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強

鄉村振興是當前我國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進一步釋放國內經濟循環的巨大動能,以高質量的城鄉融合發展解決新時代城鄉工農關系的重大戰略舉措。用好黨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全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政治和制度優勢,圍繞鄉村社會的迫切需求,遵循區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開展鄉村振興工作,正當其時!
珠海是我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關鍵節點城市。近年來,其探索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鄉村振興道路和機制方面,以走在廣東全省前列、對標全國樣板的決心,下硬功夫,打周密籌謀之戰,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樣板。
珠海將鄉村振興作為強化其大灣區獨特戰略定位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市委書記和市長為表率,全市22位主要領導工作前置,分別掛點樣板村推進鄉村振興,建立了財政支農、政策惠農、人才興農的鄉村振興系統工作格局。注重工作的科學性和目標性,在學習借鑒浙江等地經驗的基礎上,科學定位自身目標,打造與粵港澳大灣區相匹配的美麗鄉村。
鄉村振興,首要一步是整治村莊環境,洗洗臉,掃除污垢,回復鄉村田園的自然生態之美和人文毓秀之質。珠海市認識到要在大灣區的經濟版圖中尋找鄉村振興的內外支持力量和資源基礎,將打造獨特特色的嶺南美麗鄉村作為鄉村振興的梳頭洗臉標準,對標目標,定下鄉村清理整治、治污治水與風貌重建和管控的系統任務。
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需要持續不斷的產業振興為載體。珠海著力體制機制創新,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激活鄉村內外資源要素和市場要素作為鄉村振興的前進方向,初步形成激活農村資源、放活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的局面,富有活力的鄉村文旅經濟、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國際漁業物流港形成了大灣區的后花園和菜籃子。
鄉村振興的珠海樣板,值得全國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在謀劃自身行動路徑和戰略決策時參考借鑒。《小康》雜志6月中旬刊對珠海打造全國鄉村振興樣板工作情況進行了全景式掃描和詳細報道,準確把握住了珠海樣板的形成機理和工作路徑,科學解剖了珠海樣板的內在骨架和豐富結構,值得深度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