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亮,王志紅
(1.山西省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太原和平醫院,山西 太原030024)
結核性腹膜炎是腹膜被結核分枝桿菌侵犯的彌漫性腹膜感染,臨床常見為滲出型。目前臨床缺乏特異性癥狀與實驗室檢查指標,給治療造成較大困難。西醫治療主要給予抗結核藥物并加上反復抽水,易引發并發癥。有研究指出,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高結核性腹膜炎的治療效果,且能夠控制不良反應的發生[1]。本研究旨在探討紅藤湯灌腸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性腹膜炎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65例結核性腹膜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33例。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17~57歲,平均(34.23±3.48)歲;病程1~7個月,平均(3.23±1.02)個月。觀察組男16例,女17例;年齡18~58歲,平均(33.46±3.74)歲;病程1~6個月,平均(3.14±1.04)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西醫診斷符合《內科學》中結核性腹膜炎的診斷標準[2],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腹脹、壓痛、盜汗、乏力;B超檢查顯示腹腔積液為游離性;均為單純結核性腹膜炎。②中醫診斷符合《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醫病證部分》中鼓脹的診斷標準[3],主癥:寒濕困脾,腹大脹滿,面色蒼黃;次癥:神倦畏寒,小便短小;舌苔白膩,脈緩。③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伴有血液系統及心功能障礙。②免疫系統紊亂。③因其他疾病引起腹水。④合并高血壓病、糖尿病。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
2.1 對照組 給予單純抗結核藥物治療。異煙肼片(湖北金龍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195)口服,每次0.3 g,每日1次;利福平片(湖北金龍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199)口服,每次0.6 g,每日1次;鹽酸乙胺丁醇(陜西新豐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0207)口服,每次1 g,每日1次;吡嗪酰胺膠囊(內蒙古佳合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5020259)口服,每次1.5 g,每日1次。連續治療9個月。待患者癥狀好轉后,根據患者需求給予腹腔穿刺抽取腹腔積液。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紅藤湯灌腸治療。處方:紅藤、紫花地丁、蒲公英、敗醬草各30 g,赤芍、桃仁、莪術、三棱、當歸各10 g,車前子15 g,黃柏20 g。上藥加水濃煎至100 m L,晾至38~39℃灌腸治療。有腹水者進行B超定位,每次抽液<1 000 m L,抽液后,腹腔內注入0.2 g異煙肼及5 mg地塞米松。連續治療9個月。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采用B超檢查,記錄抽水次數、腹水吸收時間及治療前后的腹膜厚度。②觀察是否有腹膜肥厚、腸粘連或包裹性積液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③療效評定標準。顯效:B超檢查腹水完全吸收,紅細胞沉降率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B超檢查腹水部分消失;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97%(32/33),高于對照組的75.00%(24/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結核性腹膜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抽水次數、腹水吸收時間、治療后腹膜厚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結核性腹膜炎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結核性腹膜炎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抽水次數(次)腹水吸收時間(d)腹膜厚度(mm)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3 4.15±1.32▲ 32.68±2.10▲ 2.62±0.48 1.09±0.12△▲對照組 32 10.62±1.81 60.25±2.73 2.75±0.31 1.92±0.42△
(3)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6%(2/33),低于對照組的34.38%(11/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結核性腹膜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結核性腹膜炎是一種慢性彌漫性腹膜炎癥,主要是由于腹膜被結核桿菌感染所引起,臨床常伴有大熱、腹脹、腹痛、倦怠等癥狀,可引起腸穿孔、腸梗阻等并發癥。治療結核性腹膜炎的目的在于控制腹膜炎癥,清除腹水,減少滲出,恢復器官功能以預防并發癥發生。
中醫認為,結核性腹膜炎屬于“鼓脹”范疇,病因為濕邪,病位在脾,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濕邪困脾,脾虛生濕,故治療應以溫中健脾、利水行氣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抽水次數、腹水吸收時間、治療后腹膜厚度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結核性腹膜炎患者采用紅藤湯灌腸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后療效顯著。吡嗪酰胺可取代煙酰胺而干擾脫氫酶,阻止脫氫作用,妨礙結核桿菌對氧的利用,影響細菌的代謝,與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聯合應用治療結核病,其組織滲透力較強,生物利用度高,有相互協同作用[4]。紅藤湯方中赤芍活血消腫,清熱涼血;紅藤、紫花地丁、蒲公英、敗醬草破瘀消腫,活血止痛,清熱解毒;莪術、桃仁消腫生肌,涼血活血。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活血止痛、滲濕利水之功。此外,在患者有腹水時加用車前子可起到利水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赤芍中有黃酮及黃苷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保護神經、抗氧化的作用[5];紅藤有抑菌、促凝止血的作用[6];紫花地丁可抑制結核桿菌生長[7];蒲公英、敗醬草有抑菌、抗炎、減輕毒素的作用[8-9];莪術可抑制大腸桿菌生長,具有抗腹膜炎的作用[10];桃仁可擴張血管,抑制血液凝固[11]。因此,紅藤湯與抗結核藥物合用可增加療效,擴張腹腔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
綜上所述,紅藤湯灌腸聯合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性腹膜炎患者,臨床療效顯著,能夠減少抽水次數、腹水吸收時間及腹膜厚度,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