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敏
(山西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化學與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選修模塊中增加了“STSE綜合實驗”專題,通過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教育將STSE思想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在掌握化學的基本術語與概念、科學過程與原理及化學與社會的聯系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使化學教學真正深人學生的骨髓。可見“STSE綜合實驗”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是現在及未來研究的重點。
“STSE綜合實驗”中S科學、T是技術、S是社會、E是環境。5E教學模式描述了一種能用于總課程、具體學科課程或某一節具體課的教學程序[1],包括5個教學環節,即參與、探究、解釋、精致和評價[2]。構建面向“STSE綜合實驗”的5E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STSE綜合實驗”的5E教學模式
本研究選擇“STSE綜合實驗”——自制水果原電池,用生活中的材料設計簡易原電池為探究主題,制作簡易原電池的探究過程中涉及到原電池構成要素的科學知識S,制作簡易原電池屬于技術T,原電池原理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屬于社會S,而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實現“綠色化學”的思想屬于環境E,將5E教學模應用于“STSE綜合實驗”——自制水果原電池教學中。
【情境創設】播放燃煤發電、風力發電的小視頻
【師】視頻中發生了怎樣的能量轉化呢?
【生】火力發電通過燃燒使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熱能轉化為機械能最終轉化為電能,風力發電是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再轉化為電能。
【師】思考一下燃煤發電與風力發電有什么不足呢?
【生】火力發電浪費能源,污染環境;風力發電需要的條件苛刻;能量損耗多,電能易浪費
【師】大家想的很全面,如何提高能量轉化率呢?如何防止電能浪費呢?
【生】電池可以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還可以儲存電能,防止浪費。
教師播放有關風力、火力發電的視頻,通過熟悉的場景向學生發問,讓學生不由自主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進一步發問:如何提高能量轉化率,防止電能浪費?在學生的表述中,電池就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并儲存電能,暴露了學生關于電池的能量轉化、電池儲能形式的認知沖突。教師在參與這一環節重點在于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暴露前概念。
【師】3~4人一組,根據老師補充的氧化還原和大家所學的電學知識,利用檸檬,銅片、鋅片、導線、發光二極管制作簡易化學電池。
【師】大家在探究過程中思考并回答四個問題:①自制化學電池中能量如何轉化?②自制化學電池化學電池由哪幾部分構成?③電流和電子的流動方向,④裝置的正負極的判定方法。
【生】把銅片與鋅片插入檸檬,用導線將銅片、鋅片、發光二極管連接起來形成閉合回路。
【師】同學們的實驗完成的都很好,大家觀察到了什么?
【生】發光二極管有的亮了,有的沒有亮。
該環節教師提供必須的實驗材料、背景知識,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合作完成實驗操作,收集實驗證據,實現真正的自主探究。教師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評價,診斷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素養水平,學生具備基本的科學探究知識,可以自己設計、完成探究實驗方案達到了水平2,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探究需解決的問題,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暴露更多的前概念和實驗技能。
【師】自制化學電池中能量是如何轉化的?由哪幾部分構成?
【生】自制化學電池中由化學能轉化為電能。自制化學電池構成要素包括導線,正負極,(少部分同學能回答出電解質溶液)。
【師】電解質溶液也是自制化學電池的構成要素,在大家自制的化學電池中,有了導線、正負極、電解質溶液與發光二極管,還有什么必要條件呢?想一想大家拿到材料后,做了什么呢?
【生】相互連接,形成了閉合回路
【師】同學們普遍能說出自制化學電池中的能量變化,但對自制化學電池的構成要素表述的不是很準確。
【師】我們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這種裝置叫做原電池,原電池的構成要素包括:①活潑性不同的兩個電極,至少一種是金屬;②電解質溶液;③形成閉合回路;④能自發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本質)。
【師】同學們是如何判斷電流和電子的方向?
【生】銅片與發光二極管正極相連,二極管發光,表明銅片是正極,鋅片是負極,電流從正極流向負極,即銅片流向鋅片,而電子流動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從負極流向正極,即電子從鋅片流向銅片。
【師】同學們分析的很好,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關鍵是氧化還原反應,依據電子的流動方向,分析一下氧化還原反應。
【生】鋅片(負):Zn-2e-=Zn2+(氧化反應);銅片(正):Cu2++2e-=Cu(還原反應)
【師】同學們認同這種說法嗎?
【生】正極銅片沒有Cu2+,所以不是Cu2+得電子,水果中的果汁存在酸性電解質H+,依據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氫在銅的前面,H+從銅片獲得電子以H2的形式逸出。
鋅片(負):Zn-2e-=Zn2+(氧化反應)
銅片(正):2H++2e-=H2↑(還原反應)
【師】這位同學說的很好,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同學們是如何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呢?
【生】根據氧化還原反應;金屬活動性順序表;電流的方向
【師】原電池正負極的判定方法:①負極發生氧化反應,正極發生還原反應;③活潑性高的做負極,活潑性低的做正極;②電子由負極流向正極。
該環節是5E教學模式的“關鍵環節”,主要由學生進行解釋、表達,教師只需再組織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科學的解釋,引入新概念,新知識,促進學生正確理解。教師引入“原電池”概念,補充背景知識,引導學生解釋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學生基于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解釋并展示交流,達到了“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的素養水平3。
【師】馬克太太最近牙疼,頭暈,看醫生也沒有找到病因,只知道馬克太太前段時間在上頜鑲了一顆金牙,這幾天在那顆牙的對頜位置鑲了一顆不銹鋼牙,大家幫馬克太太找找病因。
【生】鐵(不銹鋼)與金活潑性不同,由于唾液中含有電解質,構成了原電池,產生了電流,導致牙痛,頭暈的癥狀
【師】謝謝大家解決了馬克太太的苦惱,現在老師有一個疑惑,誰能為老師解答一下呢?輪船在海水中航行易被海水腐蝕,有經驗的船長在輪船水下部分裝上鋅塊,發現腐蝕速度減緩了,這是什么原理呢?
【生】利用了原電池原理,鋅塊、鐵(船身)和海水構成原電池,從而防止鐵被腐蝕。
【師】原電池原理的發現與應用,節約了資源,實現了可持續發展,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了很多便利。我們要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聯系實際,解決了生活實際問題,形成將化學成果應用于生產生活的意識。
“精致”就是進行知識遷移,教師引導學生在新的情境或新的活動中應用新知識,拓展對新概念、新知識的理解。該環節中教師創設“馬克太太患病”、“船體防腐”的新情境,引導學生鞏固原電池的構成要素,教師通過學生對知識遷移情況,了解學生已具備“解釋說明”“推斷預測”的高階思維,達到了”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的水平3。
【師】現在我們開始回憶我們最初要解決的問題:降低能量轉化率,防止電能浪費。同學們提出利用電池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減少能量轉化率,還可以儲存電能,防止浪費,現在
大家討論一下,我們這個解決方法的表述中有沒有錯誤。
【生】電池儲存的是化學能(少部分同學)
【師】電池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電池是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把可產生的電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起來,而不是儲存電能。
【師】現代社會電池在儲能和供能方面有很大的發展,新型電池研發集中于高效、環保,遵循“綠色化學”的思想。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實驗操作,評價學生對該實驗中問題的分析與解釋,了解學生對新知識、新概念的掌握情況及問題解決能力。在評價過程中讓學生對“綠色化學”有了深層次的感受,不再單純的認為“綠色化學”就是減少尾氣排放、使用無污染原料這種“喊口號”式的化學思想,體會研制新型電池對能源、環境的重要性。
針對“STSE綜合實驗”來說,5E教學模式以“探究”為中心,處于不斷循環中,當一個教學環節結束后,我們可以以這個教學環節為起點,引導學生進行新一輪的科學探究,全方位、多角度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利用5E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STSE綜合實驗”,發展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綠色化學”的化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