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紅 許建玲


摘要: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提出沙產業理論后,我國沙產業歷經了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本文通過對青海道康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沙產業實踐分析研究,提出發展沙產業是柴達木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以柴達木環境氣候為依據,科學制定沙產業發展規劃;以“青海錢學森沙產業基金會”為契機,大力發展沙產業;以“培育壯大生態經濟”為引領,踐行綠色發展;以“兩個基地”發展,助力國家公園建設。
關鍵詞:柴達木;沙產業;研究
一、沙產業的理論與實踐
(一)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因工作需要去我國的西部沙漠地區,看到沙區環境惡劣、群眾生活貧困,他利用業余時間考察了沙漠。1984年,錢學森提出了沙產業理論,在1991年3月召開的沙產業研討會上他又指出治沙、防沙、制止沙漠化工程也是沙產業的一部分。2000年3月,錢學森對沙產業概念做了進一步闡釋:“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的戈壁沙漠上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戈壁灘日照和溫差等有利條件,推廣使用節水技術,搞知識密集型的現代化農產業,這是完全可能的。”[1]他把沙產業的特征概括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他預言:“農、林、沙、草、海”五大產業將在21世紀掀起第六次產業革命。其中,沙產業理論是專門針對沙漠干旱地區提出的。
中國沙漠化防治研究也強調了沙產業的生態產業屬性和大農業屬性,認為這是具有高效經濟過程及和諧生態功能的大規模現代產業化生產。“沙”是指沙漠化防治,“產”是指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生產,“業”是指生產和市場營銷形成規模。
中國沙產業基金管理委員會專家提出沙產業認定的四條標準:一是太陽能轉化效益;二是知識密集程度;三是是否與市場接軌;四是是否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
隨著沙產業理論研究不斷深化,業內專家[2]將沙產業涉及范圍劃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狹義即嚴格以錢學森提出的概念為核心,專指充分利用沙漠地區空間廣闊、太陽能資源豐富、溫差大等有利自然條件,通過知識密集型高新技術,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和節水效率,發展可持續、高產出的現代農業產業。廣義沙產業,除了以上農業生產外,還包括與農業發展相關的工業和其他產業。如:沙漠風光旅游項目以及風能、光能等清潔能源產業等。
(二)實踐
在錢學森沙產業思想指引下,我國沙、草、林產業開始起步。據2019年底召開的全國林業和草原工作會議信息顯示,我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15年實現“雙縮減”。21世紀以來,我國大力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沙漠化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沙漠公園建設,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顯著。2012年至今,全國累計治理沙化土地面積超過1400萬公頃,封禁保護面積174萬公頃。三北工程區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183平方公里,京津風沙源工程在內蒙古、陜西、河北、北京建成6條生態防護林帶和成片森林帶。通過多個重點工程建設、多種措施綜合防治,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每年發生沙塵天氣過程不超過10次,強度偏弱,次數與強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響范圍較小。
在治沙的同時,沙區特色產業成為農民收入的增長點。通過大力發展沙產業、增加生態護林員崗位、加大金融創新扶貧等舉措,培育了一批沙生植物資源基地,初步形成以中藥材及經濟林果和沙漠旅游為重點的特色產業。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北方12個沙區省份貧困人口減少了1000多萬人。新疆2018年林果種植面積達123萬公頃,林果業產值達488億元,林果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5%。
青海自2000年以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工程實施,提出了“東部沙棘、西部枸杞”的發展思路。截至2019年,青海省有16萬多公頃沙棘林。其中,天然沙棘林6千多公頃,人工沙棘林8千多公頃。可采果利用沙棘林面積近2千多公頃。2019年1月至11月,青海出口沙棘粉、沙棘果油、沙棘維生素P粉、沙棘果汁等沙棘系列深加工產品貨值達3772余萬元,同比增長22.8%,出口國家主要有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泰國等。
青海省是中國第二大枸杞種植生產區,枸杞種植總面積達49660公頃,其中,紅果枸杞43000多公頃,黑果枸杞5860公頃,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種植面積突破3萬多公頃)。柴達木有機枸杞種植面積8000公頃,認證企業達37家。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試點面積達18666.7公頃,成為中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種植基地。柴達木枸杞入選中歐地標互認產品名單,諾藍杞、三江雪、大漠紅、昆侖一號等成為青海枸杞影響力品牌。青海枸杞產業帶動就業人數達10萬人以上,帶動產地周邊農戶1.7萬戶,戶均增收6萬余元,枸杞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
二、青海道康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沙產業實踐
青海道康農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道康公司)成立于2016年5月13日,公司位于海西州都蘭縣香日德鎮。道康公司開發了白刺果酒和枸杞系列產品等。2019年,沃蘇格白刺果酒生產量達2萬斤以上,雪域部落枸杞干果達3萬斤,帶動農戶30戶126人增收,年戶收益達3000元。
(一)試種肉蓯蓉
梭梭和白刺是海西州都蘭縣沙化區和荒漠區植物群落的主要建群種和優勢種,是構成都蘭縣西北部地區生態防線的綠色屏障。都蘭縣的道康公司在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在66.7公頃沙漠化土地里種植繁育出梭梭樹和白刺,并從內蒙古的阿拉善盟引進野生荒漠肉蓯蓉種子,試驗種植肉蓯蓉和鎖陽,經過三年栽培,2019年,實現了仿野生肉蓯蓉人工種植并喜獲豐收,產量達1萬余斤。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周玉碧副研究員團隊攻克許多技術難題,在海拔3100米的地區進行仿野生肉蓯蓉種植并獲得成功,在沙漠化治理和田間管理以及產業規劃等方面給予了道康公司大力支持,相繼成立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沙產業實驗基地、高原現代沙產業研發中心。
肉蓯蓉是補中益氣的中藥材,有抗衰老、調節內分泌、促進代謝、增強免疫力、抗疲勞、保護肝臟和心腦血管、潤腸排毒等功效。肉蓯蓉廣泛分布于西北沙漠、荒漠地區,其寄主梭梭樹是防沙固沙的優良樹種。發展肉蓯蓉產業就必須種梭梭,梭梭是抗旱植物,在沙漠地區常形成大面積純林,有固定沙丘的作用,是防風固沙的屏障。
近年來,道康公司以“立足于生態、發展于生態、成就于生態”的“三生統一”為抓手,立足當地沙生植物資源優勢,把荒漠(沙地、鹽堿地)打造成植樹造林、藥材種植、苗木培育、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生態園區,保證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協同和持續發展。通過公司示范引導種植,真正實現“沙漠增綠、資源增值、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
(二)沙產業項目效益評價
1.生態效益
項目區林地將得到撫育保護,促進復壯更新,恢復當地荒漠植被。梭梭、沙米、黃蒿等植物能削弱沙漠地區的風力,有效抵御風沙,其根部能夠固住松散的沙粒,阻止沙漠擴張。成片的人工林改善水土,調節大氣,改善生態環境,可有效控制該區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使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提高,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為都蘭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環境。
推行都蘭縣退牧還草和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項目區禁牧是農牧民增收的難題,通過項目建設,將提高項目區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鞏固都蘭縣封禁保護生態的建設成果,促進項目區林草植被恢復。項目為當地群眾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通過培訓種植技術,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區域內生物多樣性得到更有效的保護。都蘭縣有黃羊、藏羚羊、野驢、野牦牛、白唇鹿、雪豹、猞猁等4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國家級一、二類保護動物16種,青海省級一、二類保護動物24種。項目區內林地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食物資源、棲息地,為其生長繁殖創造了有利環境,保證了該地區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社會效益
通過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將推動人工接種肉蓯蓉產業發展,增加農牧民經濟收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牧民生活質量,是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重要保證。
都蘭縣自然環境在青海省西北部具有代表性,通過項目實施,形成高效的沙生中藏藥材產業發展模式,將對青海省西北干旱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同時,為防治荒漠化,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群眾增收和就業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項目實施,為經濟建設和生態保護提供樣板工程,不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積極性,而且將對周邊地區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產生重要影響。
3.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以每公頃土地年產鮮肉蓯蓉50公斤,市場價格40元/公斤計算,則每公頃土地年產值2000元,1333公頃肉蓯蓉年產值4000萬元。以每公頃土地年產鮮鎖陽50公斤,市場價格10元/公斤計算,則每公頃土地年產值500元,666.7公頃鎖陽年產值500萬元,示范基地年直接產值4500萬元。
肉蓯蓉深加工項目市場廣闊。單純賣肉蓯蓉利潤空間小,如果拓展深加工領域,其價值會高出很多。道康公司研究開發出多款肉蓯蓉產品,申請肉蓯蓉深加工產品專利多項,如:蓯蓉健康茶、蓯蓉健康養生酒等系列產品。隨著產業鏈不斷延伸,附加值不斷提高,可新增銷售收入4000萬元,利稅600萬元,解決就業150人。
項目的實施,不僅可以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牧民收入,還可以改善都蘭縣生態環境,對外圍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等方面將產生巨大經濟效益。隨著肉蓯蓉產業規模化發展,打造品牌,還可進一步提高都蘭縣的知名度,改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質量,對海西州招商引資和各項經濟工作產生良好影響。
(三)參加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沙產業大賽獲優秀獎
2019年9月27日,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沙產業大賽在阿拉善盟左旗召開,本屆賽事是沙產業大賽誕生以來的第三屆賽事,全國19個省市區的153個項目參與其中。來自北京、甘肅、陜西、青海、內蒙古等地的沙產業匯聚阿拉善盟左旗,帶著最新的沙產業技術、成果、產品,相互交流,同場競技,共同為沙產業發展進言獻策。經過激烈角逐,道康公司取得沙產業大賽優秀獎。沙產業專家對道康公司的項目給予充分認可,也針對公司項目提出了中肯建議:一是在柴達木盆地發展沙產業,開發生態旅游、林下經濟、深加工產品這個完整的產業鏈都要在保證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二是針對林下經濟種植的鎖陽和肉蓯蓉等中藏藥材應該有深加工的計劃,同時提高深加工產品的生物技術含量,這樣才能夠提升產品的市場價值空間,為企業和社會帶來實在的效益。
三、發展沙產業是柴達木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
(一)以柴達木環境氣候為依據,科學制定沙產業發展規劃
柴達木沙化土地以戈壁、風蝕殘丘、風蝕劣地、流動沙地(丘)、半固定沙地(丘)和固定沙地(丘)為主要類型集中分布。根據歷年沙化土地調查資料,柴達木盆地監測區總面積2850.96萬公頃,占全省監測區總面積的60%,其中沙化土地面積947.11萬公頃。[3]
柴達木盆地降雨量平均值100余毫米,是青海省降雨最少的地方,從東至西逐漸減少,由盆地東部的262毫米遞減到西部的62毫米。盆地內分布的藥用植物以及動物和礦物共計782種,出產的中藏藥材不僅蘊藏量大,而且醫療效果好。可見,柴達木發展沙產業得天獨厚。要以沙產業理論為指導,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開發柴達木沙漠地區,是實現沙區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明確指出,要發展高效生態產業,加快盆地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發展沙產業,重點發展枸杞、白刺以及羅布麻、甘草、黃芪、鎖陽等沙生、旱生產業以及荒漠半荒漠草原區和風沙區草種和樹種。同時,形成人工栽培藥食兩用植物等中藏藥材優質原料基地。
海西州政府應制定和出臺防沙治沙鼓勵沙產業發展政策,科學編制沙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推動沙產業快速發展。沙產業是在干旱荒漠這一特殊自然環境下開發的產業,尤其要注意尊重自然規律,制定科學、周密的規劃。結合本地區地理位置、土地類型、植被狀況、氣候條件、水資源狀況等自然條件,從地理科學的角度明確治沙范圍,確定沙產業發展的目標、重點、步驟和措施等。同時,制定科學的行業規范和評估標準,對沙產業開發項目進行嚴格審批、科學論證,防止出現企業一哄而上、產業項目低水平、同質化嚴重等現象,要防止因過度開發而導致新的生態破壞問題。
(二)以“青海錢學森沙產業基金會”為契機 大力發展沙產業
多年來,錢學森沙草產業基金會致力于支持沙草產業發展,保護沙區生態環境。2019年8月8日,青海錢學森沙產業基金會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成立。當天,海西州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會圍繞“認知沙產業踐行沙產業”與原中國科協副主席劉恕,原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副主任田裕釗,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等專家學者進行座談交流。劉恕宣讀了錢學森在1990年11月5日寫給田裕釗教授的一封關于海西州防沙治沙信件,暢談錢學森沙草產業思想及其關于第六次產業革命的論述,并做了如何運用錢學森的創新思想指導海西州生態文明建設的講座。錢永剛向大家講述了錢學森的治沙理論。田裕釗就防止沙漠化的新視角、從錢學森論述中看海西發展等主題發表演講。該基金會的成立對柴達木沙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以“培育壯大生態經濟”為引領踐行綠色發展
青海省提出,要培育壯大生態經濟。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目標,推動生態與農業、工業以及文旅、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做強做優生態旅游以及生態畜牧和中藏醫藥、高原康養等產業。[4]海西州也明確指出,要認真落實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任務,大力發展枸杞、青稞、藜麥以及牦牛藏羊和中藏藥材等特色生物產業。[5]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生態經濟、綠色發展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海西州積極實施《柴達木生態綜合治理與綠色發展規劃》,扎實推進三北防護林、祁連山生態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2019年,實施公益林生態管護140多公頃,治理沙化土地47萬公頃,改良退化草原13000公頃,國土綠化6500多公頃。《柴達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示范區總體規劃》爭取年內獲批。
(四)以“兩個基地”發展助力國家公園省建設
要把青海沙產業發展與打造國家級青海中藏藥材產業基地結合起來統一謀劃。穩定擴大中藏藥材種植面積,重點建設柴達木沙產業示范基地和河湟谷地中藏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及育苗示范基地。近年來,青海推動中藏藥基地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全省中藏藥產業不斷壯大,成為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帶動農牧民就業增收。
青海省中藏藥材種植區域從2015年農業區的個別縣(區)發展到西寧市以及海東市、海南州、海北州、黃南州5個市州15個主要縣(區)。2018年,中藏藥材產量達10.2萬噸,實現產值8.25億元,帶動就業50.24萬人,帶動農戶3.42萬戶,戶均增收5461元。青海已成為全國第二大當歸、黃芪集中種植區,互助、湟源等地種植的當歸成為市場上搶手的“當歸頭”。
柴達木沙產業發展應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產業基礎,以適合本土的中藏藥材種植開始到精深加工,形成產業鏈,再延伸到荒漠生態旅游、光伏發電綜合利用模式等,形成“治沙+種植+養殖+旅游+扶貧+發電”的高知識密集型及節水技術的現代化沙、農、林產業。
通過大規模沙漠化防治,培育和帶動沙漠化地區沙產業發展,通過沙產業發展來反哺和促進青海沙漠規模化防治,實現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促進沙漠增綠、群眾致富、社會發展,為“國家公園省”建設起到示范作用。
四、結語
我們既要從沙產業理論中去探尋沙產業的本真內涵和發展路徑,更要跳出沙產業看沙產業,將沙漠這一獨特的地理單元放在山水林田湖草整個自然生態系統中,將防沙治沙和沙產業開發放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美青海建設和推進荒漠生態系統治理的大環境下去綜合考量,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用辯證的、歷史的、系統的思維去看待沙產業,找準定位、明確方向,從而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沙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注釋:
[1]張凱.知識密集型大農業理論研究[N].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04。
[2]李發明,張瑩花,賀訪印等.沙產業的發展歷程和前景分析[J].中國沙漠,2012,32。
[3]蔡延玲.淺析近五年柴達木盆地沙化土地動態變化及原因.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J].2016,04。
[4]2020年青海省政府工作報告[R]。
[5]2020年海西州政府工作報告[R]。
(作者單位:中共海西州委黨校;中共格爾木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