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軒
三、真武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
雷某,男,63歲。2007年3月16日就診。2007年冬季發生3次心胸劇痛,每次5~6分鐘,肢冷,汗出,心慌。心電圖顯示外側壁心肌缺血。給予速效救心丸含服,可緩解,后間斷服復方丹參滴丸。今日再次出現心前區疼痛,持續約4分鐘,胸悶,氣短,手足冰涼,測血壓95/65毫米汞柱,心率78次/分,舌體胖大,舌苔白、滑潤,脈沉細。證屬心腎陽虛,血脈痹阻。治宜溫補心腎、活血通脈。方選真武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炮附子10克(先煎30分鐘),茯苓15克,炒白術10克,赤芍10克,生黃芪15克,川芎15克,當歸10克,水蛭10克,栝樓10克,石菖蒲10克,生姜6克,水煎服。服4劑胸悶減輕,夜尿減為2次。原方加桂枝6克以促陽氣。服10劑,手足轉溫,胸悶明顯減輕。仍用上方加麥冬10克,山萸肉12克,2日服1劑,如此服藥3個月。半年后復診,僅發作1次心痛,服冠心丹參滴丸緩解。
按語 胸痹病,虛為本,實為標,虛在陽氣,以心腎陽氣不足為主。“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心陽溫運血脈,腎陽溫化陰精,心陽虛則血脈滯而不流,腎陽虛則陰精凝而不化,均可使血脈痹阻形成胸痹。胸痹患者寒證多,熱證少,多伴四肢不溫,常在冬季加重。真武湯扶陽抑陰,溫通經脈。加入補陽還五湯,其黃芪、川芎、當歸、栝樓,意在加強益氣活血作用,使藥力深入血脈。方中附子用量可因人而異,用至30克者要先煎2小時,一般用量也要先煎半小時以上。但不可不用,舍此心腎之陽難以復原。
四、苓桂術甘湯合溫膽湯
戴某,女,56歲。2008年4月23日就診。患冠心病、血脂異常癥3年余。近1個月來胸悶痛,氣短,善嘆氣、納差,時而干嘔,測血脂:三酰甘油2.56毫摩/升,總膽固醇6.78毫摩/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4.38毫摩/升,唇舌暗紅,苔白膩,治宜化痰瘀,健脾胃。選苓桂術甘湯合溫膽湯加味:茯苓12克,桂枝6克,炒白術10克,赤芍15克,降香15克,郁金15克,枳實10克,竹茹10克,法半夏10克,山楂15克,澤瀉1克,蘇梗6克,水煎服。在服藥過程中,因胸間痛時輕時重,加三七粉3克,沉香粉3克,冰片1克,研末分3次沖服。因心情不舒加石菖蒲10克,項強不舒加葛根15克,右手指麻木加豨薟草15克,服藥30劑,癥狀減輕大半,后因湯劑不便,改用丸藥治療,至今病情穩定,堅持工作。
按語 “陽微陰弦”的陰弦二字,包括血瘀、痰阻、寒凝、氣滯四個方面。血瘀和痰阻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是實邪,可致脈道不暢而形成胸痹。血瘀可使濕聚生痰,痰阻也可使血濁而成瘀。故用苓桂術甘湯合溫膽湯以健脾利濕化痰治之。苓桂術甘湯為張仲景治療痰飲病名方,溫膽湯為《備急千金要方》治療痰疾要方。前方中桂枝既可以鼓舞脾陽化濕,又可以鼓舞心陽運血;兩方兼備化痰、活血兩種功效。加半夏意在和胃降逆化痰,加蘇梗則有理氣寬胸作用,加郁金、山楂、澤瀉具有理氣化痰、降低血脂、降膽固醇的作用,加入赤芍、降香活血理氣止痛作用較強,且起效較快。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均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