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學所靠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創造和諧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可以激發學生高度的求知欲、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堅韌的意志力。如何培養學生操作、討論、練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自學思維、邏輯思維和靈活解題的能力,談談自身體會: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教育不能只教給學生表面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探索知識規律的興趣,調動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潛力。為此,我在教學中常采取學生看、想,教師引導的方法。對低年級學生采用“扶著走”的辦法,帶著學生看書、詳細指導,啟發學生看書從哪里看起,怎樣依次看,既看例題,又看插圖,邊看邊提問,邊想邊動手操作。對有一定自學能力的中年級學生就采用“領著走”的辦法,自學課本前,先給學生作些指導,看課本時,引導著重看什么,解決什么問題,同時適當講解,掃除自學障礙。對掌握些自學方法,自學能力較強的高年級學生,就讓他們“自己走”,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看書分析、理解、掌握新知,學習理解知識的內涵、外延。在“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節,我先引導學生觀看每個例題的圖形,觀察比較各個分數的大小,再引導學生從分數單位去看,比較各個分數的大小,最后啟發歸納出了三點:①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②分子相同的兩個數,分母小的分數比較大;③分子分母都相同的兩個分數一樣大。學生自己看書理解2個1/3比1個1/3多1個1/3,把單位“1”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取出的一份就越小。這樣,學生自學、獨立獲得知識的歡樂氣氛洋溢整個課室。經過幾年訓練,學生逐步掌握了自學各類型教材的方法,學生自學閱讀數學教材蔚然成風,獨立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而學生獲得任何一種概念都是經過動作感知、表象、抽象概括這三種基本認識過程及其共同活動的結果。教學時,我設法通過多種形式的操作活動,為抽象的數學提供較充分的感性認識,降低思維難度,從而使學生對學習過程產生興趣,逐步發展到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對于較抽象的知識,如概念、公式、性質、法則等,我運用直觀教具演示法,并讓學生準備學具,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動手操作,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從而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各種幾何圖形的面積、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就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手腦并用,以動促思,使抽象知識形象直觀,牢固地印在學生腦子里。
討論既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形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知識信息交流,是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最好方法,在組織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如能加以指導,讓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對求異思維要給予鼓勵,就能不斷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我在教學時,對難度大、學生不易理解的內容,就擬出討論提綱,組織學生討論;對有些要領性的知識,就先讓學生實際操作后,自己歸納出結論,然后討論。對計算題,就讓學生嘗試練習后,根據出現的幾種答案,引導學生討論正誤,并分析原因何在。對應用題,就引導學生重點討論,分析推理的方法,對容易混淆的要領和習題,就出示一組題,讓學生對比練習討論、區別它們的異同點。在討論中,我盡量讓學生自我表現、交換答案,體會到獨立思考的樂趣。這樣,連差生也能開動腦筋,積極發言,學會弄清算理,抓住問題實質,掌握知識關鍵。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根據教材內容、類型,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趣激學,才能調動學生多種認識感官來參與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使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山西省山陰縣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