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英
摘 要:學生的委屈沒有得到老師正面的答復,反而將面臨加重懲罰的可能,這樣的處罰會影響教育的效果。本文結合教育實踐,分析了教育懲罰的重要性,及科學藝術懲罰學生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教育懲罰;教育藝術
經常會聽到正在接受老師批評的學生這樣抱怨:“你憑什么懲罰我,你為什么只懲罰我,你以為懲罰我就有用了嗎?”
學生的委屈沒有得到老師正面的答復,反而將面臨加重懲罰的可能。我不禁思考:如今,媒體關于教育工作中教師對學生懲罰的報道越來越多,懲罰似乎成了不少教師慣用的手段,但又有多少老師曾靜下心來思考過教育與懲罰的關系,而懲罰的目的、原則和后果又是什么?對此,筆者結合自身教育實踐,簡要談談對教育懲罰的理解。
一、教育,不能沒有懲罰的強制力
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凡是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笨涿兰~斯在其名著《大教學論》中,專門用一章來論述懲罰。北京師范大學檀傳寶教授也認為:“學生犯錯誤,教師去懲罰,是教師的崗位職責?!庇纱丝梢姡逃残枰獞土P,懲罰是教育的特殊手段之一,是教育的輔助。
然而,在社會輿論的扭曲性監督下,教育懲罰遇到了頗多質疑。一些教師都不敢批評學生,生怕背上“違背職業道德”的罪名。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則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種脆弱的不負責任的教育。它培養出來的學生會在現實的真相面前,在挫折和失敗中崩潰,不能經風雨,不能傲風雪,不能抗挫折。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會遇到懲罰,不是人為可以回避的。我們也經常看到電視主人公這樣哭喊“老天爺,你為什么要這樣懲罰我?”既然社會生活中有這樣真實的一課,教育者為什么要人為地回避?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博士在《我的教育思考》中這樣闡述:教育本身就包含懲罰的因素,它是對不良行為的一種強制性糾正,是在學生身心完全能夠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對學生能夠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教育,不能沒有懲罰的強制力,但不等于體罰。
二、懲罰,豈能成為教育的狼牙棒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但是,完整的教育不一定非要有懲罰。懲罰,更不能凌駕于教育之上。
我不禁要問:懲罰,難道就是教師手中任意揮舞的狼牙棒?教育懲罰的目的不是為了“治”學生,而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樹立一種責任感、一種自信、一種健康的心理。否則,它將產生嚴重的社會危害。
曾經看過一則關于“風和太陽”的寓言,說太陽和風比威力,狂風大作,想把行人身上的衣服都刮走,但卻無濟于事;太陽只是微微露出了笑臉,行人就自動地把衣服從身上脫去。
懲罰好比狂風,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教育者應該以愛的方式引導著孩子,讓他們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改正缺點。在愛的沐浴下,每個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長。
三、懲罰,是一種高難度的教育藝術
教育,既需要懲罰的強制力,又反對盲目的懲罰,切不可視懲罰為凌駕于教育之上的狼牙棒。真正的懲罰,應該是一種高難度的教育藝術。
(一)懲罰應以規章制度的合理制定為依據
懲罰是建立在規范、制度基礎上的。懲罰的依據、方式、力度等,最好要經過學生民主討論通過,文字落實,形成規章制度,排除由教師一人說了算的隨意性和專制性,保證懲罰措施制定程序的民主和內容的合理,實行按約懲罰。否則,教師的懲罰就缺乏合理的規章制度保障。
記得我第一次做班主任,開學才幾天,就有值班老師說我班個別男生夜自習開始前5分鐘還在籃球場運動,夜自習開始后滿頭大汗,一直無法靜下心來。我知道后給予嚴厲批評,欲將懲罰他們走讀3天。學生的話讓我愣住了“老師,你憑什么懲罰我們,校規校紀可沒說打籃球要受處罰啊?又沒上課!”
是的,我懲罰學生的依據是什么?這樣懲罰是否合理?怎樣才能讓學生接受?我意識到制定班級規章制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立即召集班委草擬《班級公約》,并在公示兩周、試行一月后,請學生復議生效,全班正式推行。讓我驚奇的是,那幾位愛打籃球的學生再也沒有出現開學初的類似情況。后來,我在《班級公約》上看到了他們的簽名,這就等于師生間達成了一種契約。遵守契約規定就是兌現自己的諾言,違約則意味著將遭到約定的懲罰。因此,學生更易信守諾言;即使“違約”,也能夠心甘情愿地接受懲罰。
(二)懲罰應以規章制度的公平執行為前提
沒有規章制度的保障,教育的懲罰就沒有合理的依托;而制定規章制度卻不能堅決執行,懲罰就會成為一種制度擺設。能否堅決依據規章制度執行是懲罰措施能否產生震懾作用和教育引導的關鍵。擔任班主任期間,我始終堅持制度的有效執行。不管何時何人,只要違反規章并達到懲罰程度,一律按規章執行,做到“有章必依,違章必究”,不徇私,不偏袒,堅持公平執行原則。
公平是教育懲罰應該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如果懲罰違背公平,教師失去的將是師德,違背的將是潮流,助長的將是罪惡。而事實上,教師對學生好惡判斷的天平很容易傾斜,偏向成績優異的“乖”孩子一側,以致在教育懲罰時極易違背公平。
記得有次沒收了一位學生(小甲)手機,鑒于該手機并不具備上網功能,僅能收發短信和通話,且孩子成績名列班級前茅并有誠懇悔意,家長又一再表示會加強督促教育,更為了給孩子改過機會,我把手機還給了家長。接下來的日子,小甲看我的眼神多少流露出感激,行為表現也更加規范優秀。我甚至覺得,當初對小甲的仁慈、不懲罰是明智的決定,我多少還為此沾沾自喜。但幾個月后,班級又一位學生(小乙)的手機也被我沒收了,處理時,小乙異常憤怒地說:“老師,你不覺得你處理違規缺乏起碼的公平嗎?”我責問:“哪里不公平?我對你的處理哪一點不是按照班級公約執行的?當初同學們可都是在公約上簽字承諾的?!毙∫仪榫w更為激動地說:“老師,你對我的處理是按照班級公約執行的,我沒意見。但是你對小甲卻放寬處理,他被沒收的手機你卻還給了他。這難道就是公平嗎?難道他的學習成績比我好你就可以在同類事情處理上隨意制訂雙重標準嗎?”
小乙的一席話竟讓我無言以對,慚愧萬分。是的,沒有公平地執行懲罰,哪能有效地貫徹規章。我不禁想起孫武練兵的故事:孫武幫吳王闔閭訓練宮女,三次申明軍令,卻連續出現宮女不從軍令而有違法令的情況,孫武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嚴謹態度殺了兩名違背軍令的吳王寵妃,即使吳王說情也沒辦法。孫武斬妃明紀,“罪必罰,罰必公”,為后人廣泛傳唱。教育懲罰中,教師也務必嚴格遵循規章制度,公允懲處,這樣才能澆滅懲罰時學生心中可能燃起的怒火,才會讓學生心服口服,才能讓懲罰變成輔助教育、提升素養的手段。
(三)懲罰應以輔助教育和提升素養為歸宿
懲罰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輔助教育的手段,任何以罰代教的行為都是教育失職的表現。
“學校懲罰”與“跳樓”掛鉤的數量那么驚人,其中折射出懲罰對學生多大的心理沖擊,更透視出這種懲罰教育的簡單粗暴和潛在危害。班級管理中,如果把懲罰作為不二法寶,甚至以罰代教,必將招至禍患。心生敬畏,方能學會守規。懲罰,應是一把懸在學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令人敬而畏之,畏而遠之。但是,懲罰絕不是任意揮舞的狼牙棒,它只能顯示教師的教育無能,去殘暴地刺痛學生敏感的神經。真正的懲罰,關鍵要把控適度,既不可隨意實施、提升或降低懲罰的對象、標準、力度,又要注意懲罰時適可而止、靈活應變,切不可粗暴機械,特別是遇到規章制度未明事項和教育懲罰突發事件時。
曾看到一個報道:澳大利亞幾個少年放火把森林燒了,燒死燒傷很多人和動物。澳大利亞政府的懲罰措施是,讓他們挨家挨戶去道歉,安慰受傷者及其家庭。當他們去道歉時看到被大火燒傷的人,觸目驚心,終生難忘。這樣的懲罰,遠比粗暴的打罵明智,它是一種浸潤著愛的教育,很好地將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和敬畏意識深深地植入了孩子內心,潤物無聲,這大概就是懲罰教育的歸宿吧,即輔助教育、提升素養。
教育,離不開懲罰,它是教育規范的底線保障。教育,更呼喚懲罰的教育藝術。懲罰教育,需要合理的制度保障、公平的執行規范和正確的教育追求。懲罰的藝術遠比懲罰本身重要,而藝術,需要打磨、雕琢,需要我們教育人共同的努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震川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