高健強,王海濤,牟元明,成振波,賽 煜
(甘肅省華亭市第一人民醫院,甘肅 華亭 744100)
骨質疏松為老年人高發的一種骨科疾病,可導致骨鈣不斷流失,骨強度持續下降,往往會發展為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VCF)。OVCF可致患者脊柱形態發生異常改變,出現頑固性腰背痛,可極大地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并會嚴重損害其健康。目前,臨床多傾向于采取手術療法治療OVCF,原因是用藥、佩戴塑料支具等保守治療在緩解疼痛方面有所欠缺,且易導致多種并發癥發生[1]。既往所采取的手術方法有人工椎體置換術、經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治療等,但具有創傷大、患者耐受度低下、療效欠佳等缺陷[2]。近年來,經皮椎體成形術(PVP)、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等微創術式因憑借創傷小、療效顯著等優勢而逐漸在OVCF治療中被推廣應用。有關研究認為[3],PKP相比PVP在止痛、恢復椎體高度及矯正Cobb角等方面的作用更為顯著。為充分了解兩種術式在OVCF治療中的優劣,本研究觀察對比了PVP、PKP治療OVCF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甘肅省華亭市第一人民醫院2018年6月~2019年4月診治的88例OVCF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骨質疏松性骨折診療指南》有關OVCF的診斷標準[4];(2)存在手術指征;(3)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且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1)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椎體壓縮骨折;(2)既往有腰椎手術史;(3)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而無法耐受手術;(4)凝血功能異常或存在感染性疾病;(5)有椎體腫瘤;(6)存在慢性疼痛。入選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劃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4例。對照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61~82歲,平均(71.44±6.39)歲;病程9~41d,平均(25.71±8.63)d;單椎體骨折28例,雙椎體骨折13例,三椎體骨折3例。治療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61~81歲,平均(71.21±6.05)歲;病程8~42d,平均(26.12±8.49)d;單椎體骨折27例,雙椎體骨折15例,三椎體骨折2例。比較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施以PVP治療,取患者俯臥位,局麻后于C型臂下確認病變椎體,后經皮穿刺,使穿刺針深度到達椎體中1/3處,待確認穿刺位置無誤后將針芯拔出,在X線引導下向靶椎體中注入調好的骨水泥。在灌注過程中對骨水泥浸潤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如發現骨水泥存在滲漏,需立即停止注入。在骨水泥充分硬化后拔出穿刺針,并壓迫2~3min。治療組采取PKP治療,穿刺操作同對照組。穿刺成功后于椎體內置入工作套管,用手動鉆建立椎體通道,后置入擴張球囊,當將椎體終板抬升至正常高度時取出球囊,用骨水泥對靶椎體做填充操作。
(1)記錄兩組手術用時、骨水泥灌注量;(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疼痛程度。VAS評分標準: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5]。同時,根據所拍攝的脊柱X線片測定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Cobb角、椎體前緣高度。(3)術后3個月參照Macnab標準評定兩組療效。癥狀消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為優;癥狀明顯緩解,活動功能輕度受限為良;癥狀有一定緩解,活動功能有所改善為可;癥狀未見緩解甚至更加嚴重為差[6]。計算兩組Macnab療效優良率。(4)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治療組手術用時長于對照組(P<0.05),骨水泥灌注量多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手術用時(min) 骨水泥灌注量(mL)對照組 44 28.17±3.35 4.49±1.16治療組 44 39.03±4.58 5.98±1.54 t-12.695 5.126 P-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Cobb角、骨折椎體前緣高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VAS評分、Cobb 角均減小(P<0.05),骨折椎體前緣高度均增大(P<0.05),且治療組上述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VAS評分、Cobb角、骨折椎體前緣高度比較 (±s)

表2 兩組VAS評分、Cobb角、骨折椎體前緣高度比較 (±s)
注:與術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VAS評分(分) Cobb角(o) 骨折椎體前緣高度(cm)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對照組 44 7.29±1.43 3.58±0.83a 28.48±4.46 9.25±3.69a 1.21±0.34 1.42±0.28a治療組 44 7.75±1.82 2.41±0.67a 27.63±3.15 7.03±2.40a 1.25±0.37 2.11±0.56a t-1.318 7.276 1.033 3.345 0.528 7.310 P-0.191 0.000 0.305 0.001 0.599 0.000
治療組Macnab療效優良率86.38%與對照組的81.8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Macnab療效比較 例(%)
對照組出現骨水泥滲漏9例,神經系統損傷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 22.73%;治療組出現骨水泥滲漏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55%。治療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χ2=6.175,P=0.013)。
OVCF是對老年人健康危害性極大的一種骨科疾病,在骨折后患者脊柱穩定性及生物力學特性均遭到明顯破壞,椎體高度丟失,椎體表面應力異常增高,脊柱生理曲度顯著改變,病變椎體后凸畸形,腰肌因張力過高而受損,從而引起強烈的疼痛感。手術為現階段治療OVCF的主要方法,鑒于老年患者的身體條件,微創手術正逐漸取代創傷性大的傳統手術療法應用于OVCF治療中。PVP為微創術式中常用的一種,其是在影像學引導下將穿刺針經皮刺入病變椎體內,并以骨水泥進行灌注,使其彌散于病變椎體內,從而達到改善錐體穩定度及力學強度、緩解疼痛的目的[7]。但研究表明[8],PVP對OVCF患者椎體高度的恢復效果不佳,且對Cobb角的矯正作用有限。
近年來,PKP這一基于PVP改良而來的微創術式受到臨床關注。PKP是將一擴張球囊置入病變椎體內,利用球囊使壓縮椎體獲得理想復位,且最大程度矯正Cobb角,恢復椎體高度與脊柱生理曲度。劉愛國等通過研究表明[9],PKP治療OVCF的優勢更為明顯,可將壓縮椎體抬升至正常高度,有利于改善后凸畸形,重塑正常生物力線,并可大大降低術后鄰近椎體繼發骨折的可能性,本研究結果亦證實此結論。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術后VA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較低。分析其原因是采取PKP過程中應用擴張球囊可于椎體內制造一個穩定空洞,與PVP相比,可保證充足量的骨水泥被灌注入椎體內,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恢復病變椎體的高度和力學強度,增加其穩定性,最大程度保護神經根免受擠壓、摩擦等不良刺激。另一方面較多的骨水泥填充,在其凝固時可釋放大量熱能,有助于增強對神經末梢的破壞力,控制炎癥反應,從而發揮更好的止痛作用[10]。
骨水泥滲漏為PVP、PKP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如其滲漏于椎管內,可致患者出現脊髓壓迫癥狀。如滲漏于椎旁靜脈叢,可造成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有調查研究表明[11],開展PVP的患者出現骨水泥滲漏的幾率為20%~30%。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骨水泥滲漏發生率為20.45%,明顯高于治療組的4.55%。分析PKP發生骨水泥滲漏較PVP少的原因是PKP在灌注骨水泥前利用球囊對椎體進行充分擴張,可使椎體腔壁更為密閉,腔壁縫隙更小,同時所形成的空洞能減小灌注壓,從而有利于降低骨水泥滲漏發生的可能性[12]。
綜上所述,采用PKP與PVP治療OVCF均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但與PVP相比,PKP對椎體高度的恢復效果更佳,對Cobb角度的矯正作用更為明顯,且手術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