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杭飛
摘 ?要:本文根據籃球課堂教學出現的實際問題,開展基于體育核心素養“領會教學法”的實踐探究。實踐證明:“領會教學法”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會用”能力等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關鍵詞:籃球課堂教學;體育核心素養;領會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3.9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06-00-02
如何基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去理解和實踐“領會教學法”,通過“領會教學法”激發學生在課堂練習中的積極性,讓學生完成從“要我學”到主動“我要學”的轉變?本文以“籃球傳接球”教學為例進行討論。
一、“為教而教”的傳統教學之弊端
籃球運動作為開放性運動技能,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根據練習環境的改變,同一技術動作能做出相應的調整。如籃球傳接球,以往教學中更多強調的是學生傳接球動作的習得,把提高傳接球動作的規范性作為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尺,較少涉及對抗練習等真實運動情境下的技術教學。《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技術學習過程中的組合動作練習,這也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學指明了方向,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技術動作的真實用途,學懂為什么要學運動技術的重要性。
(一)課例呈現
1.教學設計的主體內容
在七年級《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一課中,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步驟:第一,在主教材動作環節,要求學生復習兩人原地雙手胸前傳球動作。第二,在組合動作練習環節,設計了兩人一組的運球和傳接球組合動作。第三,在比賽環節,設計了“二傳一搶”和“三對二”的教學比賽。
2.籃球課堂的教學效果
復習原地雙手胸前傳球動作與組合動作練習過程較為平穩,但缺乏激情;比賽環節雖有熱情,但傳接球毫無章法,導致很多學生出現拋接球動作,真正能運用雙手胸前傳接球的學生少之又少,根本達不到傳接球教學的要求與效果。
(二)案例反思
那么,這節課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兒?這是需要我們深入分析與討論的。首先,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是籃球運動中的一項基本技術,是需要學生學習與掌握的,但僅僅掌握這項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即使這項技術再熟練,也不會打籃球,因為籃球技術很多,比賽需要運用到更多的技術。其次,學習籃球的目的盡管可以達成眾多的教學目標,但參與比賽才能把所學技術真正運用于實踐。再其次,籃球比賽更能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熱情,不僅有助于學習技術,更能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以上案例盡管設計了組合練習、比賽環節,但模仿練習與組合練習皆是純粹的身體練習,并沒有結合比賽情景(在對抗條件下)進行設計,導致在比賽環節中學生不能把前期所學的技術運用到比賽之中,真正能運用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的學生甚少,從而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基于以上問題,我們有必要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把比賽情景設計到常規的技術教學之中,使教師的灌輸型教學變成學生的需求型教學,使技術學習和技術運用無縫對接。因此,筆者認為,“領會教學法”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理解與運用技術教學的有效方法。
二、“領會教學法”的教學價值
(一)“領會教學法”有利于突出學生主體性
在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對課堂起著決定性作用。整個教學過程更多體現的是教師怎么教,學生在教師哨聲的指揮下做著整齊劃一的運球、傳球等動作,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較差。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領會教學法”強調把教學的關注點從單項技術的習得轉移到學生技術的“會學”和“會用”上來,是一種“為什么做”放在“怎么做”之前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一個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嘗試體驗的平臺。從“體驗性比賽”開始,學生就需要在練習時去觀察、去思考,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及需要來進行有選擇的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技術動作學習方法。
如筆者在執教水平二“多種形式的籃球傳接球單元”第5課時教學實踐中,在主教材“2傳1搶”環節,要求學生在有防守隊員的情境中進行傳接球。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在有防守情況下傳接球的方法,而是注重引導學生:當持球人、隊友、防守方處于什么位置時傳球是安全的。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和小組討論后得出結論:是以三角形,而且最好是銳角。接下來老師馬上拋出第二個問題:那怎么才能遠離防守者呢?學生嘗試了各種跑動方式,得出結論是:跑的時候要“騙”(即變向跑)防守隊員,而且“騙”他的時候一定要快(快速變向)。當老師明確學練要求后,學生通過自身體驗、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領悟了擺脫防守的秘訣。
(二)“領會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性
學生一拿到籃球,最希望的一定是打比賽,然而以往教學的主教材部分安排大量的時間進行單一動作的操練,學生對籃球的熱情在教師一聲聲指揮哨中慢慢減退。而“領會教學法”抓住學生的心理感受,在各個教學環節都為全體學生提供比賽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比賽中盡情展現自我,體驗籃球運動比賽帶給他們的快樂。
如筆者在進行水平二“多種形式的籃球傳接球單元”第1課時教學實踐時,在課的第一環節就安排了2V2的傳球投籃比賽,要求學生不能運球,傳球2次及以上可以投籃一次。通過比賽,激發了學生的練習熱情,同時,通過比賽,學生知道了傳球的重要性,知道會傳球后比賽會更好玩,這樣,學生會以良好的學習積極性進入“學”的環節。
因為學生明白了“為什么學”,他就有了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會主動去探討和解決練習中遇到的問題,那樣的話學生會聽得更加認真,練得更加努力。在體驗比賽—習得技術—展示技術的過程中,持續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三)“領會教學法”有利于提高“會用”能力
籃球運動作為一項開放式運動項目,它對真實運動環境下的技戰術能力、體能素質和合作交流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領會教學法”正是把技術學習放在合作、對抗等真實運動環境,因人而異的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學生籃球技術,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明白如何運用技術,什么時候用這項技術,從而避免學生機械地完成動作,刻板地進行戰術配合。
如筆者在進行水平二“多種形式的籃球傳接球單元”教學實踐時,在消極防守下(防守人的手不展開,腳步需積極移動),在二傳一防、三傳二防等真實運動情境下進行多種形式的傳接球練習。在技術教學初期,由于是新授技術,學生在防守情況下不知道如何傳接球,到后來慢慢知道當防守球員在貼近時應該用擊地傳球,知道了接球時不能站在防守球員后面等。盡管學生傳接球的動作并不是很規范,但3V2或3V3的比賽可以打起來了,學生會玩了、喜歡玩了。
三、“領會教學法”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領會教學法”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學習傳接球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注意教學細節的構建。
(一)比賽設置需有針對性
在“領會教學法”的開展進程中,體驗性比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對后續的技術學習環節起著引領作用。在實施體驗性比賽時,要避免盲目地展開比賽,從而出現“放羊課”,因此,體驗性比賽必須要緊緊圍繞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在比賽中預設目標;在主教材中安排真實性比賽,其目的是為學生習得的技術提供展示的平臺,且比賽的難度可以低于體驗性比賽,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所有技術的展現,讓學生產生技術習得后的成就感。
(二)技術教學需有差異化
當學生在體驗性比賽中,教師需要及時觀察學生的運動狀態和能力,在技術學習階段根據差異進行分組,如在技術動作學習、練習階段,安排優秀學生組、中等學生組等,并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進行個性化指導。
(三)比賽設置需有靈活性
首先要安排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參加比賽的活動場地,當然比賽場地不一定要有籃架,它可以是把呼啦圈放在地上作為“籃圈”,可以是學生高舉的雙手作為“移動籃圈”等。其次是要適當減少比賽規則,這點對無籃球基礎和籃球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來說很重要,當然在學生興趣、技術水平提高后可逐漸添加規則,最終過渡到標準化的比賽。
參考文獻:
[1]馬策,魏丕來,崔魯祥.“領會教學法”在體育院校籃球必修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90-92.
[2]廖玉光,殷恒嬋. 球類領會教學法[M].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6.
[3]邵偉德, 唐炎, 李啟迪. 聚焦運動技術教學重點, 提高體育課堂教學質量[M].體育教學, 2016(8).
[4]鄭明浩,高嶸.運動教育融入領會教學法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教學, 2015(9):47-49.
[5]杜珍花.“領會教學法”在武術教學中的運用[J].體育教學,20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