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 徐銘昊
【摘要】新聞主播是傳播媒介中的重要角色,在新聞傳播活動中主持人起到了“喉舌”的作用和輿論引導的功能。本文以社會學“角色”理論為視角,結合播音學、傳播學、語言學、美學,分析了主持人在新時代的“角色變化”,論證了在媒介融合時代,主持人在渠道變化、受眾變化、認知變化的過程中導致的身份轉變。文章從“主播說聯播”的興起解析了主持人角色變化成因以及身份的轉變。
【關鍵詞】主持人;角色;符號;角色變化;角色認知
“角色”最初是由拉丁語rot ula派生出來的,這一概念最初在學術著作中出現是在20世紀20年代社會學家格奧爾·齊美爾的《論表演哲學》一文中,當時他就提到了“角色扮演”的問題。社會學中,角色是指人們在群體和社會中顯示的態度與行為模式的總和。社會角色是在社會系統中與一定社會位置相關聯的符合社會要求的一套個人行為模式,也可以理解為個體在社會群體中被賦予的身份及該身份應發揮的功能。在新聞傳播活動中,主播承擔著“媒介角色”,主播的身份就是一個社會符號。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新聞節目主持人角色的變化。
一、社會角色理論視域
社會角色主要包括了三種含義:首先社會角色是一套社會行為模式;其次社會角色是由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所決定,而非自定的;再次社會角色是符合社會期望(社會規范、責任、義務等)的。
符號互動論認為:意義是社會現實的構建,語言是意義的來源,思維是扮演他人角色的過程。我們了解了意義、語言和思維的關聯,就可以理解這種精神意象為鏡中自我,并認為這種符號是由社會構建出來的。人類就是在人與環境、客體與主體的相互作用、在和諧與失諧、平衡與失衡中不斷發展。
角色扮演的主體,在社會發展中起著主體的價值定向作用,并引導主體和客體建立一種價值關系。客體也會隨著主體角色變化而形成對應的心理認知以及行為反應。主持人群體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角色轉換是一種符號互動現象,在傳播媒介、傳受理念、傳播方式變化的背后,就引起了受眾不自覺的概化他人的過程,反之影響著新聞傳播活動的行為和方式。
二、主持人角色變化成因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自身的角色,反之社會環境的變化影響著人的實踐活動。當今時代“傳受本位”、“新老媒介”的變化都影響著主持人群體的角色變化,而在變化背后折射出的角色認知變化(內化)、語言樣態變化(外化),都對主持人群體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值得我們思考。
三、媒介渠道變化
媒介即中介物,傳播意義上的媒介指傳播信息符號的物質實體。新中國的播音事業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早期有限的信息渠道來源,我們的媒體數量、內容形式都比較單一,也就形成了線性、單極、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而隨著改革開放,我們的輿論環境、經濟需求、文化需要都發生了質的改變。我們的媒體數量增加,輿論環境開放,形式內容越來越多樣化,各省市縣均設立了廣播電視臺,極大的豐富了群眾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我們從單極傳播到多極互動的轉變,“人人是主播”的時代,大家既是信息接受者,也是信息傳播者。傳統媒體受到新媒體影響,媒介碎片化帶來的是不同渠道分散了流量,也讓不同群體參與到角色扮演之中。“主播說聯播”的主要傳播渠道是在央媒的微信端、抖音端,而非在傳統媒體平臺。
(一)受眾群體變化
誠然,多樣的媒介渠道必然會造成受眾群體的變化。渠道變化帶來的是“可選擇性”,受眾可以自由選擇特定的信息——他所認為是相對真實的信息,或感興趣的信息,或有意思的信息。而傳播者也可以選擇特定群體制作相應的傳播方式——通過大數據人群分析的投放,或信息內容的篩選投放,或多渠道的投放。側面來說,這當然導致了“信息繭房”和“信息回音室”效應,但數據可以做到傳統方式做不到的“精準”,言外之意我們在渠道變化的同時,要大膽轉變傳播方式的思維定式,根據群體的閱讀習慣、方式、基數來考慮手段的變化。據報道,電視收視群體絕大部分是初中及以下學歷人群。“中老年人才看電視”的家庭常態已然形成,年輕群體即便看電視也是看智能電視中的不同娛樂應用,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電視頻道。而判斷媒介影響一方面是傳者的媒介使用狀況,另一個是受者的媒介接觸狀況。
(二)角色認知變化
為了更好達到傳播目的,讓更多人了知嘵信息、認識世界、提供審美、寓教于樂,節目主持人也發生了角色認識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傳受本位”的變化,這種變化背后折射的就是——平等交往。本身傳播者和接收者不存在社會群體階層上的高與低,從信息源角度,或許傳者更有話語權,而如今的傳播心態轉變為“服務型”媒體,為受者“發聲”成為媒體的重要職責。人在表達的過程中產生人與人的互動,人與社會的互動。主持人也需要在供給側做相應的角色認知調整,順應時代變化,發揮廣播電視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的吸引力、感召力。
四、從“主播說聯播”看主持人角色變化
眾所周知,主持人角色的變化是包含著一定目的性,要在新聞傳播領域中施加相應的影響。主持人作為媒介在改變受眾態度中起到重要作用。心理學將態度改變分為三步驟:認知屬于思想領域,傳播的內容提供信息和事實;態度屬于情緒領域,傳播內容改變態度和感受:行動屬于動機領域,傳播內容刺激或導向欲望。
(一)由把持者變為服務者
“新聞聯播”是強大的社會輿論宣傳工具,起到黨和政府喉舌作用。“主播說聯播”從形式上是對“新聞聯播”的延續。在新聞聯播播送之后,由當天主播根據國內外熱點話題再發表評論性意見,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但是從內容選擇上,它卻與新聞聯播本體是有差異的,“主播說聯播”開始探討民生話題,給出建議,引導行為。以近期“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從新聞聯播本體報道側重于信息報道、事實陳述,而隨后在新媒體發布的“主播說聯播”內容則側重于服務、倡議、探討。“疫情輸入出現一個危險信號,怎么防?歐陽夏丹:看這四個字”、“返崗路上‘湖北人除外?海霞:要把暫停鍵換成啟動鍵”、 “疫情輸入風險高,郭志堅:祖國不會拒絕同胞,但大家有責任守好國門”,從標題我們就能看出主持人的角色已經變成了百姓的“服務者”,他們提出倡議,以服務者心態來做新聞傳播者。
(二)由掌控者變為朋友
所有的變化歸根結底是身份、心態的轉變,由此的角色轉變帶來了主持人的“語言美”。
社會中不同群體使用的話語是不同的,所帶來的變體我們稱為“社會方言”,比如“官腔”。我們不評判這里面的好壞,但卻反映了時代的“審美”。我們越發提倡“和諧”,以和為美的美學思維也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而得以彰顯。主持人角色的轉換直觀上就是從早期的“嚴肅美”變為如今的“柔和美”。從客體接受層面來說,能夠更讓人主動接受而不是被迫“服從”。 “主播說聯播”中主持人的語言樣態更多使用“談話式”而非“播報式”。這里的“談話”更加突破,甚至加上了“朋友”的角色,點對點的對象感交談,輕松、自然、貼切的副語言配合,拉近了主持人與受眾的關聯,傳播內容改變態度和感受。
(三)由政策宣傳員變為關鍵意見領袖
關鍵意見領袖( Key Opinion Leader)是營銷學上的概念,通常被定義為:擁有更多、更準確的產品信息,且為相關群體所接受或信任,并對該群體的購買行為有較大影響力的人。這里的“領袖”更多是從“傳播內容”層面討論的。我們想要影響他人,換句話說我們需要得到別人的信任,不能單一的強制“灌輸”思維,而應該轉變為“意見領袖”。從文本上講,“主播說聯播”更多打造主持人個人的品牌形象,使用主播身份作為背書,通篇語言多使用“我”“在我看來”“我想”,是其他新聞主播不太有的。換而言之,主播從純信息的傳播,逐漸也演變到個人觀點的傳播,類似于評論員卻又不是評論員,這個層面還帶有“角色美”、“語言美”“形象美”。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意見、發表意見主體的“我”,都不是“強制力”的“我”,角色是“對等”的,語氣是“平和”的,內容是“倡導”的。
主持人角色的轉變,帶來傳播內容刺激或導向欲望。在新時代想要更好發揮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作用,用輿論引導人、啟迪人、感召人,就必須做到自身角色的轉變,順應時代的變化,適應傳播媒介,打造個人形象,提升傳播效力。
參考文獻:
[l][美]羅伯特·默頓.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唐少杰,齊心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
[2][日]河崎深雪,漢語“角色語言”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
[3][美]埃姆·格里芬.初識傳播學[M],展江,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
[4]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
[5]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7]應天常,節目主持人的角色沖突[J].現代傳播,2000年第5期.
[8]胡志峰.影視文化論稿[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簡介】明亮,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