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梅
摘 要:隨著我國教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實效性,協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并培養其健全的思想道德意識。為此,在開展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過程中,任課老師需要加強學生運用所學思想品德知識能力的培養,并引導與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確應用相關知識的意義,最終實現提升其自身思想品德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
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將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學體系中,已經成為當前主流的教學模式。為此,需要教師及時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將生活內容以及實際案例融入到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社會適應能力,協助學生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
一、當前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現狀分析
(一)生活化教學模式單調
當前,在許多學科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模式過程中,普遍存在教學模式調整的問題,這樣造成了教學效率與質量得到有效提升的問題出現,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對于學生現實生活觀察度不足。部分教師在實施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過程中,依然是以教材內容為主布置作業,特別對于教材中生活化課程相關內容,過于依賴教材中的規劃。這樣容易造成與學生現實生活脫節的現象,失去了生活化教學的引導作用。第二,思想品德教學內容缺少一定的拓展。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導致生活化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教學關愛、善待老人相關內容時,只是單純地告訴學生應該“扶老人過馬路”等傳統內容,并沒有過多地將其教學內容進行拓展,與更多現實生活內容進行融合。
(二)生活化教學目標過度理想化
在開展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讓學生通過生活來對思想品德的內涵進行理解與感悟。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任課教師教學態度不夠嚴謹。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過程中考慮過于簡單,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作用。這種理想化思想品德生活教學方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于生活化教學模式理解存在偏差。部分老師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時,將其教學理解成為放松課程,并沒有意識到生活化教學課程的重要性,甚至還存在忽略思想品德教學的存在,不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機會。第二,缺少師生之間的溝通。在缺少有效溝通的情況下,老師對于學生的真實思想并不了解。這樣會導致在開展生活化教學規劃時,出現與學生真實生活需求不相符的問題。此外,部分老師沒有意識到,思想品德課程生活化教學,需要將其課程與現實生活形成融合,能夠切實讓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其中。如果缺少了師生之間的溝通,則不能有效達到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目的。這樣的教學過程中,造成了在完成相關教學之后,無從了解學生思想品質是否得到了真正提升。
二、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及時營造生活化教學情境
對于小學生所處年齡段而言,大多數學生都是以感性認知來對事物進行理解。因此,他們所親身經歷的事情則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結合這個身心特征,教師應該與家長一起形成配合,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增強教育實效性,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開展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為學生模擬真實生活情境,讓其去通過在生活情境中的學習,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比如,在開展《遠離危險》內容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現實生活中存在危險因素的視頻。例如,小孩被卡在陽臺防護窗、擅自到河邊游泳等。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現給學生,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資源,還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學生在一個生活化教學情境中進行學習,培養了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積極性。還有不少學生迫切地想學下一課《遇到危險怎么辦》。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快就熟記了所有的求助電話。再如,在開展《做事有始有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小組教學的方式,將學生劃分為兩個小組。一組同學寫好作業后將學習用具收拾到原來位置。而另一組同學在完成作業后,并不整理學習用具與書本,然后讓其模擬開展課間活動。在完成活動之后,整理組的學生書本及學習用具非常整潔。而非整理組學生的書本、學習用具非常凌亂,甚至部分學生的學習用具已經不見或出現損壞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很快就意識到了做事有始有終的好處。并通過此課教學,讓學生樹立起“生活中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養成良好習慣”的正確觀念,為其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二)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機會
低年級學生的表現欲很強,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生活的熱情。小學二年級上《夸夸我自己》一課就非常適合讓學生展示自己。在教學中,我提前給學生布置了任務,讓學生準備好自己 的“節目”,課上,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想把自己優秀的一面展示出來。又比如《我來試試看》導入設計:師:“同學們都很喜歡做游戲,那我們現在就來做個游戲,好嗎?請看,這是個五種顏色但大小差不多的圓環。現在,它們被穿在了同一根線上,誰能夠不拿下兩邊的環就把中間的這個紅環拿出來呢?誰來試一試?”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教師板書課題。學生甲試了三次,但沒有取出來。老師和同學在一旁耐心等待,并鼓勵他又嘗試了兩次,終于成功了。學生甲很高興。學生乙吸取了第一個學生的經驗,很快就成功了,他興高采烈地回到座位上。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他們為什么能最終獲得成功嗎?我們來采訪下兩位同學。”學生甲說:“一開始我摘不下來,心里很著急,后來老師和同學們鼓勵我,我心里就好像有了辦法似的,又去嘗試了,后來就成功了。”學生乙說:“我看到前面的同學成功了,我就很有信心,果然很快就摘下了環。”師:“聽見了吧,剛才兩位同學談了他們游戲成功的秘訣,那就是——面對困難,要有信心去嘗試,才有成功的可能。”(板書:信心、成功)
三、合理開展生活化教學評價
思想品德課的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為生活服務。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成為國家、社會有用的人。因此教學評價也力求趨于生活化。(1)注重知行的統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既要看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要看其道德行為,既要注重評價結果,又要注重評價過程,這樣才能夠做出正確公平的評價。(2)針對各年級學生道德認識水平能力的差距,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由概念到行為制定不同程度的評價標準,并堅持按這個標準客觀地對其進行評價。(3)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改變教師一言堂、獨自評價方式,可采用學生自評、互評、小組評,甚至可以加入家長評價,要把單一的評價轉化為綜合性評價,讓學生真正變成評價與學習的主人。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思想品德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必須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形成融合。確保所規劃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相符,為提高思想品德教學實效性奠定基礎。同時,老師還需要意識到生活化教學,不僅是思想品德新課程的要求,更是德育魅力產生的源頭。
參考文獻:
[1] 林楓.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例談[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0(6):34-35.
[2] 孫芳.生活化教學在思想品德課堂中的探索與實踐[J].成才之路,2011(22):18.
[3] 楊武.小學思想品德教學走向生活化的探索[J].教育藝術,20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