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榮里

偏向于城市建筑的作家,動情于哲學思考的工程師。
聽說某省在治理鄉村政策上一刀切,采用并小村為大村、合小鄉為大鎮的政策,好多人離開了生活幾世幾代的家鄉,從而過上了尷尬的“城鎮生活”。無獨有偶,某邊遠山區,對一個村的貧困戶實施城市安置的處理方式,留下了富裕的農戶。筆者無意反對鄉村城鎮化和扶貧中對貧困戶的妥善安置與幫扶,但真理失去了邊界條件,就可能變成謬誤。過分地強調一致化的結果,導致的是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片面追求理想化效果,可能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問題。
在前一個事件中,對于荒涼、偏僻、人口少的小村,進行必要的整合是正確的。對那些管理散亂的鄉村,進行必要的統一管理,無疑對集中公共資源、提高管理效率有好處。但若是片面強調統一化的合并和拆遷,則有些不切合實際了,同時也容易造成不該有的財政赤字。有的相對成熟的村莊,為什么一定要搬遷?一個貌似不大的村莊,歷經祖祖輩輩的心血而形成,有的還有一些彌足珍貴的歷史遺跡,鄉村也記錄了游子的鄉愁,所謂“破家值萬貫”,一個村莊的積累,既是有形的物質財富,又包含著無形的價值倫理。一律的城鎮化建設,讓農民得到的只是物質的滿足,而沒有考慮他們的精神家園。
在后一個事件中,對扶貧的偏頗在于,沒有考慮搬遷對其他非貧困戶和周圍類似鄉村民眾的心理影響。客觀地說,扶貧應該因地制宜,追求一時的表面效果,對大多數農民長久勤勞致富會產生不良影響。扶貧沒有錯,但是在扶貧路上因不考慮非貧困戶的思想感受而導致未來發展的不持續則是錯誤的。何況,把貧困戶統一搬遷到城市里,也暗含了一種武斷在里面。筆者在基層走訪時,就曾聽聞一些村落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互相不說話的事情,甚至有些村還出現了人們爭當貧困戶的現象。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呵護大多數民眾的客觀感受,鼓勵勤勞致富,應該是扶貧路上的應有之義。心理扶貧有時比物質扶貧更重要。
由此想到某些地方政府在執行政策方面的生硬態度,地方干部幾乎人人會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一遇到問題就怕這怕那,講話做事難免追求所謂的規范化、格式化、標準化。口頭上執行中央政策頭頭是道,落實下來結果就南轅北轍。如某地解決砂石料問題,牽扯風景名勝區保護,地方部門就采取“風聲一緊就停產,沒有檢查就生產”的掩耳盜鈴方式。砂石料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長期不開采是不可能的,而地方部門如何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科學、合理、有序地開采,真要著實動一番腦筋才是。
我國地大物博,各地都有屬于自己的傳統優勢,如果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過分格式化,不僅害了自己,傷了百姓,更會對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人與自然的關系應遵循順其自然的原則,格式化的做法,無疑是違背自然的。實際上,一個人也如此,如果一味采取教條主義行事,不能根據外在條件的變化而適當調整處事的策略和方案,做事十之八九要泡湯。嘴上頭頭是道,肚子里卻有自己的彎彎繞,看似無比正確,做事卻離題萬里。破除格式化思想也是放下包袱、開動機器工作的基本原則,值得每個人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