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孫慧民,張 超,李 虹,陳慧英
(1.北京按摩醫院,北京100035;2.北京海淀醫院,北京100080)
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指腓總神經在繞經腓骨頸處受到卡壓,引起神經缺血變形或出現炎癥,產生小腿酸脹、足背伸、伸趾無力、感覺減退等癥狀,嚴重時可發生足下垂、皮膚感覺消失等。外因性壓迫所致腓總神經損傷,保守治療可恢復。自2013年筆者在常規電針、藥物治療基礎上,采用按動推拿手法治療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2019年北京按摩醫院治療的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6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男16例,女16例;年齡30~68歲,平均(48.16±1.86)歲;病程1~27 d,平均(11.12±2.13)d。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24~65歲,平均(46.24±2.07)歲;病程1~25 d,平均(10.27±2.21)d。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神經病學》[1]、《骨與關節損傷》[2]中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診斷標準:局部有卡壓史;小腿外、足背部感覺減退,感覺遲鈍、缺失,酸脹、疼痛;足背伸、外翻減弱,小腿前群和外側群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肌力減退;肌電圖檢查:患者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波幅下降[3]。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接受保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腓總神經斷裂、坐骨神經病變、椎管內病變、重癥肌無力者;合并腦血管意外等疾病者;重度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保守治療無效者。
2.1 對照組 給予電針及甲鈷胺治療。①電針治療:選用0.30 mm×40 mm華佗牌不銹鋼毫針,取浮郄、陽陵泉、外丘、丘墟、足三里、解溪、申脈、懸鐘、三陰交,直刺15~20 mm;浮郄與陽陵泉,外丘與丘墟兩組連接電針,選擇疏密波,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20 min。每周治療5 d。②甲鈷胺[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12]口服,每次0.5 mg,每日3次。治療30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按動推拿手法治療。具體操作:①患者仰臥位,沿腓總神經走行及分支路線做揉法,3~5遍。②局部點按血海、梁丘、委中、委陽,點撥陽陵泉、足三里,遠端點按俠溪、三陰交、豐隆、懸鐘、丘墟。③行膝關節、踝關節拔伸牽引,術者雙手握持患者小腿遠端拔伸并持續2 s,反復5次,然后持續牽引10 s。④按動手法:以右側為例,患者仰臥位,下肢近端以枕頭墊離床面,術者立于患者右側,右手托住膝關節上緣,拇指點按梁丘穴,左手握住小腿,拇指點按懸鐘穴,邊點按邊屈伸膝關節,反復施術3~5遍;患者俯臥位,膝關節屈曲,點按委中、陰谷、合陽,做膝關節屈伸運動。每日1次,每周治療5 d,治療30 d。
3.1 觀察指標 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采用肌電圖測定,即測定腓骨小頭上到腓骨小頭下之間10 cm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
3.2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英國醫學研究會(BMRC)提出的肢體神經運動功能和感覺功能評價方法評定,分為優、良、可、差4個等級[4]。優:M4~5S4~5(M4~5:能夠進行所有運動,包括獨立或協同運動;S4~5:功能完全恢復);良:M3S3(M3:所有重要肌肉能抗重力收縮;S3:皮膚痛覺和觸覺恢復,且感覺過敏消失);可:M2S2(M2:近端和遠端肌肉均有可察覺的肌肉收縮;S2:在支配區內淺表皮膚痛覺和觸覺有一定程度恢復);差:M0~1S0~1(M0~1:肌肉無收縮;S0~1:感覺無恢復)。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均大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比較(m/s,±s)

表1 兩組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治療前后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比較(m/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2 33.72±5.13 45.73±5.76△▲對照組 32 34.08±5.54 42.05±5.24△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見表2。

表2 兩組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臨床常見,主要病因為腓總神經受到內部或外部壓迫,包括石膏、夾板、止血帶、皮牽引帶壓迫,膝部繃帶包扎過緊、手術損傷等。腓總神經有兩處容易被卡壓,腓總神經離開腘窩進入腓管之前的外側溝處和腓管處。腓管是由腓骨頸外側面的骨溝和腓骨長肌起點處的纖維弓及深筋膜組成。這兩處神經位置表淺,易受到外部壓迫。一般壓迫起病慢,初期出現足與小腿外側疼痛,快走時疼痛加劇;逐漸出現神經支配區不同程度感覺障礙,嚴重時發生脛前神經麻痹;小腿肌力逐漸下降,第1足趾背伸肌力下降或消失,足外翻肌力下降或消失,嚴重時出現足下垂。肌電圖檢測提示卡壓處刺激神經時誘發電位幅度下降,神經傳導速度下降。
慢性神經卡壓后,前期可出現暫時性神經缺血,進一步發展則血管神經屏障改變,長時間嚴重卡壓可導致瓦勒氏變性[5]。因此卡壓時間與程度決定治療療效。對于卡壓時間長、癥狀較重,或經保守治療2個月無效的患者,應采用手術治療。對于臨床癥狀較輕的卡壓,神經尚未發生瓦勒氏變性,經保守治療可獲得良好的效果。針灸是治療腓總神經損傷的安全有效方法。在腓總神經循行線上局部選穴,針刺可激發經氣、平衡陰陽、濡養經血、強筋健骨,得氣后加用電針可加強刺激,提高舒筋強筋通絡的療效,促進受損神經恢復[6-8]。藥物多采用口服甲鈷胺,甲鈷胺為輔酶型B12,容易轉移至神經元細胞器,可促進神經內核酸、蛋白、脂肪代謝,有利于神經組織修復,改善神經組織傳遞及代謝障礙。
中醫稱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為“肢痹”“痿躄”,屬于“痹證”“痿證”“痛證”等范疇。該病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實證:邪客經絡。經氣運行不暢,陽氣郁遏不伸,氣血痹阻,肢體麻木,疼痛感覺消失。②虛證:筋脈失養。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調,濕熱痰濁阻滯,以致筋脈失養,肢體進行性麻痹不仁,痿弱無力,肌肉萎縮,不能隨意運動。③虛實夾雜:素體虛弱,外邪侵襲,本虛標實。唐·王冰曰:“按摩者,開通閉塞,導引陰陽。”指出推拿可疏經通絡,開塞通閉,使氣血通暢,滋養經絡筋脈。觀察組采用遠近結合按動推拿手法治療,根據經絡、經筋走行,局部施以疏通經筋柔和手法,結合遠端點按經穴強刺激,達到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效果。局部循經推拿中,揉法、點按法可改變神經卡壓處組織的血流動力,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炎性物質代謝,減少炎癥因子釋放,減輕炎性反應[9];拔伸理筋局部可充分展開卡壓局部空間,起到行氣活血作用。腓總神經所過之處為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的經脈、經筋,局部沿兩經自上而下采用揉法、推法等理筋手法操作;足三里、委中、陽陵泉為足三陽經之合穴,經氣由此深入,循行匯合于臟腑;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懸鐘為髓會,數法合用,起到補益氣血、強健筋骨、通經活絡的效果。遠端以點穴、按動為主,配合關節屈伸活動,遠端按動法體現“經絡所過,主治所及”,陽明經多氣多血,少陽經為半表半里,專主筋骨,取兩經穴以行氣活血、補氣補血、舒筋通絡。同時,遠端按動能緩解受卡壓神經周圍肌肉群的痙攣,梳理運動關節局部軟組織,減少卡壓,利于神經修復,體現遠近結合的治療思路[10-11]。
綜上所述,采用按動推拿手法聯合電針、甲鈷胺治療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征,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縮短病程,提高治療效果,且簡便易行,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