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美
一則老人徒步千里、耗時半個月,從安徽亳州到浙江臺州投靠親戚打工的視頻,近日觸動了許多人的心,引發很多人的感慨與同情。老人之所以要徒步從安徽到浙江,并非買不起車票,而是因為自己沒有智能手機,無法出示健康碼,結果多次想要乘車被拒。故事最終雖然有了讓人略感欣慰的結局——老人遇到熱心人,隨后被親人安全接回家中。但是卻揭示了一個問題,那些沒使用智能手機無法出示健康碼的老人,該怎么辦?
信息化、網絡化已成為現代社會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大數據時代,對于數據集合應用,通過信息手段實現實時管理,是此次疫情防控中的重要創新,也讓世界為之驚嘆。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為國內信息發展的迅猛感到自豪,也享受到由此帶來的很多便利。但當老年群體的困擾擺在眼前時——不是假設而是真實上演的故事,還是會感慨萬千。每個人家中都有老人,每個人也都會慢慢變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當看到徘徊在自助機器前無助的老人,趴在收費窗口小心點著零錢的老人,亦或是因為沒有隨申碼,一把年紀還在到處填表的老人,心中會想到,這個時代,真的跑得很快,快到不是努力,就可以隨便趕上,尤其是對于很多老人來說。
社會管理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當我們作出新的調整和規定的時候,會有一個基本判斷的標準來告訴我們什么是可行的管理,那就是一項措施、制度、規定有沒有增進社會的福利。而增進福利有一個重要的經濟學概念,叫帕累托改進,有時候有一些制度或改變會增加所有人的福利,而有時候卻是在不同人群中進行福利的重新分配,同時社會整體上的福利有所增加。從學理上來說,那就可能是可以實施的一項舉措。
但福利僅是一個維度,社會管理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所要考量的重要維度還有很多,比如公正、公平。很多時候,只有在不同維度上“得分”夠高的制度或者舉措才能被稱為好的管理嘗試。在收入調節管理中的稅率設置、稅前抵扣等都是在不同維度上考量后加以設定并在實踐中根據社會經濟情況變化而不斷修訂的。個人所處地域信息本身沒有很多屬性,但如何收集、怎么應用卻可以透露出制度設計和管理實施中的考究程度。
制度本質上或許有傲慢的氣質,但行政管理應該是人性化的。在一定意義上,管理的實踐可以反過來影響和推動制度的改進。盡管當初制定規則是為了提高管理效率,確保信息的及時準確,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需要在實施過程中及時將問題反饋回去,并通過制度的改進來完善我們的管理,通過解釋和補充做法來彌補,體現制度的成長性和合理性。
科技為人服務,更要以人為本。如果技術的革新帶來的便利是以某一類群體在社會中舉步維艱、不能很好地享受社會進步的成果為代價的,那這樣的革新并不完全是全人類的福祉,我們要當心因此而讓我們的社會變得冷漠而缺乏溫度。所幸,很多時候,各大醫院會在自助掛號機那里設置志愿者協助需要幫忙的人士,很多火車站仍然保留了售票窗口方便不能網上訂票的人群,出站口也設置了人工檢票口。這些一般設置之外的安排讓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我相信,這樣被迫輾轉長途跋涉的故事終會成為管理改進、措施修訂的緣由。隨著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我們也有信心,借由科技的進步解放出更多的精力和空間,讓溫暖的個性化操作或服務成為可能,也讓我們安心于彼此的未來也會一樣被好好關照。科技不應該為管理的冷冰冰背鍋,隨著管理和服務理念的提升,技術可以解決大部分人的需求,提高社會管理效率,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心,有情,才能溫暖達意,真正實現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