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刻成就影響力,深度提升影響力。在快速傳播、信息海量、超強鏈接的融媒體時代,深度報道是滿足媒體用戶深層閱讀需要,提升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法寶”和“重器”。在融媒體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下,深度報道如何在“深”字上下功夫,在觸及事物本質上做文章,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索。站位時代前沿,結合大量新聞實踐和文本研究,本文提出深度報道要想得深、走得深、寫得深、影響深,精準把握深度報道的“深”字要領。
【關鍵詞】深度報道;想得深;走得深;寫得深;影響深
通過現象看本質,深度報道是新聞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是深度報道的本質特點。深度報道的“深”,在于發掘、揭示新聞背后的新聞,在于不僅回答“是什么”,還要回答“怎么樣”“為什么”“意味著什么”等。
融媒體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快捷化。然而,新聞報道不只是拼“快”,還要比“深”。讀者已不滿足僅僅知道簡單的信息,還想求證新聞現象背后的真相,全方位多角度獲取與重大新聞事件相關的各方面信息,了解新聞現象折射的深刻思想。不僅做好“新聞紙”,還要做好“思想紙”“觀點紙”,對新聞現象解讀得更深刻、闡釋得更透徹,才能贏得更多用戶,在競爭中體現優勢、彰顯特色、出新出彩。
念好深度報道的“深”字經,推動新聞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想得深、走都深、寫得深、影響深。
一、想得深
“多想。”這是毛澤東1939年給《新中華報》的題詞。從事深度報道工作,做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思熟慮的思考,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只有想明白,才能說明白、做明白。
一是深度選題。深度報道如何選題,是做決策、定方向的關鍵工作。選題選得好,深度報道就成功了一半。深度報道選題需立足于豐富的新聞實踐經驗,體現世界眼光、家國情懷、全局意識、理論高度、認識深度和歷史厚度、史家氣派,做到“群眾關心、領導關注、普遍存在”。深度報道的切入點在哪里?《開封日報》作為地方黨報,在深度報道選題上一方面站位開封看開封,圍繞黨委、政府關注點和人民群眾關心點做文章,聚焦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和方針政策,聚焦全市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聚焦重大先進典型,聚焦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和矛盾,聚焦引領時代潮流的新事物新風尚,聚焦重大節日、重要紀念活動,聚焦重大突發性事件,聚焦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與老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點滴民生事等:另一方面站位全省、全國乃至以世界眼光看開封,聚焦全省、中央精神在開封的落地,聚焦全省、全國出臺新的重大政策或政策調整對開封的影響,聚焦世界局勢變化與歷史文化名城開封的千絲萬縷聯系等。
二是深度策劃。深度報道是系統工程,需要精準策劃,不打無準備之仗。策劃是深度報道的“規劃圖”“施工圖”,有策劃做引領,深度報道才能有的放矢,有效施展。深度報道選題確定之后,緊接著就要充分發揮腦力制定嚴謹周詳的策劃實施方案,主要涉及深度報道內容組合謀劃和形式安排、采編人員組織、采編后勤保障等。在深度報道內容組合謀劃和形式安排上,要考慮好是推出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預測性報道等單篇式深度報道還是實施連續報道、系列報道、組合報道等多篇式深度報道。在采編人員組織上,要精準排兵布陣,抽調業務能力強、對相關選題熟悉的精干人員,科學分工,明確責任,而又統籌兼顧,打好組合拳,下好一盤棋,同時還可考慮不同層級、不同地域媒體之間的協調聯動。在采編后勤保障上,融媒體時代的錄音、攝影、攝像、現代化信息傳播設備、車輛、食宿、證件等都要全程跟進,開封日報報業集團近年來組織的“千萬里我追尋著你·從開封到封開”萬里尋蹤客家路大型系列報道、“一帶一路茶和天下”系列報道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型異地采訪活動中,都為深度報道采編團隊提供了全方位要素保障。
三是深度思維。從事深度報道,需要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需要精騖八極、心游萬仞,需要以開放性思維、立體性思維作為指揮中樞,切忌封閉性思維、單向性思維。深度報道的“金點子”,源于深度思維。深度思維包括逆向思維、跟蹤思維、發散思維、超前思維等。逆向思維緊扣哲學上所講的事物的兩面性,從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去思考問題,如《開封日報》深度報道《“單獨二孩”生育為何不及預期》《新能源汽車緣何叫好不叫座》等。跟蹤思維按照原來思路深入推進,“打破砂鍋問到底”,如《開封日報》深度報道《“網紅”三輪車夫的背后》等。發散思維突出“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舉一反三,縱橫交錯,如《開封日報》3個整版的深度報道《水域之水》從“因水為都”“水靈依然”“以水揚名”等方面展開。超前思維體現在對事物發展變化趨勢作出的預見性判斷,如《開封日報》深度報道《航空經濟將飛來》《自貿區建設將為城市帶來什么》等。
二、走得深
腳板底下出新聞,新聞記者的事業在路上,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深入采訪,才能掌握新聞事件的真相,成就深度新聞報道作品。走得深,需要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
一是深入實際。探求原委、獲得真相是深度報道的使命所在。深入實際的過程,是實事求是、尋找本質的過程。著名戰地攝影大師卡帕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離炮火不夠近。深入實際,需要有踏破鐵鞋撥迷霧的拼勁和韌勁。《開封日報》記者通過體驗式采訪推出的深度報道《“黑車”調查》,揭露了“黑車”背后很多不為人知的真相,反響強烈。參加“千萬里我追尋著你·從開封到封開”萬里尋蹤客家路大型系列報道的記者克服重重困難,用腳步丈量客家先民的遷徙足跡,穿越6省30多個縣(市),推出的100個整版圖文并茂的報道,填補了客家研究領域的空白,讓世人對客家文化、開封與客家人的關系有了全面認識。
二是深入生活。深度報道需要將抽象與形象相結合,不僅要有理論高度,還要充滿生活氣息,這樣才能讓深度報道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按照新聞界前輩穆青的囑托,深度報道的采寫也要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開封日報》推出了《狗患背后的文明考量》《聚焦“老漂族”:他鄉何時變故鄉》《“15分鐘健身圈”,你家門口有嗎》《別了,燃煤散燒》等一大批接地氣、貼民心、生活氣息濃郁的深度報道,廣受點贊。
三是深入群眾。深度報道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上大有文章可做,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用心用情去傾聽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深度報道就能真正深入尋常百姓家。由開封日報報業集團發起的市民考察團活動自2007年11月啟動以來,在配合開封城市創建、重點項目建設等中心工作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組織市民看變化、干部談政策、專家講理論,向市民群眾征求關于開封城市建設的意見、建議,匯聚民智、民力,打通了黨的創新理論通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開封日報》以深度報道形式全程報道了市民考察團活動開展情況,打造了一個全媒體互動的亮麗品牌。 三、寫得深 深度思考、深度采訪的成果都要通過深度寫作來實現,深度報道的內容“大餐”最終要通過寫作的“烹飪”奉獻給用戶。文場筆苑,有術有門,深度報道的寫作里面有大學問,有真功夫,需要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鉆勁,發揚“新聞工匠”的毅力。
一是選好角度。如果說采寫深度報道的過程是開采礦藏的過程,那么選好角度就是選擇距離礦藏最近、最便于開采的采礦口。選準了采礦口,開采起來就事半功倍:選好了報道角度,深度報道也自然會非同凡響。《開封日報》深度報道《帶輪子的書包》以書包為切入點,深入調查剖析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從教育體制機制和社會心理層面分析原因,并提出了推動解決學生負擔過重問題的建設性意見。《開封日報》深度報道《從“新名詞”看開封經濟新態勢》獨辟蹊徑,通過對一個個“新名詞”的分析闡釋,靈動而自然地反映了八朝古都開封經濟發展呈現的新的趨勢、態勢和氣勢。還有《鋼筆沉浮折射時代變遷》《“車輪”丈量城市文明》等《開封日報》深度報道均以角度取勝。
二是巧搭積木。田忌賽馬的故事彰顯了排列組合的重要性,同樣,深度報道的文章結構也要在排列組合上精心構思。做文章要好好布置一番,如同階梯有一定的順序,部隊要有一定的序列。橫式結構、縱式結構、橫縱交錯式結構、敘事體結構、論證體結構、華爾街日報體結構……運用各種文章結構方式巧搭積木,活用“時空攪拌機”,會讓深度報道綻放異彩。由《紅色的警告》《黑色的詠嘆》《綠色的悲哀》組成的《中國青年報》關于1987年大興安嶺特大火災的“三色報道”,分別就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進行層層遞進的分析,成為了中國新聞史上的經典之作。《開封日報》深度報道《勞動者的手》以建筑工人、理發師、助產士、盲人按摩師、年畫師傅、教師的手串起整個報道,闡釋了“勞動改變世界,勞動創造新生活”的深刻內涵。
三是精致表達。語言不是蜜,卻可粘住一切:語言不是小溪,卻可永遠流淌在人們心里。深度報道的“深”,也體現在語言表達上的深耕細作,“正是一種深度的美學思考”,給用戶以深度美學體驗。閱讀優質深度報道作品,如飲美酒,如品佳茗,是語言文字給用戶帶來的最直接體驗。一代偉人毛澤東對語言提出的要求是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不斷探索深度報道“柔性傳播”的新路徑,增強深度報道語言的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才能實現穆青所說的“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樣,立即透出美味來”,才能讓深度報道抓人眼球,傳誦久遠。著名報人詹國樞寫的《從煮餃子說到規模經濟》,以煮餃子做比喻來闡述規模經濟的深刻道理,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四、影響深
影響深是深度報道的終極追求目標,也是對深度報道傳播效果的考量。只有做到影響深遠,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深度報道。深度報道要通過立體化的全媒體傳播,努力觸動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時代車輪滾滾向前。
一是傳播廣泛深遠。融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傳播渠道需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思維,從單一傳統媒體拓展到多媒體多介質傳播渠道,特別是借助“兩微一端”等新媒體作為“擴音器”,配以短視頻、音頻、動漫、動圖、表情包、H5、AR、VR、AI技術等新媒體形式,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讓深度報道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南方周末》《中國新聞周刊》《新民周刊》等推出的重磅深度報道通過微信等新媒體傳播渠道,極大增強了用戶黏性。《開封日報》的深度報道《“四面紅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等經過開封日報報業集團所屬新媒體推送后,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采用并推送,把開封創新傳承焦裕祿精神,在新時代重樹“四面紅旗”等先進做法推向了全國。
二是震撼用戶心靈。深度報道展示了物質的變遷、制度的變遷、觀念的變遷,理性而又不失感性、嚴肅而又不失活潑、大氣而又不失細膩、高雅而又不失通俗,起到了輿論引導、政策宣傳、解疑釋惑、決策參考、批評監督乃至思想啟蒙的作用。在全媒體語境下,深度報道不斷增強可讀性、易讀性、必讀性,站在用戶的角度為用戶考慮,想用戶所想,更想用戶未曾想,就能以強烈的思想穿透力和實踐引領力直擊用戶心靈,直接影響用戶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中國青年報》的經典深度報道作品《大學畢業生成才追蹤記》被譽為“當代醒世恒言”,在人們心靈湖泊中掀起了深深的漣漪。
三是推動社會進步。新聞工作者也是社會工作者,是影響社會進程的重要力量,深度報道更以其深度影響力推動了社會進步。經驗豐富的從事深度報道采寫的新聞工作者,很多都是優秀的社會活動家,是促進中心工作、激蕩時代思潮的深度參與者。《申報》創辦之初推出的關于“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件的深度報道,形成強大輿論攻勢,最終推動冤案得以平反。《關廣梅現象》報道了在商業企業實行個人承包制,《魯布革沖擊》報道了先進的企業管理制度,以深度報道的強大思想力量為改革開放壯行色、助聲勢。《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為收容遣送制度廢除立下了莫大功勞,推動了法制進程。《開封日報>推出的關于依法整治規范開封市區三輪車的深度報道,做到了輿論先行,開封市主要領導稱贊《開封日報>為開封成功治理“三輪車患”立了大功。
結語
想得深、走都深、寫得深、影響深,話雖通俗,卻含義深邃,涵蓋了深度報道的策劃、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等全流程操作應用,歸根結底要厚植一個“深”字。在融媒體時代,深度報道依然大有可為。高揚守正創新的旗幟,秉承優良傳統,堅持與時俱進,深度報道必將在新時代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l]歐陽明.深度報道寫作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趙振宇.新聞報道策劃[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3]時統宇.深度報道范文評析[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4]穆青.穆青論新聞[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5]劉海貴.深度報道探勝[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6]杜駿飛.深度報道寫作[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魏東柱,開封日報報業集團時政新聞部主任,記者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