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G-時代的到來將促使媒體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新聞工作者亟需進行業務能力轉型,以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需要。本文簡要概述了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轉型的意義,從政治素養、媒體思維、媒體職能、創新能力四個方面提出了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轉型的困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轉型;新聞把關人
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我國媒體行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時代發展過程中正積極謀求轉型,以適應生存的需要。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8.54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上升至61.2%,但當前的融媒體報道“作品多精品少”,媒體融合迫切需要大量的全能型新聞工作者。
一、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轉型的意義
(一)加快媒體融合的速度
新聞工作者的業務能力轉型,能夠進一步提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人才隊伍之間創作思維的融合,二者之間互相彌補發展的缺陷并積極發揮各自的優勢,可大幅提升媒體融合的速度,使得行業內出現大批全能型、復合型媒體工作者,促進紙媒、電視臺.互聯網之間的資源共享,從而有效提升媒體行業的社會職能。
(二)滿足媒體行業發展的需求
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媒體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得新聞工作者不得不做出相應改變。同時互聯網上海量的新聞來源和信息獲得的渠道使得新聞編輯對信息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聞工作者的工作職能由采編新聞轉向了信息資源的篩選與整合,從而將信息之間的聯系不斷升華以提升新聞的深度,這對新聞工作者的素質要求非常高。
(三)促進新聞質量的提高
傳統媒體受體制的影響其新聞傳播有著完整的采、編、播體系,使得新聞生產的效率相對較低,且經常會出現多家媒介同時對某一件事情進行采訪的情況,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新聞內容的同質化。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中央廚房式”的大采編體系得以建立,已經不斷實現“一次采寫、多次編輯、多渠道傳播”,使得新聞質量和生產效率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轉型的困境
(一)政治素養不高對事件的政治性把握不清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進行政策宣傳、社會輿論引導的重要載體,也是滿足人民群眾信息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在中西方意識形態不斷交鋒和網絡文化不斷交融的背景下,新聞工作者如果在政治性上把握不清,就不能有效地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就不能有效地澄清謬誤、明辯是非,其新聞作品就會偏離正確的政治導向,新聞傳播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
(二)受固化思維模式的影響
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在從事融媒體報道時,仍然套用傳統的報紙稿件的寫作思維,不進行新媒體思維的轉化和話語體系的轉變,其融媒體作品便會較為枯燥,無法吸引青年群體的注意力,稿件也就沒有傳播力,造成自拉自唱、自娛自樂。
(三)新聞“把關人”職能的丟失
傳統新聞工作者是媒體的“把關人”,在新媒體技術沖擊下,互聯網用戶對信息獲取和傳播有了選擇權和自主權,“把關人”的職能被削弱。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網絡環境紛繁復雜,亟需新聞工作者積極發揮“把關人”的作用,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
(四)創新能力不足
傳統紙媒、電視、廣播等傳播方式界限劃分較為明礁的媒介傳播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媒介發展的需要。傳統新聞工作者在信息獲取、新聞采編角度、新聞表現形式上都無法做出有效的創新,使得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多樣性和價值性無法得到有效發揮,這也是新聞工作者陷入轉型困境不能自拔的主要原因。
三、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轉型的對策
(一)提升政治敏銳性
政治素質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新時期黨和人民對新聞工作者的根本要求。新聞工作者在新聞事件的政治敏感度、政治責任感和理論水平上均需要較高的水準,才能創作出具有高度、深度和廣度的高質量新聞。
因此,新聞工作者應積極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黨性修養以及社會責任感,具備更高的信息篩選和輿情引導的能力,能夠在互聯網輿論中,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社會大眾提供更為真實客觀、觀點獨到、個性鮮明的高質量新聞,從而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二)轉變新聞傳播的觀念
傳統新聞工作者應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提升自身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適應能力,積極轉變新聞傳播的觀念并自覺樹立起新媒體傳播的思維意識。新媒體思維的轉變需要基于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工具的應用,將用戶與新聞內容的內在聯系通過數據分析體現出來,從而將新聞創作建立在引導思維、對話思維和服務思維之上,使得用戶在收看或閱讀新聞時,能夠體驗到新聞工作者的服務[2]。 2019年ll月全國38所主流新聞傳播院校院長集聚北京,就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理念、新聞工作者思維轉變、如何培養融媒體專業從業者等問題展開了深刻探討,此次交流會為當前形勢下新聞工作者的轉型提供了方法路徑,為新聞工作者從業能力的自我提升提供了借鑒,促使其能夠快速轉變新聞傳播的理念,樹立起融媒體傳播思維。
(三)基于受眾,做受眾思潮的引領者
媒體融合時代下新聞工作者應利用新媒體傳播渠道加強與受眾之間的聯系與互動,掌握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閱讀習慣和接受事件傳播的心理習慣。可以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上建立粉絲群,定時將新聞熱點轉發分享給粉絲,并與之展開談論,在討論中獲取大眾對新聞的評價,以便對大眾思潮趨勢進行預判;同時應在粉絲處廣泛收集事件信息、精準篩選選題,制作出與大眾切實相關的新聞內容,傳播符合大眾需求的信息,并在新聞中盡最大限度體現當代流行元素,提高媒介的親和力。“央視新聞”在融媒體時代發展潮流中始終以人民群眾為基礎,相關新聞工作者不斷突破自我,以新媒體下大眾喜聞樂見的傳播語境,將信息事件傳遞給了人民群眾,朱廣權的“出門變暖男”以及康輝的“荒唐得令人噴飯”等網絡化用語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了“央視新聞”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群體收看電視新聞,了解國家大事。這一傳統新聞工作者的業務能力轉型,將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地位提升為了大眾思潮引領者,使得媒體行業的政治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提升創新能力
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媒體行業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技能要求有了全新的調整。第一是新聞制作能力的提升,新聞采編一體化成為了當前新聞產出的主要形式,新聞工作者需要突破專業局限,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技能,提升新聞制作的效率。第二是新聞多維度采編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逆向思維、側向思維、橫向思維、創新思維等創新構建事件之間聯系的方法,從而更加全面和精準的反映社會現象,指出社會發展的弊病。第三是加強新聞采訪技術應用的能力,新聞工作者應敢于走出舒適圈,更多的接觸新聞采訪工具和新聞報道的形式,從而激發自身創新能力的發揮[3]。2019年10月,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第三期基層電視藝術工作者業務培訓班在楚雄成功舉辦,在此次培訓活動中來自《人民網》、中國傳媒大學等媒體和院校的專家針對《媒體融合時代視頻新聞生產的堅守與創新》方面的內容展開了講授,為當前媒體行業中的資深新聞工作者提供了新聞采寫形式、信息獲取等方面的創新途徑,并對參與培訓的新聞工作者傳遞了創新思維,使其能夠在思維轉變的前提下,有效運用先進工具、手段開展新聞傳播活動,從而提升新聞內容的創新性。
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融媒體時代下行業內對新聞工作者的業務能力需求越來越高,媒體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媒體融合已經大勢所趨,因此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在業務轉型和升級過程中應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提升自身政治敏感度、轉變新聞傳播的觀念、積極扎根于人民群眾,做群眾思潮的引領者和新聞的把關人,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新聞傳播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宇,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轉型淺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9(17):175-176.
[2]李鵬舉.媒體融合背景下如何提升突發新聞報道質量[J].記者搖籃,2019(07):79-80.
[3]羅國林.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工作者自身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06):153-154.
【作者簡介】李躍波,安徽日報主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