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祥境 譚 明
(1.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 北京 100040;2.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電子證據作為一種新形式的證據被廣泛應用。在2018年10月26 日開始實施的新《刑事訴訟法》中,將電子數據與視聽資料歸類到電子證據當中,并成為合法有效的八大證據種類之一,在法律法規上賦予了電子證據的地位[1]。但是在實際的應用當中,我國對于電子證據的一些制度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對于如何取證、審查以及取證的措施和技術,理論界仍然存在著很多不同意見。對于電子證據的立法制度,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一直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不會因為證據的形式不同就加以歧視,但是會根據證據本身的特點來適當的修改傳統的認證規則[2],使之更加具有法律說服力。我國法律規定有效的證據需要具有真實性、關聯性以及合法性,那么在制定電子證據的制度時,需要以這三個標準為基礎,并適當加以變通。由于現存的刑事電子證據制度不完善,導致在提供的電子證據有效數量占比較低[3],因此本文對新刑訴法視域下刑事電子證據制度的完善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根據電子證據的取證特點劃分取證原則,確立電子證據的取證需要具有合法性、客觀性和科學性;通過電子證據的審查依據,規范電子證據的采用標準,證明犯罪事實和受害結果的存在;配備電子證據取證的配套措施,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完成新刑訴法視域下刑事電子證據制度的完善。
近年來,涉及到電子證據的案件呈井噴式增長趨勢,通過對中國法院裁判文書的數據庫進行搜索,從2015年至2018年中,涉及到電子證據的案件數量如表1 所示。
根據四年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涉及到各個類型的電子證據的形式案件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也側面反映了電子證據的案件總數量也在增加。在訴訟中,證據審查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刑事案件事實的判定,會影響最終法院的判定[4],因此需要在新刑訴法視域下刑事電子證據制度進行完善。

表1 2015-2018年度涉及電子證據刑事案件統計表
信息社會中,計算機、互聯網等通訊手段日益普及,與其相關的高科技和數字化的犯罪活動呈現增長趨勢。在刑事犯罪的領域中,取證電子證據是一種關鍵性的司法活動[5],需要用明確且統一的法律法規作為確立電子證據的取證原則。電子證據取證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證據現場保護、提取和固定電子證據、完成電子證據的分析。結合現有的相關理論和文獻來看,電子證據取證具有如下特點:
1.取證主體需要具備合法的取證資格。對于取證的主體范圍有一定的限制,這也是取證活動具有合法性的重要標準,關系著電子證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2.取證人員需要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由于電子證據一般依托于互聯網為存在,因此取證涉及到的范圍很大,取證人員需要了解一定的專業知識[6],且需要對計算機的系統應用程序、文件屬性等進行深入分析,進一步深入挖掘涉案證據。電子證據取證的相關技術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靜態取證,指的是對計算機操作系統以及其他外部設備中的電子數據展開的取證過程,另一類是動態取證,主要包括數據恢復、網絡數據截獲、數據挖掘、蜜罐取證、日志分析等,將實施獲取的數據進行篩選和分析,與此同時,還要保證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的安全。
3.保證電子證據的完整以及原始性。電子證據本身性質特殊,極易通過網絡或一些設備受到篡改和毀壞,要在保證電子證據完整和原始性的前提下,對電子證據中的重要相關內容進行識別、分析、提取和保存[7],只有在保證數據原始狀態不被改變的前提下,才能確保其證明效力。
根據以上特點,我國電子證據的取證原則可以進行如下劃分:合法性原則、客觀性原則以及科學性原則。案件處理過程中,收集電子證據要符合新刑訴法的相關規定,收集到的電子證據必須真實,不能提供無價值的電子證件或進行偽造。在收集電子證據的過程中也需要遵循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采取非法手段或違規措施,誘導、誤導他人等方式。收集到的電子證據必須全面、客觀反映事實真相,保證客觀性,避免出現弄虛作假等現象。因為電子證據具有數字化、易破壞性、多樣性等特征,在取證過程中需要對各個環節進行記錄,以構建比較完善的監管和追蹤來源。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在收集電子證據的過程中,要按照法律法規的指引,不能侵犯公民的個人權利或泄露國家機密。
電子證據具有載體依附性,穩定性較差,十分容易被篡改或銷毀,在存放期間也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在訴訟中采用電子證據,需要經過嚴格審查[8],對于電子證據采用標準,可以參考聯合國頒布的《電子商業示范法》,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性。電子證據的審查依據見表2。

表2 電子證據審查依據
在司法實務中,對于電子證據的審查認定包括證據的可采性[9],也就是說證據本身是否應該被采納;另一方面就是證據的證明力,主要是說證據本身的內容、邏輯是否與案件相關,且具有證明部分案情事實的能力。當電子證據的可采性和證明力皆符合表2 中的審查依據時,才不會歪曲案件事實,能夠作為定案證據來使用。對于電子證據的證明力進行審查,其價值判斷性比較高,電子證據作為證據分類的其中一種,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案件事實,才能產生法律效力[10]。電子證據本身特點來看,大多數的電子證據都不能直接證明犯罪事實的存在,需要依附于其他證據共同支撐,規范電子證據的采用標準,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進而證明犯罪事實和受害結果的存在。
電子證據取證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具備偵查、法律、計算機網絡技術、操作系統原理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11]。從我國國情出發,公安機關基層干警平均年齡偏大,在電子證據取證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不足,相關的綜合性人才嚴重欠缺。在涉案的電子證據中往往會包含大量的個人隱私,在收集有效證據與兼顧公民合法權利之間要得到一個合理的平衡,使得辦案刑警在偵查以及電子證據取證的過程中頻繁遇到技術難題,造成破案效率低下,破案成本較高等問題[12]。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配備一些電子證據取證的配套措施,建立完善的專業培訓,在招錄警察的過程中,面向一些電子信息、通訊工程等理工科專業進行擴招,充實我國公安隊伍的技術力量,擴充技術人才。
與此同時,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訓機制,重視在崗人員的技術培訓,借助資格驗證的方式來確保在崗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素質[13];對于一些高端技術,還可以在人民與政府的監督下,選擇外聘一些專業人才或有償司法取證機構,以其為主導開展取證工作,接下來可以規范有關方面的技術資質的考核標準,在立法層面確定這些專業技術人才的義務與權力,能夠在較大范圍內解決一定的取證困難。
為了節省電子證據的取證時間,對于電子取證工作過程中需要用到的相關軟件進行研發與升級[14]?,F有的取證軟件還局限在對電子證據的相關載體進行分析,其他的分析工作目前還是依靠人工分析,專業技術人員工作量龐大的原因在于,電子信息數據數量多,需要在其中進行搜索提取有效的、能夠作為證據的電子數據,經過分析該數據得出與案件之間存在一定的必然因果關系,或是能反映出案件的線索與情報[15]。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網絡犯罪分子的技術在不斷提高,反取證技術也在廣泛傳播,因此,有關部門在電子取證技術與工具上應該進一步完善,計算機信息技術應該及時更新換代,并搭建相對高端的電子證據取證技術的平臺。
為了驗證本文提出的新刑訴法視域下刑事電子制度的有效性,設計對比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在進行實驗之前,選定涉及到電子證據的一些刑事案件,并將其按照一定的分類標準進行劃分,將涉及到關鍵字為電子郵件、電子證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微博、域名的案件,按照關鍵字的不同進行分類,最終得到7 組刑事案件實驗分組,完成實驗準備工作。
將實驗準備中的案件分別在現有的刑事電子證據制度下和本文完善后的制度下,完成電子證據的采集與認證工作,最后對得到的所有電子證據進行有效性判定,實驗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實驗結果對比
從表3 的結果可以看出,每一組實驗中,經過完善后的刑事電子證據制度下電子證據的有效數量明顯比現有的刑事電子證據制度下電子證據的有效數量要高,為了更直觀地體現出兩種制度下電子證據有效量的差別,轉換成平均電子證據的有效率。7 組實驗中,現有的刑事電子證據制度下電子證據的有效率平均為52.3%,完善后的刑事電子證據制度下電子證據的有效率平均為75.8%,比現有制度下的有效率高出23.5%,驗證了本文新刑訴法視域下刑事電子證據制度完善的有效性。
現存的刑事電子證據制度不完善,導致提供的電子證據有效數量占比低,因此對新刑訴法視域下刑事電子證據制度的完善進行研究。根據電子證據的取證特點劃分取證原則,確立電子證據的取證需要具有合法性、客觀性和科學性;通過電子證據的審查依據,規范電子證據的采用標準,證明犯罪事實和受害結果的存在;配備電子證據取證的配套措施,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完成新刑訴法視域下刑事電子證據制度的完善。通過實驗結果表明,完善后的刑事電子證據制度下電子證據的有效率平均比現有制度下的有效率高出23.5%,驗證了本文新刑訴法視域下刑事電子證據制度完善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