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兵
摘要:在語文的世界中,知識的源頭與發展過程是活的,教學的過程與策略是活的,執教者與學習者是不斷成長的。在活教育思想指引下的活語文教學,與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有著明顯的區別,教師要注重尋找語文知識的源頭活水,通過以興趣為中心玩轉漢字,以運用為中心讀寫融合,以思維為中心層層遞進等途徑,喚醒學生頭腦中僵化或者沉睡的知識,讓學生活學樂學。
關鍵詞:活語文;語文世界;語文知識;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6B-0053-03
筆者曾經對一些教學質量高的教師的課堂進行過跟蹤觀察與思考,調研結果是有的教師雖然取得優秀的教學成績,但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讓人不敢恭維。比如字詞教學。學習“財”字,教師讓學生連讀數遍,寫十多遍,然后默寫檢驗反饋,糾正錯誤,再讀再寫。再如用“好像”造句練習,學生的答案極其相似:彎彎的月亮,好像一條小船。教師不僅希望學生答案整齊一致,而且要求學生默寫。據說有此“良策”,學生在考試中從未失分。
教師用耳提面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多讀多寫,多背多抄,多考多改。使用機械的訓練方式,學生也許考試能拿到分,但是用這種僵化的訓練方式獲取知識的過程,忽略了學生自主研究、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掐滅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鮮活的語文課堂成了刷題練習的平臺。長此以往,我們母語中承載的文化精神很可能將逐漸走向萎靡困頓。
一、“活”的語文世界充滿著綿綿不息的生命能量
語文世界是無邊的廣闊的天地,它的外延不僅僅是語文的知識體系與發展過程、語文的受眾、語文的學習方法等等,更重要的是語文世界聯結了豐富鮮活、永遠在不斷變化的生活場景,師生由此而獲得的不斷生成的個性化的感悟,就像流水一樣,呈水流之貌,乃是“生活的、靈活的、活力的、活動的”。
首先,語文知識是活的。語文知識的源頭是活的,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無論是“字詞”,還是“段篇”,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變化與發展。漢字的發展是活的。學習漢字,要從源頭上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了解當初是怎樣從生活中來的,與生活有哪些關聯,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等等。
一是漢字的讀音是活的。同一個漢字,古人今人,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發音。天南海北,不同的區域也有不同的發音。某些曾經特別小眾化的方言讀音或者冷僻的生字讀音,有可能因為某個特殊的際遇而眾人皆知;與此相反的是,某些字的讀音,也可能因為讀的人越來越少,逐漸被社會淡忘。二是詞語的演變是活的。詞語作為表達意思的符號,必須存在于生動的語言環境中。在語文世界里,同一個詞語在不同語境里,會產生不同的意思和不一樣的情感。詞語作為意義存在的載體,其表達的概念符號也在不斷翻新,尤其是因為互聯網的崛起,豐富的網絡詞匯層出不窮。三是語句的表達是活的。由活的字、活的音、活的詞而構成的語句,其表達的方式自然也會是靈動的。一個個漢字原本是獨立的個體,經過邏輯或者非邏輯的組合,漢宇之間便建立了聯系,具有了原本所未有的豐富內涵。漢字與漢字間不斷地排列組合,便如同裂變一般產生無限的意義。這種裂變,又因為個體的差異,而形成不斷延展的、呈放射狀的鏈條。
其次,語文世界的受眾是活的。受眾是教師、學生、家長,是社會中的任何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各自的思想與情感,有不同的性格與心性。心理學家曾把人的氣質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等幾大類型。有的人活潑好動,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反應很快,有的人反應相對較慢;有的人長于邏輯分析,有的人擅長形象思維……較師與教師之間,也存在著個體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教材,不同教師的思維方式、教學方法是不同的。正是師生種種的不同,成就了語文世界的豐厚生動、精彩紛呈。
再次,通向語文世界的路徑是活的。就語文與生活的關系而言,我們可以穿越語文看生活。大千世界、四時風景、人情風俗,我們透過語文去看生活中的松柏,便看出了一份壓不垮的頑強意志,從中領悟到正直的氣節。我們也可以立足生活看語文,用語文的方式來表達生活,甚至塑造生舌。教師不僅要以課本作為教材,還要把大自然、大社會作為教材,幫助學生建立起互相關聯的語文世界,而且可以借助多媒體或者網絡平臺,將語文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沛著生命的能量。
二、“活”的語文教學讓語文世界更加豐盈鮮活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思想,即運用“活”的思想和“活”的方法,在做中教,做中學叫。在“活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教師要在活的語文世界里,把語文和生活聯系起來,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起來,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屬于他自己的獨特世界。
(一)以興趣為中心,玩轉漢字
識字是小學語文學習起始階段的重要任務之漢字學習,如果不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味地“注入”,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師可以用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在語文世界里玩轉漢字,活學語文則。
1.直觀法
直觀法是讓學生直接感知認識對象的方法,常用的有參觀、演示、表演、實驗、示范等等。如果運用得法,學生將受益無窮。
多音字不易辨別,讓小學生辨別字音,可依據意義區別讀音,找到知識的外在聯系與內在規律,由表及里走向深度記憶。如在教《畫楊桃》時,教師用課件演示的方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楊桃頭朝下,腳朝上,那就是“倒(dao)”;而楊桃“睡”下來了,就是倒(dio)。這種動態的演示方式,讓原本僵硬固定的讀音變得可以捉摸、便于記憶了。加上教者用擬人的手法進行生動的解釋,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
2.編兒歌
在活的語文世界里,用編兒歌的方法,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快樂。
在教學《草原上的盛會》時,有學生常混淆彪形大漢的“漢”與流汗的“汗”。教師引導學生編寫兒歌:“彪形大漢高又壯,滿頭大汗久不干。”形容人強壯的大漢、英雄好漢的“漢”,右邊是“又”,滿頭大汗的“汗”右邊是“干”。短短的兩句兒歌,一下子就讓人記住了。語文知識的源頭活水是生活,彪形大漢的形象和汗如雨下的場景,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讀起來又朗朗上口。這樣的識記,是主動而快樂的。
3.聯想法
兒童善于想象和聯想。聯想法,就是由此及彼,產生關聯的想象。這種方法,能讓兒童積極主動地發揮想象能力,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咕咚》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認真讀帖,仔細觀察怎樣才能寫好“羊”。學生認為:“一豎寫在豎中線上,三橫間距均勻。”教師巧妙引導:“三橫就像三兄弟,老三最小在中間,兩個哥哥上下照應。像這樣的字,還有王、豐、春、攔等字,都要注意橫畫長短不一、間距均勻。
聯想法,能讓兒童對學習產生興趣,點燃兒童的好奇之心。把“羊”字的三橫想象成三兄弟,中間最短,上下橫為“哥哥”。這樣的方法,不僅讓學生記得牢,而且能讓學生寫美漢字,一舉多得。活語文強調“趣”,巧用聯想,就能讓語文生“趣”。
(二)以運用為中心,注重表達
在活的語文世界里教學閱讀,教師要把文本帶回到具體情境中,用巧妙、藝術的方法激活知識,讓知識彰顯生命的活力。教師尤其要關注學生言語能力的生長,而言語能力生長的重要方式是語用。陶行知先生多次強調:“教學做合一是以生活為中心。”言語學習的過程,就是學和做的統一的過程,也是讓學生從讀中悟寫、讀寫遷移、積極主動建構語用的過程【3】。
《司馬光》一課是部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小學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閱讀教學內容除了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更有對學生而言比較陌生的文言文的朗讀與理解,以及文章的表達方法等。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文中表達順序與現代文表達順序不同的一句。學生找出“群兒戲于庭”后,在教師鼓勵下將其改為現代文的表達順序“群兒于庭戲”,由此又列舉出“群兒戲于園”“群兒戲于林”“群兒戲于池”“群兒戲于院”“群兒舞于池”。
語文教材只是一個范例,教師要用好這一例子,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認識層面,應引導學生基于這一范例來舉一反三,同時又能掌握閱讀的方法。這則教學實錄,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古文的表達順序,學習文言文的表達方法。學生通過比較發現規律,教者并沒有就此作罷,而是引導學生拓展,在園中、在樹林里、在池子里、在院子里,應該怎么表達。“如果不是在游戲,而是在跳舞、唱歌、戰斗,又該如何表達?”,這是啟迪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依照文中的句式進行遷移運用,訓練學生說和寫的表達能力。
(三)以思維為中心,層層遞進
活語文教學,強調把學習的觸角深入學生的思維領域,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教師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過形象化的文字符號,看出作者的思維,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思維方式。
思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就要引導學生去積極主動地思考。教學《宇宙的另一邊》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覺得他的想象是荒誕的嗎?”“文中有幾個詞明確地表達了這種顛倒、相反的關系?”“關于宇宙這一邊的是正向思維,那么宇宙另一邊的思維是一種什么思維?教師問得有方法,引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層層遞進地深人思考,最后認識到“這種想象是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寫成的”。在活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始終站在學生身后,讓學生不斷思考,成為學生思維成長的促進者。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州。如果將一種教學方法比作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的鑰匙,它的名字叫“活”。在活的語文世界里,教師應博學多才,巧用教學策略,整合教學資源,活教語文,引導學生活學語文,關注學生言語素養的提升和思維經驗的生長。長此以往,學生在活語文的世界里不僅能感受到語文的無處不在,更能體味到語文的妙不可言。
參考文獻:
[1]陳鶴琴.活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6.
[2]繆愛華.玩轉漢字,活學語文【J].語文知識,2016(7):48.
[3]邱光軍.兒童積極語用表達能力提升的生長型閱讀教學策略【J].江蘇教育,2019(10):30.
[4]盧洪年.把課上“活”【J].小學語文教學(園地版),2011(3):42.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