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峰, 吳明華
(江蘇省中醫(yī)院腦病中心,江蘇 南京 210029)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raction,ACI)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的根本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而動脈粥樣硬化作為一種慢性炎癥性血管疾病,炎癥反應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目前,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作為新型的炎性指標越來越受到關注,在預測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一定價值。但有關NLR對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尤其是不良預后預測價值的研究較少,并且樣本量都相對較小。因而,本次研究回顧性的納入6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來探討NLR對ACI患者短期不良預后以及生存情況的預測能力,以期能為臨床早期判斷ACI患者預后和不良事件提供依據。
1.1研究對象:回顧性納入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江蘇省中醫(yī)院腦病中心住院的6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發(fā)病<72h)。納入標準:①符合2014年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制定的診斷標準[2];②頭顱CT或MRI確診;③發(fā)病≤72h;④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頭顱CT或MRI除外顱內出血;②發(fā)病前2周內有感染史患者;③有有惡性腫瘤病史患者;④近期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
1.2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血脂病史等。入院24h內檢測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并計算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隨訪患者90d時的mRS評分,將mRS>2分定義為預后不良,mRS≤2分定義為預后良好,并記錄患者的生存情況及不良事件時間。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利用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檢驗NLR對90d不良預后的預測能力,并確定敏感性、特異性和最佳臨界值。根據最佳臨界值將NLR分為兩組,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不同預后患者的生存情況。
2.1急性腦梗死患者基線資料:本次研究回顧性納入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江蘇省中醫(yī)院腦病中心住院的急性腦梗死(發(fā)病≤72h)患者735例,最終符合納入標準的共660例。其中男性448例(67.9%),年齡24~99歲,平均年齡為66.83±12.55歲。患者的基本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臨床和實驗室資料詳見表1。

表1 急性腦梗死患者基線資料n(%)
2.2NLR對急性腦梗死不良預后預測價值的ROC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90d預后不良175(26.5%)人,預后良好485(73.5%)。ROC曲線下面積為0.676,約登指數為0.292,最佳臨界值為3.23,敏感性為58.9%,特異性為70.3%。詳見圖1。

圖1 NLR預測急性腦梗死患者90d不良預后的ROC曲線
2.3不同NLR水平患者90d生存分析:整個樣本90d的總死亡率是2.0%(13/660),高水平NLR組是4.5%(11/247),低水平NLR組的死亡率是0.5%(3/413)。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和log rank 檢驗結果表明,NLR>3.23的患者的生存率顯著低于NLR≤3.23的患者(log rank P=0.000);詳見表2、圖2。

表2 不同NLR水平患者90d生存分析

圖2 不同NLR水平患者的90d生存曲線
既往研究表明,中性粒細胞與ACI的發(fā)生、病情嚴重程度以及預后存在獨立相關性[3]。ACI發(fā)生早期,中性粒細胞就會聚集、浸潤在腦組織缺損區(qū)域,引發(fā)炎性介質的釋放,影響腦微循環(huán)灌注,可致使梗死面積擴大,增加出血轉化的風險,加重病情,影響預后。此外,淋巴細胞在腦組織損傷的免疫應答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有關其與ACI的關系及其介導腦損傷的機制仍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淋巴細胞計數與腦梗死復發(fā)并無顯著相關。有關淋巴細胞參與腦梗死的機制,目前也是觀點各一。有研究[4]提出,梗死發(fā)生后,被激活的淋巴細胞能通過釋放2型NADPH氧化酶(NoX2)加重腦組織損傷,對于神經保護起到負向作用。因此初始淋巴細胞的降低或許是一種內在自我保護機制。也有學者認為T淋巴細胞的不同亞型在急性腦梗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5]。在腦組織缺損區(qū)域中同時存在能夠表達促炎因子和釋放炎癥因子的輔助性T淋巴細胞,并且同時發(fā)揮腦保護和損傷作用。因而,有關淋巴細胞在ACI不同階段所發(fā)揮的作用具體如何仍需進一步實驗證實。然而,NLR作為整合兩者預測信息的復合型指標,在預測ACI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價值。既往研究[6,7]表明,NLR與心腦血管疾病的嚴重程度、不良預后關系密切,且是頸動脈內膜增厚和腦梗死出血轉化的獨立危險因素[8,9]??傊毙阅X梗死發(fā)生、發(fā)展的病理生理環(huán)節(jié)是較為復雜的,很難單純的使用單個指標準確的進行評估和判斷。中性粒細胞計數的升高意味著機體非特異性炎癥反應的活躍,而腦梗死后的免疫抑制使得淋巴細胞計數下降。而作為兩者結合體的NLR,確實比其中任一指標更具準確性和預測價值。
此外,相較于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NLR不易受到吸煙、脫水以及標本處理等因素的影響,使其在預測疾病方面更具穩(wěn)定性和準確性[10]。本研究使用ROC曲線評估了NLR對ACI患者90d不良預后的預測價值。結果顯示NLR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676,敏感性58.9%,特異性70.3%,最佳診斷值為3.23。這表明NLR對預測90d不良預后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P<0.000)。此外,本次研究進一步通過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了不同預后患者的生存情況。結果顯示,高水平NLR患者(log rank P=0.000)相較于低水平患者有著更低的生存率。這表明入院時NLR與ACI患者90d全因死亡存在相關,較高水平的NLR可能提示更高的死亡風險。這對指導臨床早期初步判斷預后和不良事件具有實際意義。
綜上所述,NLR對于預測ACI患者短期不良預后和不良事件具有一定價值。并且其作為一種臨床易獲取、簡單方便的指標,也有著較高的臨床實用性。但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首先,本此研究是個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不具備普遍性;其次,NLR是一個動態(tài)變量,而本次研究只涉及其基線水平與ACI的預后關系,并沒有進行動態(tài)比較;最后,本次研究排除了近期感染或其他疾病患者,因而這些因素是否會影響NLR的預測能力,仍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