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宣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種地質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區時,便可能成為一種地質災害。地面塌陷可分為巖溶性塌陷和非巖溶性塌陷等多種類型。
采空地面塌陷指地下礦體采空后,礦層上部及周邊的巖層失去支撐,平衡條件被破壞,隨之產生彎曲、塌落,以致地表下沉變形和塌陷,簡單地說,就是開發礦產使地面塌下去了。
◆地表生態異常
①土壤保水能力差,土地日趨沙化。
②種子不易發芽或不出苗,農作物瘦黃枯死,產量逐年減少。
③樹葉逐年枯萎,果樹早落花,不易結果,每年都有干枯死株。
④草本植物種類逐年減少。
◆地表(下)水的變化
①泉(井)水位逐漸下降,水量減少或干涸。
②泉(井)水位突然上升和變渾濁(有礦坑突水現象)。
③地表溪水逐年減少或斷流。
④灌溉水量較往年增加或水流下漏。
◆聲音的變化
①地下有機械和爆破震動聲(是否越界采入保安煤柱)。
②屋內有響聲,實際上是房屋結構部位在發聲。
◆地面的變化
①地面出現錯開和裂縫。
②地裂縫在冬天有熱氣或異味冒出,裂縫兩側有白色霧霜。
③地面開始下沉,出現低洼地、匯水洼地、移動盆地。
◆地面建(構)筑物的變化
①磚墻出現裂縫,門窗變形,下沉開裂。
②窯洞掉土,雨天漏水。
③供水管道水量減少或斷流。
④路面開裂下沉。
⑤交通設施開裂變形。
什么是巖溶地面塌陷?
巖溶地面塌陷是發生在碳酸鹽巖(石灰巖等)類分布的覆蓋型巖溶區的一種較特殊的地質災害,是指覆蓋在溶蝕洞穴發育的可溶性巖層之上的松散土石體在外動力因素作用下,向洞穴運移而導致的地面變形破壞,其表現形式是產生塌陷坑,簡單地說,就是地下溶洞使地面塌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