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的牟大爺是個老胃病患者,10年來反復胃痛、胃潰瘍、便血。最近,他因為大吃了一頓火鍋,再度入院治療。病房中,牟大爺寫了篇病房日記,希望警醒生活不規律的人善待自己的胃。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普內科主任李晨玲進行了點評。
我患胃十二指腸潰瘍10年,其間反反復復,住過五六次院,吃藥或打點滴是“家常便飯”,單是胃鏡檢查就做過7次,算得上是“資深患者”了。
10月9日,我感覺熟悉的胃痛又出現了,趕快就醫,胃鏡檢查結果為潰瘍病發作,我又一次住院治療。仔細回憶,其實這次發病具體時間應該是9月初。那天我和朋友們聚餐,大吃了一頓火鍋,回家后感覺胃部隱隱作痛,但沒在意。
點評:消化性潰瘍病史可達數年或十余年,往往周期性發作,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發病。部分患者會出現與進餐相關的節律性上腹痛,如十二指腸潰瘍常空腹痛,特別是夜間痛,而胃潰瘍腹痛常發生在餐后半小時左右。腹痛可在進食或服用抑酸、抗酸劑后緩解。
我回顧這些年的病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管不住嘴。
第一次確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在2011年年底。那時經常喝酒。確診之前一年多,我經常在喝完啤酒后感到心口窩上食道部位有絲絲疼痛,每次疼幾分鐘后就不疼了,便沒當回事,一次醫院也沒去。發病那天早上5點多,我進衛生間后,剛剛坐下就一泄而出,半個便池都是血,這才感到害怕。這是我第一次住院,住了半個月。之后我又因為潰瘍面出血及排黑便,住了四次院。去年9月至今,十二指腸潰瘍又復發了四次,靠吃藥、打針扛過來了。
點評:消化性潰瘍病情較重或治療不及時、長期反復發作,有出血、穿孔、梗阻,甚至癌變的風險。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因素包括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非甾體抗炎藥使用、遺傳、應激和心理因素,同時也與黏膜的防御力下降有關。胃病有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初期不當回事,等病情嚴重時就很難養好了。
回想起我的患病經歷,其實都怪我自己。我的生活沒有規律,暴飲暴食、抽煙、喝酒、打麻將、熬夜,樣樣傷胃行為我都占了。特別是打起麻將“昏天黑地”,經常饑腸轆轆地玩一個通宵,然后再暴吃一頓。就算不打麻將,平時我也很少在10點半前睡覺,加上我性格急躁,愛發脾氣,這些都是醫生說的胃潰瘍病的大忌。
現在,我基本不玩麻將了,還把煙、酒戒了,酸辣等刺激性食品基本不吃,涼拌菜一口不動,平時以面食為主。我雖然自律了很多,卻沒有完全遵醫囑按時吃藥。每次發病,醫生都會叮囑我,服藥治療周期八周以上,我卻從來沒有執行過,病情稍微好轉就自行停藥。此外,換季時我沒有注意保暖。消化道潰瘍病患者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稍不注意就會引起不適,甚至復發,我沒做到。
希望廣大病友從我身上吸取教訓,別踩傷胃的“雷區”。
點評: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患者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杜絕酸辣刺激、煙酒無度、饑飽不均、過度疲勞、濫用藥物、飲食不定時、睡前吃東西等風險,再配合藥物治療,保持心平氣和,慢性胃病可得到適當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