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海旗,劉江琴,崔 燎,羅 輝
( 1.廣東醫科大學,廣東天然藥物研究與開發實驗室,廣東 湛江 524023; 2.廣東醫科大學,化學教研室,廣東 湛江 524023; 3.廣東醫科大學,海洋醫藥研究院,廣東 湛江 524023; 4.廣東醫科大學,湛江市環北部灣海洋微生物資源研究開發重點實驗室,廣東 湛江 524023 )
狗母魚科是燈籠魚總目,仙女魚目的一個科,全世界共有3亞科5屬47種。狗母魚廣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溫熱水域,大部分屬暖水性近底層魚類,是海洋底層沙地上的肉食性小型魚種。狗母魚科的許多種類是重要經濟魚類資源,最高年產量超過1×104t,在中國的南海和東海均有分布,是南海常見的經濟魚類。其中長體蛇鯔(Sauridaelongate)和花斑蛇鯔(S.undosquamis)是南海漁場全年底拖網作業的兼捕對象之一[1-4]。海洋魚類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尤其具有含量較高的長鏈不飽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5-6],據文獻報道,長體蛇鯔的精制魚油中的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為17.9%[7-8],證明狗母魚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廣東湛江海岸線占廣東省海岸線的46%,具有豐富的海洋魚類資源[9],漁業中常捕獲大量狗母魚。鑒于海洋魚油含有大量人類所需的ω-3必需脂肪酸以及魚油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在藥品、保健品及食品中的廣泛作用[10-13],筆者測定湛江海域4種狗母魚科魚類脂肪酸組成,為海洋漁業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分別于秋冬季節在廣東湛江霞山東風市場4批次收集4種野生狗母魚科魚類(來源于湛江南山島附近海域),經鑒定為長體蛇鯔、花斑蛇鯔、射狗母魚(Synodusjaculum)和準大頭狗母魚(Trachinocephalusmyops)。將帶皮魚體去體表水分,去鱗皮,切取背部肌肉,置充N2玻璃干燥箱內冷凍干燥備用。
21種混合標準脂肪酸甲酯(等質量比,美國Sigma公司出品);其他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
島津GC-2010型氣相色譜(配有GC-workstation工作站,日本島津公司)、AL204 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上海儀器有限公司)。
1.3.1 魚體水分和粗脂肪酸的測定
水分測定用烘干失水法[14]、脂肪測定用索氏抽提法[15]。
1.3.2 魚肉脂肪酸甲酯化
將干燥后的4批次4種狗母魚肌肉分別研磨成細粉,混勻后稱取50 mg,加入2 mL 0.5%硫酸—甲醇溶液,水浴60 ℃加熱1 h,冷卻,分兩次加入2 mL正己烷,充分混和萃取,靜置分層,用吸管取上層清液至離心管內加適量無水硫酸鈉吸附水分,得樣品溶液。
1.3.3 氣相色譜條件
DB-WAX色譜柱(30.0 m×0.25 mm×0.25 μm,J&W公司);FID檢測器溫度250 ℃;進樣口溫度250 ℃;色譜柱升溫程序:120 ℃保持1 min,以15 ℃/min幅度升至210 ℃,保持4 min,以3 ℃/min幅度升至240 ℃,保持10 min;載氣:N2,分流比100∶1;載氣流速為30 mL/min,樣品溶液和混合脂肪酸甲酯標準溶液進樣5 μL。
1.3.4 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每種脂肪酸的校正面積(Ai′)按下式計算:
Ai′=fi·Ai
式中,fi為校正因子(以標準棕櫚酸校正因子為1,各脂肪酸甲酯的校正因子分別以棕櫚酸的峰面積除其峰面積)。
試驗數據用 Excel 2003和IBM SPSS Statistics 20軟件處理。
4種狗母魚體質量范圍、體長、水分及粗脂肪含量見表1。

表1 狗母魚體成分組成
21種標準脂肪酸甲酯的保留時間及其峰面積校正因子見表2,準大頭狗母魚肌肉相應的脂肪酸甲酯氣相色譜圖見圖1。

表2 21種標準脂肪酸甲酯的保留時間及校正因子

圖1 準大頭狗母魚肌肉脂肪酸甲酯總離子流色譜圖
將4種狗母魚肌肉中脂肪酸用校正峰面積歸一化法計算其相對含量,結果見表3。4種狗母魚科魚肌肉中可確定的脂肪酸有21種,其余保留時間7 min以上的物質峰為復雜成分或某些脂肪酸異構體,其總面積峰用∑不確定成分表示,其占總脂肪酸百分比為1.81%~4.45%。
由表3可見,飽和脂肪酸總含量為31.14%~42.16%。單不飽和脂肪酸總含量為11.73%~21.73%。多不飽和脂肪酸總含量為31.64%~55.32%。

表3 4種狗母魚肌肉脂肪酸含量(n=4) %

(續表3)
對4種狗母魚肌肉中主要脂肪酸成分(含量>1%)通過IBM SPSS statistics 20軟件處理可得到各脂肪酸組分間的相關系數(表4)。

表4 各主要組分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
4種狗母魚科魚肌肉中肉豆蔻酸與棕櫚油酸(0.985)、肉豆蔻酸與油酸(0.853)、棕櫚酸與二十二碳五烯酸(ω-3)(0.958)、棕櫚油酸與油酸(0.854)、油酸與二十二碳五烯酸(ω-3)(0.909)呈顯著正相關;肉豆蔻酸與花生四烯酸(ω-6)(-0.877)、棕櫚油酸與花生四烯酸(ω-6)(-0.858)、肉豆蔻酸與二十二碳六烯酸(ω-3)(-0.919),棕櫚油酸與二十二碳六烯酸(ω-3)(-0.915)、油酸與二十二碳六烯酸(ω-3)(-0.990)、二十二碳五烯酸(ω-3)與二十二碳六烯酸(ω-3)(-0.839)呈顯著負相關,其他脂肪酸間均不呈顯著相關關系。
使用平均聯接(組間)的樹狀圖重新調整距離聚類合并對所測得的脂肪酸數據進行系統聚類分析,結果見圖2。樹狀圖在距離5內分成三組,第一組為長體蛇鯔和花斑蛇鯔;第二組為準大頭狗母魚;第三組為射狗母魚。

圖2 4種狗母魚科魚脂肪酸的聚類分析結果
狗母魚肌肉中主要飽和脂肪酸含量表現為棕櫚酸>硬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含量在長體蛇鯔、花斑蛇鯔和準大頭狗母魚最高,而射狗母魚中棕櫚酸含量次于二十二碳六烯酸(ω-3)含量。狗母魚肌肉主要單不飽和脂肪酸總占比不高,其中油酸>棕櫚油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可以起到降血糖,調節血脂,降膽固醇的功效[16],油酸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效果與亞油酸等多不飽和脂肪酸相當,適量的攝入,可以防控突然性心血管病[17]。4種狗母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其總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達31.64%~55.32%,故其脂肪酸營養價值均較高。
魚油具有調節血脂、防止血液凝固、提高免疫力、提高記憶力和預防老年癡呆癥、治療糖尿病及抗癌等功效,魚油的這些功效來自于其含有的大量ω-3脂肪酸[18-19]。本試驗表明,狗母魚科魚肌肉中,ω-3系脂肪酸含量(22.61%~45.55%)遠高于ω-6系脂肪酸含量(4.49%~9.77%),其∑ω-3∶∑ω-6為2.1~4.1,是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品。
一般魚油主要功效成分是二十二碳六烯酸(ω-3)和二十碳五烯酸(ω-3),以及脂溶性維生素A和維生素D等[20]。4種狗母魚中多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成分集中在二十二碳六烯酸(ω-3)和二十碳五烯酸(ω-3),總量達17.45%~42.32%,是較好補充二十碳五烯酸(ω-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ω-3)的食品來源[19-20]。本試驗中,長體蛇鯔肌肉的二十二碳六烯酸(ω-3)+二十碳五烯酸(ω-3)含量為27.50%,高于文獻[8-9]報道的長體蛇鯔魚油中的含量(17.9%)。黃鰭金槍魚(Thunnusalbacares)是世界營養學會推薦的三大營養魚類之一[21-22],花斑蛇鯔和射狗母魚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ω-3)+二十二碳六烯酸(ω-3)含量分別為30.49%和42.32%,其中射狗母魚的二十二碳六烯酸(ω-3)含量為34.84%,高于楊金生等[21-22]測定的黃鰭金槍魚肌肉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ω-3) (分別為28.84%和25.34%),但低于羅殷等[23]測定的黃鰭金槍魚肌肉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ω-3) (39.17%)。但魚體中二十碳五烯酸(ω-3)+二十二碳六烯酸(ω-3)含量隨生活環境、食物鏈或季節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可能有所波動[24-25]。
魚類脂肪酸成分可通過食物鏈和體內的脂肪酸轉化進行補充或增加,魚類具有將中長鏈脂肪酸轉化為同系列更長鏈的不飽和脂肪酸的能力[26-28],中長鏈脂肪酸可通過脫氫酶和延長鏈酶或ω-3轉化酶轉化為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圖3)。

圖3 長鏈不飽和脂肪酸的轉化途徑
脂肪酸間呈正顯著相關性說明某一脂肪酸成分與另一脂肪酸成分有良好的線性關系,反之脂肪酸間呈負顯著相關性則說明兩種脂肪酸間有良好的負線性關系。4種狗母魚科魚類肌肉中肉豆蔻酸與棕櫚油酸、肉豆蔻酸與油酸、棕櫚酸與二十二碳五烯酸(ω-3)、棕櫚油酸與油酸、油酸與二十二碳五烯酸(ω-3)呈顯著正相關,表明它們二者間的含量隨著相同的因素增加而增加或隨著相同的因素減少而減少并達到平衡。脂肪酸間呈負顯著相關性,說明這兩種脂肪酸在魚體中通過代謝可快速互補達到平衡的關系,由表4的呈負顯著相關的脂肪酸可發現,油酸與二十二碳六烯酸(ω-3)、二十二碳五烯酸(ω-3)與二十二碳六烯酸(ω-3)之間均呈顯著負相關,提示這兩對脂肪酸間的負線性關系較明顯,而二十碳五烯酸(ω-3)與其他脂肪酸均不呈顯著相關,與文獻[26-30]所述(圖3)魚類中油酸代謝轉化至長鏈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ω-3)(轉化途徑較復雜)、二十二碳五烯酸(ω-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ω-3)的關系相似。
4種狗母魚肌肉脂肪酸聚類分析的第一組是長體蛇鯔和花斑蛇鯔(亦名點鰭蛇鯔[1]),均為蛇鯔屬魚類,其余第二組準大頭狗母魚為大頭狗母魚屬魚類,第三組射狗母魚為狗母魚屬魚類,與文獻[1]報道的屬種分類一致。長體蛇鯔和花斑蛇鯔在脂肪酸聚類圖上的距離很短,說明二者脂肪酸組成相似度較高,由于二者生物形態特征上較相似[1],進一步說明長體蛇鯔和花斑蛇鯔的生物遺傳特性十分相似,提示生物形態相似的魚種其脂肪酸組成也相似。盡管本研究的狗母魚脂肪酸成分對科內魚種可進行聚類分析,但試驗中僅收集和分析了4種狗母魚肌肉脂肪酸組成,其他種類尚有待進一步的聚類研究。
由于本研究中4種狗母魚生長環境,食物鏈不同等因素變化無法判斷,其對魚類體內脂肪酸含量的影響無法估計,因此,本試驗僅屬非特定樣本試驗數據的探索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