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自珊
摘? 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改革,促進了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班級管理方面,我們也應該給孩子們更多“自主”,通過“自治”增強他們自我服務的意識,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基于此,本文總結了幼兒園班級管理創新的策略,以轉變幼兒教師進行班級管理的陳舊觀念,提升幼兒自主管理的效果。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管理;創新策略
在幼兒園課程改革大背景下,在各個方面我們都進行了創新實踐與探索,在班級管理方面也不例外。在班級管理中,我們嘗試讓幼兒“自治”。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自理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將逐步增強,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將得到有效提高。在讓幼兒成為班級管理主人的同時,教師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而是要在相信、尊重與理解幼兒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引導功能,提高幼兒在班級管理中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自治”。
一、共同制訂班規,讓幼兒樂于執行
在幼兒園傳統的班級管理中,教師常常從成人管理幼兒的視角制訂班規。一方面這些規則并不一定符合班級具體的情況,另一方面也不一定能夠得到幼兒的“擁護”,因此常常會出現“執行難”的情況,導致班級規則成了擺設。關于班規制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有時候學生自己共同所立的法,比學校里所立的更加近情,更加易行,而這種法律的力量,也更加深入人心。”也就是說,兒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己制訂的規則,與他們“有切膚的關系”,即所使用的方法與他們的實際情況更加相符。“學生自治,不是打消規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因此從小班開始我們就會邀請孩子們共同商量、討論有關班級管理的方法,從而使班級管理的各個方面都有孩子們參與的痕跡。如孩子們認為應該在不同的活動地點設計不同的標志,于是教師就邀請孩子們一起設計各個活動室的標志,并讓孩子們用手中的畫筆把標志畫下來,分別張貼在教室、午睡室、盥洗室等的墻面上。在幼兒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教師以引導者、支持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出現,鼓勵幼兒自己探索管理好自己的方法,不斷激勵他們大膽嘗試,并讓他們認識到一旦大家共同制訂了“班規”,就必須共同遵守。實踐證明,由幼兒自制的班規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和遵守。
二、多措并舉培養幼兒自我管理能力
在幼兒園班級管理過程中,為了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我們應該創設種種機會,使孩子們可以把小伙伴們組織起來,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不斷提高自治的能力。如根據孩子們親師性以及愛模仿的特點,我們設立了“小老師”這個管理職務,讓孩子們通過扮演“小老師”這個角色,充分參與班級管理,在實踐中鍛煉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斷增強他們的自律意識,發揮他們的特長,從而有效提升班級管理效率,改善班級管理的效果。為此,我們根據不同的班級管理內容設置了不同的“小老師”崗位,有的孩子是負責維持喝水與上廁所秩序的“小老師”,有的孩子是負責收拾玩具的“小老師”,有的孩子是負責監督小伙伴午睡時穿脫衣服、擺放鞋子的“小老師”,不同的崗位內容滿足了孩子們當“小老師”的欲望,也為他們提供了自我展示與自我鍛煉的平臺。為了讓班級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更加順利地開展,我們還設計了管理崗位輪流制,即大家輪流擔任某個崗位角色,通過對不同崗位角色的體驗,使孩子們學習換位思考,增強他們對小伙伴管理的認同感,感受在不同管理崗位上所遇到的困難以及樂趣,促使他們在不斷反思中進行自我調整,進而逐步提高他們自治的能力。
三、營造寬松、民主的自我管理氛圍
實踐證明,有效地開展班級管理“自治”活動需要孩子們更加廣泛地參與班級各項事務的管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愈宜學生共同負責,愈宜學生共同自治。”也就是說,在孩子們進行班級管理“自治”活動中,我們要通過自治實踐活動,為小伙伴間進行相互監督與幫助創造機會,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即便有的孩子因為疏忽而違反了班規,也很容易被糾正。因此,我們要為孩子們提供大量的參與自治的機會,并通過營造寬松、民主的自我管理環境氛圍,來提高幼兒在班級管理“自治”活動中的參與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孩子們充分的尊重與信任,讓每一名幼兒都感受到自己是班級管理的小主人。如我們曾經發揮優秀幼兒榜樣的力量,為班級幼兒提供模仿的對象,讓那些表現較好的孩子擔當組長、班長等職務,但是其他表現一般的孩子就失去了很多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不利于增強他們的自我服務與自我管理的意識。以往我們的小組長、班長大都由那些乖巧懂事、聰明伶俐的幼兒來擔任,不利于每一名幼兒的發展,為了使得大部分幼兒都有機會嘗試管理,我們采取輪流當小組長或班長的方法,讓每一名幼兒都能體會其中的快樂與苦惱。
總之,在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們應該不斷創新班級管理的理念,由“他治”到“自治”,喚醒幼兒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的意識,不斷提高他們的自主管理的能力,通過大量的“自治”實踐活動,使他們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陳國麗.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成才之路,2017(36):67.
[2]林曉紅.幼兒園班級管理優化的原則與策略探討[J].當代教研論叢,2017(0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