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清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能夠檢測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且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段;課堂提問;策略
當前的素質教育要求要進行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接受到個性化的學習,課堂教學不再要求整齊劃一,而是尊重每位學生的差異性,根據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習情況因材施教進行教學,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是單純地重復點部分同學的名字進行提問教學,而是要考慮到全體學生的水平來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調動起全班同學的學習興趣。
一、把握提問重點,做好知識銜接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了節省時間,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應當有重點地進行提問。在如今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有著沉重的課業壓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到這點,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盡量有重點地進行提問,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以及易錯、易混淆點,對于學生所普遍存在的問題進進行提問,既讓學生能夠普遍得到提高,又能節省課堂時間。教師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應當結合上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提問,既能回顧上節課的重點,同時也能兼顧本節課所要講解的重點知識,做好知識的銜接,幫助學生溫故知新。
例如,教師在講“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時,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教師可以針對雞和兔的外形特征進行提問,讓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也有方向,例如在向學生提問雞和兔在外形方面的特征時,學生就會回答,雞有兩條腿,兔有四條腿,雞和兔都有一個腦袋,而不是向學生進行簡單的提問,雞和兔有什么不同,學生的回答也具有發散性,不利于教師教學。教師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特征分析簡化對象,來抓住解決問題的重點,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從而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二、注重循序漸進,鍛煉學生思維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展開教學,尊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簡單具體的教學工具展開教學,例如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不能一開始就提問復雜深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進行課堂提問的過程中,也應當遵循先易后難的順序,先提問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然后由簡單到復雜,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能力來解決問題。
例如,教師在講圓的計算方法時,可以首先讓學生用圓規畫不同的圓,然后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在畫圓時,什么在變化,什么不發生變化,然后引導學生發現圓的面積和圓的半徑之間的關系,通過這樣循序漸進式的提問,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為學生解決復雜的問題打下基礎。
三、關注學生提問,激發學生熱情
為了方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更宏觀的了解,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檢測,或者在上完課之后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總結,然后將最后的結果反饋給教師,教師在下次課上再向學生提問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易錯點,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困惑,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一角設置一個疑問反饋臺,讓學生將自己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后投入到紙箱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從紙箱里抽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提供探討環節,提升提問效果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不能為了節省時間,縮短學生提問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時間,這樣的做法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應當在課堂教學環節中設置教學提問,并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探討,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我探究能力。教師在學生進行交流與探討的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應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交流,探討,在學生交流、探討的過程中,教師不要下去巡視,以免給學生造成壓力,也不能反復向學生提示時間進行催促,而應當設置合理的時間,根據問題的難度進行時間的設置,例如簡單的問題可以給三分鐘,困難的問題可以給十分鐘等,讓學生在合理的時間范圍內進行交流探討。在學生得出答案之后,教師不能急于給出否認或肯定的答案,而是要提示學生是否確定答案,讓學生在反復的思考過程中去接近真理,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對了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通過課堂提問,既能夠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鄧超.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問題設計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0):68.
[2]羅志軍.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數學思想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7(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