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2010年6月30日,中新廣州知識城(以下簡稱“知識城”)奠基,當時周邊乃是一片黃土,正等待著被開發為產城融合的新型現代化城市。2020年6月30日,《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踏足這片熱土時,環境已大不相同。首個在美國納斯達克和香港聯交所雙重一級上市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百濟神州的二期到四期建設項目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填補了廣州缺“芯”空白的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芯”)二期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四處高樓林立、八方共建產城的同時,知識城卻又保持著優美的生態環境。其對標新加坡“花園城市”的規劃思路,按照綠色、智能、創新的要求,采用了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知識城建設了鳳凰湖濕地公園,成為其“海綿城市”規劃的核心資源。除此之外,知識城還集宜居宜業于一體,將打造成生活、工作、學習、休閑皆宜的新型國際化城市家園。
“歷經十年開發建設,知識城厚積薄發、破繭蝶變。2018年,中新廣州知識城上升為中國-新加坡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其多重定位實際上包含五方面意義:建設知識經濟新高地,啟動創新發展新引擎,共鑄國際合作新典范,樹立營商環境新標桿,打造城市治理新樣板。”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周亞偉介紹,知識城要以“知識經濟”為創新模式,以“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為主導,以“高附加值的制造業”為支撐,做出一個廣東省經濟轉型的樣板,一個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戰略的重要平臺。
“可以說,我見證了知識城的成長。2013年我帶著來自新加坡的領導上到其中一個山坡,向他們介紹以后這里將是什么規劃,那里將會如何發展。當時說起知識經濟的規劃理念,都被認為是很超前的。而如今,這些愿景正一個個實現?!敝行聫V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陳培進說。
知識城緣起何處?又是怎樣崛起的呢?2008年9月,廣東與新加坡提出了共同打造中新廣州知識城的構想,廣東省政府授予知識城管委會部分省級管理權限,并在諸多方面提供專項法制保障。

從8.08 平方公里起步,知識城如今蝶變為178 平方公里的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創新載體、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平臺。
今年是中新兩國建交30周年,中新廣州知識城也迎來了第一個10年建設圓滿收官、謀劃實施下一階段發展目標的關鍵起步之年。其從8.08平方公里起步,由曾經鄉村郊外的阡陌田舍,蝶變為如今178平方公里的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創新載體、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平臺。
陳培進回憶,知識城建立之初,眾多企業和投資者一聽說這里還是一片荒地,紛紛打道回府。但現在,一聽到“知識城”這樣充滿活力的新城,全世界各地的優質企業都主動前來投資、建廠,實現了從零到一。在政策和資源的支持下,知識城不僅成為一大批高精尖產業的聚集地,更是建成一座能自力更生、實現良性循環發展的新城。未來,知識城將進一步吸引全球的人才和技術等創新力量,促進廣東省產業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從一到無窮大。
目前,知識城已建立國家和省、市三級工作機制,先后簽署知識城合作發展項目54個。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建成6大研發平臺,啟動產業化項目47個,廣州-新加坡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建設有序推進,中新合作標桿項目——“知識塔”開工建設,新加坡國際商務服務中心等100多家企業和機構入駐騰飛科技園、中新智慧園等創新載體,初步形成以知識城為核心、聯動周邊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記者了解到,下一階段,知識城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知識城要“在政策支持和創新驅動上下功夫”重要指示,把握中新“3+1”旗艦項目戰略定位,按照“加速北部牽引”宏偉藍圖,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讓“一核兩心三區多園”點燃創新驅動,讓中新二期合作繼續乘勢騰飛,讓環九龍湖總部核心經濟帶成為城市核心,讓生物制藥基地走向世界,全力打造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知識城國際科技中心是知識城智慧生態科技代表性項目。 圖/ 李劍鋒
2017年3月21日,總投資22億元的百濟神州生物藥項目在知識城破土動工。據了解,百濟神州作為廣州開發區重點引進的百億級產值生物醫藥企業,帶來磁石效應。諾誠健華、綠葉、恒瑞、龍沙等30多個生物醫藥樞紐型項目在知識城落戶,總投資超200億元,預計總營收近千億元。
知識城以龍頭項目帶動大灣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遠不止于此。記者了解到,知識城共引進落地創維等重大項目165個,目前在建企業投資項目79個,總投資近1700億元,預計達產產值超過3000億元。
“我們在選擇落戶之前,其實也看過很多地方。但知識城不管是區位還是政策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卑贊裰莞呒壐笨偛脛⒔ū硎?,知識城處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灣頂位置,也在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起點,區位上具有絕對優勢。
記者了解到,知識城按下了交通建設“快進鍵”,積極構建樞紐型交通網絡。在建40公里風雨連廊,在建8條軌道交通、5條高速公路、7條城市快速路,打造30分鐘通達機場、火車站、港口,1小時連接大灣區主要城市的交通圈。
“知識城速度”也是吸引百濟神州落戶的原因之一。劉建說,以前需要一兩個月才能辦完的手續,在知識城一天內全部辦好。而且,在全世界三家使用KUBIO全新技術生產PD-1藥物的企業中,百濟神州本來是起步建廠最晚的一家,而現在,百濟神州后來居上,將成為世界第一家實現該技術商業化生產的企業。另外,知識城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出臺的人才政策,也為百濟神州吸引世界各地高精尖優質人才提供了保障。
“百濟神州把本應在2年、4年后開始的二期到四期的建設項目拉到今年同時進行,整體工程的完成時間足足提早了4年,超前實現產能4到5倍的增長?!眲⒔ㄕf:“從去年12月開始到今年6月,我們的藥物申請了五個治療適應癥,進入報批階段,而且隨時可以開始正式生產,造福廣大的癌癥患者?!?/p>
同樣受益于“知識城速度”的還有粵芯。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于2017年12月奠基,2018年3月打樁施工,2018年10月主體結構封頂,2018年12月潔凈室正壓送風,2019年3月首批設備搬入,6月15日開始投片,9月20日正式宣告投產,從打樁施工到投產只用了18個月的時間。粵芯副總裁李海明說,從建設廠房時的一片荒地,到城市基礎設施配套的迅速完善,粵芯周邊的配套越來越好。粵芯也定會扎根知識城,在今年第一季度超額25%完成生產任務的基礎上再接再厲,為大灣區科技創新貢獻“芯”動力。

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建成6 大研發平臺,啟動產業化項目47 個。
據悉,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是國內第一座以虛擬IDM (Virtual IDM)為營運策略的12英寸芯片廠,是廣州第一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也是知識城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計劃的標志性項目。該項目一期投資100億元,達產后將實現月產40000片12英寸晶圓的生產能力,產品包括微處理器、電源管理芯片、模擬芯片、功率分立器件等,滿足物聯網、汽車電子、人工智能、5G等創新應用的模擬芯片需求。
粵芯動工建設后,已有80家集成電路企業鏈企業前來考察,32家企業注冊落地,集“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圈已經形成。
創新要素和知識型企業的高密度聚集,必然帶來知識城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視。據了解,知識城致力于打造發展層次更高、發展環境更優、發展質量更高的知識經濟新高地,打造新興產業的“創新雨林”。
知識城是全國唯一實現“專利、商標、版權”統一管理的園區和知識產權保護元素最集中的區域。在南起步區規劃建設總占地622畝的知識產權服務園,聚集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以下簡稱“審協廣東中心”)、中國(廣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北京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院、中新國際知識產權創新服務中心等各類知識產權機構100余家。
2016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廣州知識城開展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知識城成為中國首個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田,肩負起打造“立足廣東、輻射華南、示范全國”的知識產權引領型創新驅動發展之城,為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探索經驗的使命。
審協廣東中心正是第一家入駐知識城知識產權服務園區的單位。
審協廣東中心副主任董琤介紹,2011年9月,審協廣東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隸屬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局首批在北京之外設立的專利審查和知識產權綜合性服務機構,肩負著做好專利審查和社會服務兩大職責使命。
董琤說,審協廣東中心近九年來累計完成發明專利審查結案累計93.6萬標準件,年審查結案能力近19萬件,約占全國專利審查總量的五分之一,審查范圍覆蓋機械、電學、通信、醫藥、化學、光電、材料七大領域,為中心服務區域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和資源支撐。
“中心全力支持知識城的知識產權工作,并直接參與到知識城知識產權綜改試驗中?!倍b表示,審協廣東中心與廣州開發區簽訂“共同推進知識城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戰略合作協議,圍繞“促進技術創新優化專利布局”、“推進知識產權引領產業高端發展”、“建立戰略規劃決策咨詢機制”、“助力開發區企業走出去”、“促進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培育知識產權人才資源”等六大方向開展具體合作,通過以地方需求為導向,推進國家知識產權政策在廣東落地,助力地方創新驅動發展。
談到未來規劃,董琤認為審協廣東中心要在保持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知識城知識產權綜改試驗繼續創造積極條件和有利基礎,助力知識城打造知識產權保護樣板區、知識產權運營業發展先行區、知識產權引領型產業高端發展示范區和知識產權制度創新實踐探索區。具體包括:助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挖掘中心優勢資源,進一步激勵產業創新發展;積極做好知識產權意識培育,大力倡導創新文化;支持地區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擴大人才集聚效應。
走進位于知識城的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記者看見展廳里擺放著新加坡或中國專家高科技研究成果的轉化產品。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院長余龍說,很多項目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方面具有世界領先性,目前已經孵化科技項目40余個,引進及孵化企業20家。
2015年11月6日,中新廣州知識城管理委員會、華南理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簽署了成立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的合作協議,合作共建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其通過1+1+N的方式鏈接大學的科研資源?,F已鏈接了華南理工大學的產業轉化能力和南洋理工大學的基礎研究能力。
余龍介紹,研究院利用華南理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高水平的人才資源,同時強化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管理服務制度、探索適用于國際合作的人員管理模式,吸引國際高層次科研人員進駐開展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科研人才隊伍,促進中新兩地人才深度交流與合作。
如今,研究院已引進高科技人才200余人,其中新加坡高端人才30余人,并派駐南洋理工大學專職人員常年入駐研究院合作辦公;每年兩國兩??蒲薪涣魅瞬磐鶃?00余次;同時研究院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入華工在職研究生參與科研項目,通過高水平的科研實踐激發研究生創新創業的熱情,著力培養創新創業的未來生力軍。
這正是中國和新加坡在產學研合作上的一個成功例子——利用中國的市場、中國的產業鏈,在知識城把知識變成生產力,未來還會加入更多的世界頂尖學府的科技力量。
據悉,知識城將圍繞世界知識城、灣區創新源、國際人才港目標,全力推動知識城大發展。知識城中部區域規劃建設科教創新城,面積2平方公里,計劃引入13所科研院所,成為高科技人才培育、高??萍佳邪l和高等教育資源集聚地。
各科研院所將密集發力,在知識城打造集聚碩博研究生及博士后等高端人才逾7000名,科研人員、教職工逾2000名的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高地。
科教創新城啟動區面積450畝,目前已引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研究生院與廣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黃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等一批科研院所,依托張景中、杜彥良、鄭志明等八位院士領銜的頂尖人才團隊,將于今年9月開始招生,首批研究生招生規模突破1100人。
下一步,知識城還將推動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創新研究院、新加坡智慧城市聯合創新實驗室等高端科技創新平臺集聚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