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梓蔚
內容摘要:文學名著閱讀是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老師們講授的重點知識。而審美教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不斷進行潛在的滲透,并且依靠文學名著來傳播和傳遞美的因素,使學生獲得一種感官上的享受。但是依據本人在課堂上的感受來看,審美教育的運行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加以分析、研究,因此本文根據自身目前感知到的高中語文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法。
關鍵詞:審美教育文學名著 閱讀教學
高中語文課文內容的選定都是進行過多方考量認證的,所以其中的文學名著作品不管是在內容還是在抒情技巧方面都是精品,所蘊含的美學也是值得品味和欣賞的。但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很多老師都忽略了審美教育對于提高我們品味和辨識能力的重要性,使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無法引導我們對相關文學名著進行深入和全方面的理解和體會,無法實現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感共鳴能力的共同提升。
一.分析審美教育目前滲透在文學名著閱讀教學的狀況
根據本人多年在課堂學習的經驗來看,在學校里,由于我們學生受到高考壓力,老師對審美的忽視以及相關學校制度保障的缺失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使目前在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對于審美的滲透并不樂觀,依然有很多問題顯現。
1.在教學方式上對審美教育的不足。針對文學名著閱讀這一部分內容,老師經常采取講解式、啟發式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傳統教學模式雖然有利于老師把控節奏和主導課堂,但是講授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滿意,有的時候甚至會出現過于形式主義的弊端。老師通過PPT將文學名著閱讀這部分內容單純的講授給我們學生,忽略了我們的感受和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我們難以提起興趣和探究的欲望【l】。
2.在教學評價上審美教育的不足。傳統的教學評價一般是采用考試的形式,用分數來判斷學生表現的好壞,這樣的方式極大地破壞了語文科目本身所具有的藝術性,使得文學名著的美感被弱化損耗,我們也會因為這樣的評價標準而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學習和復習考試內容,對于文學名著本身的體會就處于了被忽視的狀態,使考試和審美教育雙方產生了不可協調的矛盾,學生無法也無精力做到讓考試和培養審美并重。
3.由于文學名著學習目標使審美教育無法滲透。大部分的老師和學生都普遍認為在語文科目中設置文學名著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相關人物性格和所在時代背景情況并且最終分析其存在的思想觀念。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將文章內容劃分部分,進行肢解分析,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對各個部分內容的分析探究上,使學生產生誤導很難體會整體思想,對名著內容的理解也無法深入,而審美教育自然也就無法施展開來。
二.必須重視將審美教育滲透于教學之中
1.有利于眼界和辨別能力的提高。高中語文課文中的文學名著是擁有一定眼界和思想的作者進行編著的,是對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行為和規律進行的多角度描寫和刻畫,是前人對生活的感悟成果。通過深層次展現和描繪文學作品,可以讓后人體會當時的情感和狀況以教育后人明白其中所蘊含的道理。批判性描寫是這些文學作品中常常運用的手段,而我們就可以在這樣的文學作品中體會作者的見解,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相關經驗,進行有效的甄別和肯定,以鍛煉我們的眼力,提高辨別能力。比如通過《鴻門宴》這篇課文,可以使我們體會到項羽和劉邦雙方之間鮮明的性格,明白正是項羽有如此的性格才為以后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而劉邦正是因為利用了項羽的性格才會在最終化解了危機【2】。并借此幫助學生了解不同人物性格的特點以及其中存在的優點與不足,以提高眼界。
2.有助于對學生的愛國情懷的培養。中國社會是一個血脈維系的社會,家國傳承根深蒂固于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而愛國主義教育則是白始至終依存于整個社會和生活上的,在文學名著中,有關于中國或者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的著作被大量收錄其中,發揮著培養和傳遞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的作用。比如,對于《紀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作者通過對惡勢力北洋軍閥行為的控訴,來贊揚青年的愛國主義行為,讓閱讀的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憤怒情緒,使學生充滿愛國主義的思想和情緒被召喚出來,樹立起強烈的民族意識。
3.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綜合性。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文學名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促進對健康的審美的追求,塑造健全審美人格,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在文學名著的內容上包含了人類的文明歷史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脈絡,是將現實社會中的某些現象或者規律進行總結升華的結果,它不但源于實際生活而且又高于實際生活。不論是學生還是其他人都會對這個世界存在未知和疑問,而文學名著教育就是對這些未知和疑問的補充,從而使我們的情感得到豐富和滿足。學生接受老師的教育進行文學名著閱讀,可以使學生與作者在精神層面達到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思想境界。比如我們學生在學習魯迅的《祝福》一文時,可以感受到以祥林嫂為代表的舊中國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和當時愚昧落后的思想,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無可奈何的悲涼之情,啟示學生要反對愚昧思想,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3]。通過閱讀這篇文章,使學生與作者之間在思想上進行碰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學生全面成長發展。
三.如何將審美教育滲透于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之中
1.教師有意進行訓練以提高挖掘審美資源的能力。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之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與文化,表達著不同的時代和民族的審美格調、審美品味以及審美情趣,這些所有的內容都構成了老師教授高中語文課程時對所有學生在審美上的期望和要求,也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了高中語文文學名著之后應當達到的審美水平。那么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就應當有意進行訓練以提高挖掘審美資源的能力,使老師能夠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引導我們體驗和領略文學之美,借此塑造和完善學生的審美體系。
2.做好閱讀教學誦讀指導。對于誦讀方面需要老師重視起來,不能踐行形式主義,要結合文學名著的思想內涵,有激情的進行閱讀品味,在工作中出色的完成誦讀指導,進行誦讀情景創設。比如,在閱讀《荷塘月色》文章時,就是可以找到與《荷塘月色》相匹配的背景音樂,將我們帶入月色映照下深夜荷塘的優美景象之中,體會其中作者對于月下荷塘景色的熱愛之情,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體驗。
3.引導學生深入品析。對于文學名著的學習,要引導學生深入品析,把握文章的節奏和情感,以便深層次的理解文章的情感內涵和藝術價值。比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文,表面上描述一名年邁的漁夫與深海中的馬林魚激烈搏斗的場景,盡管這場搏斗頗具悲劇色彩,但不俱失敗的硬漢形象仍然值得歌頌,而從深層次角度來講,海明威之所以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是為了表達海明威本人的人生哲學與思想,即人類面對苦難永不屈服積極進取的斗士精神。我們對于文章進行品味時,可以體會到海明威所展現的強大語言構思能力和表現力[4]。在《老人與海》的選詞造句上,就展現了海明威的生活思想和創設的理想狀態?!耙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這是原文中最經典的一句,不屈的精神在這句話中體現,不撓的靈魂展現其中,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作者對文章人物的偏愛,將文章的思想上升到了精神層面,唱響了對悲苦英雄的贊歌。在老師的引導之下,讓我們找出著作中展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將作者塑造的理想世界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從而使我們進入幻想中的世界。
4.巧妙營造意境。老師在教授文學名著之前,應當將意境進行合理的營造,將教學內容與導入環節結合起來,使我們能夠感受文章中塑造的氣氛,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比如,對于《林黛玉進賈府》的學習,可以將相關背景歌曲進行放映,并且設置如下導入詞:靈河岸上絳珠草追隨幻化為富家公子賈寶玉的神瑛侍者降世,為以淚報恩,絳珠仙子幻化成林黛玉在賈府與賈寶玉相遇,這場戲劇性的相見如同夢的開始,如果這場幻夢只能以破裂告別,那么當命運來臨,兩人初見又會產生怎樣的火花,今天讓我們走進《林黛玉進賈府》來領略絳珠仙子眼中的繁華一夢。
這樣設計,不僅讓我們了解了《林黛玉進賈府》的背景和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而且在歌曲背景的渲染之下,使我們更加沉浸其中,體會到賈寶玉和林黛玉凄美的愛情以及這場繁華之夢必然終結的命運。
四.使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滲透的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1.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優化。作者在創作文學著作時,會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而對文學著作進行閱讀的學生有可能已經遠離了著作的時代背景,那么如何使學生體會著作所展現的時代這就是對授課老師的巨大挑戰。因此,在上課時,老師應當全面系統的介紹著作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著作。
2.老師應當提高審美水平。老師是對學生傳授審美教育的直接參與者和影響者,因此,在學生的審美教育方面責任重大。僅僅依靠所擁有的本學科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自身審美水平進行提升,與時俱進,改變應試教育以分為主的狀況。
3.課外閱讀。文學名著的閱讀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它不能僅僅存在于課堂之中,而是需要學生進行長期的積累,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對學生的知識體系進行擴充,使學生提高眼界和鑒別事物的能力。
五.結束語
本文依據個人在課堂學習中的經驗,探討了將審美教育滲透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可以說將審美教育進行滲透對豐富學生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很難發揮空間去進行審美教育的滲透。因此,老師應當從自身做起,提升自身審美能力,巧妙營造意境,做好指導工作,為學生創造良好環境氛圍。
參考文獻
[1]黎藝青,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滲透研究[C]//2018.
[2]黃雪艷.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D].云南師范大學.
[3]莫松濤,高中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研究[C]//2018.
[4]劉霄驍,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中學語文:137.
(作者單位:河南泌陽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