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殘疾人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平等、參與、共享”為目標,讓殘疾人真正成為了權利主體,成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和享有者。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殘疾人的需求從過去的“吃飽穿暖”轉變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中國的殘疾人事業在勞動福利型的發展道路上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對殘疾人事業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時代如何宣傳殘疾人事業,成為很多媒體人士深思的問題,本文圍繞此展開相關的論述。
【關鍵詞】殘疾人事業;宣傳;邏輯起點;時代需求
新聞宣傳工作是傳遞殘疾人自強不息精神的重要通道。就內宣而言,是社會大眾了解殘疾人、理解殘疾人事業的重要途徑:就外宣而言,是展示我國人權狀況的重要窗口,對于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新時代殘疾人事業宣傳工作有了新的要求,思考殘疾人事業宣傳的邏輯起點,把握新時代殘疾人事業宣傳的新需求,是做好殘疾人事業宣傳的基本課題和重要命題,本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說明。
一、中國殘疾人事業宣傳工作的初心與邏輯起點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彰顯了黨始終不變的初心是“以人民為中心”,殘聯是群團組織,對于殘聯的同志來講,初心就是要自覺做好新時代黨的殘疾人工作,把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共圓殘疾人的小康夢、中國夢。1989年,隨著中國殘聯成立,中國的殘疾人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一年,《中國殘疾人》雜志創刊,成為當時殘疾人事業最集中最主要的宣傳陣地。在《中國殘疾人》的創刊號上,殘疾人事業的奠基人鄧樸方撰文《為春天的事業而耕耘》,鮮明提出要“弘揚人道主義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對殘疾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隨著新時代中國的殘疾人事業的發展,殘疾人身為弱勢群體卻逐步擺脫了“弱勢形象”,越來越多地展現出中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展示殘疾人事業成就,反映殘疾人幸福生活,為發展殘疾人事業鼓與呼,推動了殘疾人事業各項工作的開展,是殘疾人事業宣傳工作始終不渝的初心。殘疾人事業宣傳報道的邏輯起點隨著殘疾人觀的改變,也發生了變化。1969年,聯合國頒布了《禁止一切無視殘疾人的社會條件的決議》,1975年提出《殘疾人權利宣言》,1982年頒布《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1993年頒布《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則》,這些綱領、宣言、規則、公約就像是一封封戰書,向國際社會中廣泛存在的歧視、偏見、貧困和障礙不斷地發出挑戰。2006年《殘疾人權利公約》的通過,意味現代文明社會殘疾人成為各國的普遍共識。殘疾人事業宣傳工作的邏輯起點也定格為“權利”,引申而出的是人人平等的權益。這個邏輯起點決定了媒體從業者在報道殘疾人時,什么東西會出現在筆上和紙上,當以“權利”這個支點去思考“殘疾”以及“殘疾人”這個概念時,才能展現出“平權賦能”的底層邏輯。
二、新時代殘疾人事業宣傳的新問題與新需求
如何認識與對待殘疾人,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隨著從全程、全時再到全息媒體的發展,媒體的傳播形態發生了劇變,但有些問題卻因為觀念沒有更新而“保留”了下來,“歧視”“刻板”和“獵奇”為最主要表現形式。比如,“萬萬沒有想到,取得了輝煌成績的他,竟然是一位殘疾人”是媒體經常使用的話術,而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這句話本身就是偏見的體現。殘疾本身不能等同于低能,造成殘疾人普遍弱勢的原因不是殘疾本身,而是因為無障礙和歧視無法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比如,有的媒體在報道聽力殘疾人進行行為時,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聽力殘疾本身,致使社會大眾對聾啞人造成了刻板印象。比如,有些媒體把“殘疾”作為娛樂消遣方式的談資,在殘疾人相親節目、選秀節目,以“自立自強”為幌子,以“不自量力”為里子等等。
在新時代宣傳報道殘疾人事業,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媒體在宣傳殘疾人事業時,要有政治意識。在報道重大事件時,要多角度,多層次。比如,2019年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第六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代表。對于這個新聞熱點,中國殘疾人雜志不僅從會議本身和社會反響進行報道,還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報道,在自強模范前期演講培訓時,做了專題報道;在表彰會即將開始之時,對自強模范表彰大會作了歷史回顧性報道;在表彰會進行之中,對國家的惠殘政策進行了梳理,將自強模范個人的成長經歷放到了黨和國家對殘疾人格外關注的大背景下:表彰會結束之后,做了人物特寫報道。這個新聞報道整體顯得非常豐滿,讀者也可以從多個角度理解這個新聞熱點。
通過多角度立體化的宣傳,以正能量突出精神引領,不僅豐富了相對呆板的會議報道,增加了可讀性,也讓受眾對殘疾人事業有了更清晰地了解,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悄然融入其中,深入人心。
第二,報道殘疾人的奮斗故事,要讓人物立體而豐滿。一直以來,殘疾人奮斗的故事是殘疾人事業宣傳的重點內容之一。在宣傳過程中,媒體要通過殘疾人的人生經歷.展示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展現殘疾人追求生活的勇氣和努力,給他人樹立生活的信心和生活的動力。在采寫殘疾人時,切記避免先入為主,帶著刻板印象去套用“公式”。對于殘疾人而言,并不是“關了一扇門便自然地打開了一扇窗”,殘疾人突遇變故,往往是自己不得不苦苦地尋找自己人生之窗在何處。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純粹依靠運氣,也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純粹的個人奮斗,天時地利人和的成功往往是五味雜陳,難以言衷的。當下,對殘疾人物報道普遍程式化,對人物故事線遵循著“命運突變”到“自立自強”再到“輝煌人生”的故事模式,忽視了時代的造就,輕視了環境的因素,蔑視了社會家庭觀念的影響。例如,本文作者在采寫一位殘疾人游泳運動冠軍時,發現她的人生態度些許消極,并不符合大眾對于冠軍的想象。通過了解,發現她是兒時在汶川地震中導致了截肢,目睹生離死別造成了心理創傷。再深入了解,發現因其兒時的心理創傷并未得到良好的疏導,雖然在殘聯幫助和疏導下,她走入個人奮斗的軌道,但是曾經的悲痛經歷卻時時刻刻在夢中縈繞,而她的家庭,也因為沒有正確殘疾人觀,對她“生死有命”的人生態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個人物報道里,融合了個人的曲折和拼搏,社會的溫暖和支持,重大事件中對個體關懷缺失的反思,對有家庭整體康復的建議。人物顯得較為豐滿而立體。對此,筆者的建議是增加“腳力”,真正地扎根到殘疾人身邊;提升“眼力”,觀察、發現、辨別殘疾人的真情實感:鍛煉“腦力”,提高對人的理解,對人道主義的理解,樹立問題意識,自覺服務大局。這樣才能下筆如有神,讓作品更有思想更有溫度更有品質。
第三,關于殘疾人事業中工作報道,要脈絡準確而清晰。殘疾人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70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殘疾人事業發展道路。殘疾人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方面。充分保障殘疾人權利,全面增進殘疾人福祉,提高殘疾人發展能力,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讓殘疾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更好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實際行動?!鞍l展殘疾人事業、加強殘疾康復服務”“辦好特殊教育”,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明確要求。殘疾人事業在每個階段都有重點工作,在宣傳過程中,媒體要梳理脈絡,抓住殘疾人事業工作中的重點工作進行宣傳。2019年6月“康復大學(籌)”在青島正式揭牌,標志著康復大學籌建工作正式啟動。這條消息的背后,是我國康復人才相對短缺的現狀,是康復服務從廣覆蓋到高質量的轉變,是康復大學自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國家規劃的藍圖,更意味著2020年是康復大學建設的關鍵之年,一個具有康復特色的,以研究為基礎、以應用為導向的新型高水平大學即將拔地而起。因此,在報道康復大學的消息時,要橫向理順脈絡,縱向理清因果,才能做到準確和全面,最終形成富有信息量和專業度的消息報道。
新時代的殘疾人事業宣傳報道,既有新聞報道的普遍性,也有事業發展本身的特殊性。書寫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號召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展現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喚起社會的關心和關愛;展示殘疾人經歷的“障”與“礙”,普及現代文明社會殘疾人觀,是新時代媒體工作者報道殘疾人事業要遵循的準則。
參考文獻:
[1]周長奎.守初心.擔使命把牢殘疾人工作的根本政治方向[J].中國殘疾人.2019(8):01.
[2]馬軍生.堅守初心使命強化責任擔當推動新時代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J].共產黨人,2019(16).
[3]蔡國春,譜寫新時代殘疾人事業發展新篇章[E].浙江新聞客戶端.2019-10-28.
【作者簡介】陳曦,中國殘疾人雜志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