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偉
摘? 要:小學階段是個體學習和培養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期,在8~12歲之間,負責個體情緒管理調控的前額葉皮層迅速增長,學生的情緒最容易發生變化,也最需要教育者的關注和指導。為此,教師應關注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小學生的情緒,并采取一定的措施給予學生指引,讓他們成為情緒的主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關鍵詞:小學生;情緒管理;教育對策
情緒管理能力的高低與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及學業成就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而言,學習成績良好及對自我認知較為全面的學生基本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在將來的發展中更有利于自身成長。但是小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較少,對人生的思考還不周全,導致他們在很多方面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其中有來自學習的糟糕情緒,也有來自人際關系的緊張情緒,還有來自其他方面失的敗情緒等。那些調節自身情緒有困難的兒童,常常在處理人際關系等問題時采取極端的行為,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學生的情緒問題是可以通過指導來轉化的,為此,教師要給予情緒化學生關注,給予他們多方面的指引,從而最終做情緒的主人,糾正學生的其他行為。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提出了改善高年級學生情緒的教學策略。
1.在學習與人際交往方面給予情緒指導
通過教學觀察與統計,筆者發現當前的小學生其情緒大多來自學習與人際交往方面。為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時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和人際交往等問題。當前的小學生學習壓力很大,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要面臨升學方面的壓力,所以,稍微出現學習下降或變動,他們就會出現情緒失控現象。有的學生擔心被家長批評,有的學生擔心被老師懲罰,有的學生害怕考不上好的學校等等,消極的情緒往往讓他們無暇靜心思考更好的方向,也無暇看清自己的實際問題,這樣短時間內提升學習成績是很難的。此外,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家里的獨生子女,他們大多比較自我,眼里容不下沙子,不允許他人挑戰自己的權威,一旦出現與自己預期相反的狀況,他們就會情緒失控,處處與人為敵。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和交往等情緒給予學生指引,讓他們正確認識失敗與挫折,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學著用寬容的心態面對人生和他人。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會發現情緒是可以控制的,從而做情緒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
2.教師要與學生家長做好合作教育工作
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進一步發展,對情緒的體驗比之前學段的學生要強。但小學生的情緒大多來自家庭教育的影響,教師在給予學生指導時應密切聯系學生的家長,讓學生家長與教師互動,共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情緒,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在筆者所帶的班級中,有一個學生情緒變化極快,所以,他的極壞脾氣也讓他沒有真心的朋友。在得知這一情況后,筆者及時聯系了學生的家長,從與學生家長的談話中,筆者能明顯感受到學生家長是一個脾氣急躁的人,并且這個學生的家長是做會計方面的工作。所以,在生活中,這個家長容不得自己犯錯,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一旦孩子犯錯,家長就會對孩子吼叫。掌握了這一情況后,筆者及時與這個學生的家長進行交流,并告訴學生家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只有在多個方面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并給孩子做好示范,才會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在給學生家長講述了這些道理之后,筆者還給學生家長提出了具體的建議,比如,讓學生家長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允許孩子犯錯,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要給予孩子批評、打罵,而是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錯誤,并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通過與學生家長談話,學生的家長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下決心與筆者保持一致的教學步調,為孩子做好導師。通過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配合,不僅讓學生有了更多的保障,也對學生的情緒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監督和指導作用。
3.情緒輔導要考慮到學生所處的文化氛圍差異
在我們國家長期形成的社會文化下,情緒的定義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并且情緒的外在顯現比較明顯。比如成功的學生、人際交往愉快的學生,其情緒是高漲的;經常失敗或人際交往問題較多的人,其情緒往往是失落的。情緒表達更多地和個體的品質相掛鉤,再加上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強調的隱忍教育,這種文化差異給教師指導學生帶來一定的壓力。教師在指導學生情緒時應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并尊重我國的文化傳統,讓指導過程變得更加流暢。當然,西方的教育中也有一些成功的值得借鑒的地方,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適當轉用西方的教育指導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和世界,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情緒,促進學生做情緒的主人。
綜上所述,高年級的學生在情緒方面的問題依然很多,需要引起教師的關注和指導,在新的歷史時期,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情緒的生成根源,并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采取積極的舉措,或利用激勵的方式,或采用與家長合作的方式等給予學生支持,讓學生做情緒的主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趙芳芳,李曉彤,唐光蓉.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體驗和情緒調節策略及輔導研究[J].教育導刊,2018(10):47-51.
[2]黃寒英.小學生情緒調節策略及影響因素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0(3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