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昕,盧春蘭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是指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準確表現出患者實際臨床問題的正常人或患者[1]。我國自1993年從美國引入SP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方式以來,經過30余年的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2-4]。在目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患者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醫患關系較為緊張的形勢下[5-7],SP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緩解優質臨床教學資源的不足[8-11]。本文擬探討在高職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中采用SP的教學效果。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2月~2019年7月選取我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2016級和2017級學生為研究對象,2016級為傳統教學組(簡稱傳統組)87人,男生34人,女生53人;平均年齡(20.3±1.5)歲,2017級為SP教學組(簡稱SP組)85人,男生27人,女生58人,平均年齡(19.7±1.3)歲。2組主講教師、考核教師均相同,其中主講教師具有講師及康復醫學主治醫師職稱,8年教學經驗。2組授課時間均為45學時。2組在性別年齡、授課教師、課時安排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2組學生均選用倪朝民主編教材《神經康復學》(第2版)[12]。教師選取神經疾病康復臨床常見腦卒中和顱腦損傷2個典型病例,傳統組采用教師理論講授結合案例分析分組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SP組采用教師理論講授結合SP演示案例操作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2組理論講授內容與練習案例完全相同。①SP招募:招募我校2018級康復治療技術專業8名學生作為SP培訓對象,要求招募對象具有較好的溝通交流能力、表演能力、理解記憶能力和突發情況應變能力,態度端正,有充足時間參與培訓。培訓教師根據所選病例設計SP培訓方案和案例腳本,要求參加培訓的對象根據腳本模擬案例的癥狀和體征,并將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進行預演。②SP培訓與考核:8名參加培訓的學生分為2組,每4名學生參加一個案例的培訓,2位培訓教師分別負責一個案例SP培訓。培訓老師提前將SP案例腳本發放給參加培訓的學生熟悉,然后按照教師講解示范-視頻演示-分組練習-互查總結的方式完成案例的培訓,培訓結束后由2組培訓教師交叉考核,保證所有參加培訓的學生能完全按照SP腳本完成案例演示。③SP教學設計:a.課前準備:SP教學組學生課前熟悉練習案例內容,并根據要求復習有關腦卒中和顱腦損傷的理論知識、有關評定和治療的主要方法;b.課中組織:SP教學組學生分為兩批,每批4個小組,根據教學進度教師將兩個案例的SP分配至每組,要求學生根據練習案例要求完成對SP問診評估治療的操作。操作完成后SP對學生的整體操作進行評估反饋;c.課后鞏固:SP教學組學生根據SP的反饋在課后自行復習鞏固,教師答疑。
1.3 評定標準 ①2組在課程考核成績方面的比較。②采用無記名問卷調查方式評價SP組的學習效果。③采用無記名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學生SP對參加SP培訓和教學的體會。

教學結束后,2組課程考核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71.40±8.40分與72.52±6.33分)。
SP組不記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學生認為采用SP教學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操作技能的掌握、溝通能力的提高、人文關懷素質的提高、應變能力的提高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都有很大幫助,見表1。

表1 SP組學習效果問卷調查結果 例(%)
學生SP參加SP培訓和教學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60%的學生認為參加SP 培訓對于自身理論知識的掌握、操作技能的掌握、溝通能力的提高、人文關懷素質的提升、應變能力的提高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都有很大幫助,見表2。

表2 學生SP參加SP培訓和教學問卷調查結果 例(%)
3.1 SP教學應用于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效果 SP教學始于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我國從1993年開始在幾所高等醫學院校引入SP教學方法,因教學效果顯著隨后推廣至全國[13]。隨著近年來我國康復醫學教育的發展,不少開設康復醫學或康復治療學專業的本科院校也開始嘗試采用SP教學方法,發現SP教學在當前國內醫學院校擴招、學生人數激增,而患者自我保護的意識不斷增強、醫患關系較為緊張的情況下,能夠有效緩解臨床教學病人資源短缺問題,同時,SP教學也能彌補傳統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以及醫學人文素質培養的不足[8-15]。SP教學在高職院校的應用報道鮮見。本研究試驗性地在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中采用SP教學,不記名問卷調查中顯示,SP教學組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采用SP教學對于自身理論知識的掌握、操作技能的掌握、溝通能力的提高、人文關懷素質的提升、應變能力的提高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都有幫助,其中超過六成的學生認為幫助很大。另外,對參加SP培訓的學生不記名問卷調查顯示,所有參加SP培訓學生都認為參加SP培訓和教學對于自身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很大幫助,這對今后的學習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我們招募的SP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因自身專業知識相對欠缺,也避免了在教學和考核中給受試學生有關專業提示[12],保證SP教學質量。
3.2 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在考核成績方面傳統教學組和SP教學組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是課程考核成績構成側重于傳統理論筆試的形式,在綜合技能素質方面占比偏小,因此,需要調整更加適應SP教學方法的考核標準。
與本科康復治療學教育不同,高職教育更加突出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的培養[7],筆者對我院近4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問卷調查顯示,部分畢業生醫學基礎知識不扎實,職業核心能力有待加強,需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和重視核心能力培養[16]。本研究發現SP教學方法對于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的知識技能的掌握、應變溝通能力、人文關懷素質的提升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有積極作用,推廣SP教學有助于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