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晨



[摘要]CPI是衡量物價水平的一項宏觀經濟指標,其變動關乎百姓生活,由于我國是大豆進口國,因此大豆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CPI走勢。基于此,本文選取2012年1月—2016年9月每月的大豆價格指數與CPI數據,通過構建VAR模型來研究大豆價格與CPI聯動關系。研究顯示,CPI與大豆價格相互影響:CPI未來趨勢的10%受大豆價格影響,大豆價格的30%受CPI影響。
[關鍵詞]CPI;大豆價格;VAR模型;聯動作用
中圖分類號:F323.7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5
數據顯示,從2019年3月開始大豆價格便持續上漲5%,這導致期貨價格仍只增不減[1]。國內外許多突發事件也容易造成大豆價格的波動,比如金融危機、自然災害等。2019年我國持續的中美貿易戰使得國際貿易環境受到較大的影響,導致我國大豆價格也不斷上升。同時,畜肉類、鮮菜類、蛋類、水產品等價格的上漲會引發CPI增加[2],這關系著人們每日的生活成本,因此本文基于現有的數據來研究糧食中大豆農作物價格與CPI如何相互作用,分析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沖擊效應,并提出規范糧食價格與CPI的相關可行性建議。
1 我國大豆現狀
我國大豆產地主要在東北及黃淮地區,其收割期在國外與國內有所不同,美國大豆的收獲季節一般在4—5月份[3],而中國則在9—10月,因此在這幾個月的間隔期內大豆供不應求,以至于出現大豆價格在年初與年末持續保持高位的現象。
影響我國大豆價格指數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氣候季節、環境、國外大豆價格、CPI等。當大豆遭遇干旱或水災,就難以如期產出,其生長周期和健康狀況都會因此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其產量和市場價格。另外由于美國是世界大豆出口國,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美國也對大豆實施了絕對的壟斷,而我國現階段無法對價格進行改變,因此大豆價格一直受國外大豆價格的影響。影響大豆價格指數的另一個因素是CPI價格指數,由于非轉基因大豆及豆制品是我國居民必需消費品,因此也是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重要的一部分。
2 VAR模型構建
2.1 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了2012年1月—2016年9月我國大豆價格指數和CPI環比數據,共57個數據,分別來自布瑞克農業數據終端和國家統計局,可信度高。如圖1所示,CPI與大豆價格呈剪刀差走勢,從2012年年末至2013年年初大豆價格指數高達108,這意味著國內大豆供不應求,大豆價格持續保持高位。
2.2 平穩性檢驗
建立VAR模型之前首先要進行ADF檢驗,序列必須在平穩性條件下才能進行最小二乘回歸分析,否則可能會出現“偽回歸”情況,對模型結果造成影響[4]。
如表1所示,CPI存在截距項、大豆價格指數存在趨勢性截距項的ADF檢驗中P>0.05,拒絕原假設,即CPI和大豆價格指數序列都是非平穩的。接下來對CPI和大豆價格指數進行一階差分,差分后的平穩性檢驗P<0.05,因此滿足平穩性條件。之后通過滯后階數選擇表中Lag、LogL、LR等變量可以看出,滯后階數選擇3階,AIC值也顯著,因此建立VAR(3)模型。
2.3 格蘭因果檢驗
利用Eviews軟件對大豆價格指數與CPI進行因果檢驗,看兩者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由結果可知,在一定的顯著性水平下,CPI對大豆價格指數的P=0<0.05,因此CPI是大豆價格的格蘭杰原因[5],CPI對大豆價格指數有預測能力。然而大豆價格指數對CPI的P=0.787>0.05,推翻有因果關系的原假設,即大豆價格指數對CPI沒有預測能力,表明兩變量之間有單向因果關系。
2.4 脈沖響應分析
脈沖響應分析可以判斷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內生變量取值的影響。如圖2~圖3所示,CPI沖擊下大豆價格指數波動是顯著的,且單向的影響大,在滯后1階和4階時影響最大,之后的影響一直在減少[6]。從整體來看,沖擊從開始的大幅度逐漸趨于0,表明該模型擬合較好。
2.5 方差分解
如圖4所示,大豆價格指數在滯后第1期時,其方差100%由自身引起,緊接著大豆價格的變動慢慢受CPI影響,從滯后第3階后自身影響便驟降,70%受自身影響,30%受CPI影響,到第4期時趨于穩定[7]。相反,CPI受自身影響較大,到第10期時其方差90%由CPI引起,10%受大豆價格波動影響,由此看出CPI對大豆價格指數依然具有解釋作用。
3 結 論
本文根據2012—2016年CPI與大豆價格的數據構建VAR模型,利用Eviews軟件進行了格蘭杰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從結果來看,CPI的每月走勢可以影響大豆價格,且為正向影響,兩者具有因果關系且都相互作用,即CPI上漲帶動大豆價格指數上漲,大豆價格指數變動拉動CPI增長。
針對大豆價格的波動,糧食部門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抑制其價格走勢飛漲,比如擴大大豆的種植面積,減少大豆從美國進口的數量,以此確保大豆價格不會較快上漲而誘發通貨膨脹。同時,我國應該綠色種植大豆,并盡量減少對農藥的使用,提高機械的使用率。另外,我國要不斷優化大豆蟲害防治技術和雜草防治技術,以此提高大豆種植產量[8]。政府方面應完善生產玉米大豆的農民補貼制度,鼓勵更多農民生產大豆類農作物,提升我國大豆農作物的收益。
參考文獻
[1]謝明旸.我國大宗初級商品進口價格變化對CPI的影響——以原油、鐵礦石和大豆為例[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1(1):68-69.
[2]林志哲.糧價的變動對我國CPI的影響——以玉米、大豆為例[J].未來與發展,2015(11):36-43.
[3]王時芬,吳哲君.美國大豆價格與我國食品類CPI的關聯性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4):78-80.
[4]高紅梅,鄒正方.基于VAR模型的我國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與CPI關系的實證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9):205-208.
[5]肖芝露,尹玉良.基于VAR模型的玉米·小麥和大豆價格波動的相關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4):224-227.
[6]劉敏.蔬菜價格與CPI的動態關系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商場現代化,2019(21):8-9.
[7]邵華南.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對中國CPI的影響——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4.
[8]陳娜,陳美金.我國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以大豆為例[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0(2):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