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可
摘要:高中美術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健康審美觀念、創新實踐精神,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重要美育課程。有效運用凸顯美術課堂本質的教育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注重學習的方法和過程,對培養學生增強自覺審美意識,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形成批判性思維,從而提高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策略;高中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6B-0063-03
在高考政策出現重大變化的大背景下,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了教學內容,高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大多數高級中學的硬件設施良好,師資配備也有了明顯改善與提高,高中美術教學日益得到重視。但依然有很多學生、家長認為美術課不是主課,對美術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學習態度馬虎草率。部分美術教師也不重視自身觀念的更新,依然以較為陳舊的教學模式施教。高中美術教育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一、當下高中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美術課程計劃執行不規范
高中美術課程作為國家規定的課程,學校必須嚴格執行教學計劃。但是,高中的美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擠占美術課的現象時有發生。學生和家長認為,美術課不重要,是副課,對要參加高考的學生來說,美術課可有可無;其他的任課教師,在需要時,總會“借用”美術課,學生也見怪不怪。高中的美術課堂重點在于鑒賞與開展簡單的實踐活動,美術課對于學生來說更像是高強度學習之余的輕松一刻。美術課頻繁被擠占,或者即使按照規定開齊、上足美術課,現有的美術教育對學生藝術審美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的目的也較難達成。
(二)學生學習的功利性強
美術教育未必會直接帶給我們分數,未必會帶來直達高等學府的通行證,只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我們的審美,提升了我們的素養,起到了藝術的熏陶作用。這樣的作用,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就約等于無用。即便是藝考,讓美術學習在高中教育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方面,部分高中生并不是因為興趣的驅使而走上學習美術的道路;另一方面,報考藝術專業的學生專業素質本就參差不齊,藝考中的美術教學主要根據專業考試內容進行專門的訓練,考什么就練什么,希望通過強化訓練讓學生的專業技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提高,能在統考中取得高分,至于創造力與想象力的培養則明顯不夠,更不用說綜合素質的提升了。
(三)教師教學方式陳舊
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教師是參與其中的引導者。主角對課堂不感興趣,那引導者再怎么賣力,也無法將課繼續下去。要引起學生對美術課堂的興趣,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教學水平。現階段中學的美術課堂教學基本上還是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方式,略顯單一的教學手段,略顯傳統的課堂模式,學生的確會提不起興趣。美術課程大多包含鑒賞課與實踐課,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上課方法,內容深淺亦不同,而實踐課則普遍以范畫臨摹為主,評價標準也是看畫得像不像,缺乏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二、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美術教育的價值學習美術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高中的美術教育,到底能帶給學生什么呢?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有人說過:“人人都是藝術家。”美術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每一位學生都是天生的藝術家。我們的課堂如何讓學生展現自己的藝術天賦,并運用這種美麗的語言去傳達自己的感悟?素質教育已經開展了很多年,但是真正開展有效的素質教育仍舉步維艱。個性的、創新的美術創作依舊離學生比較遙遠。美術的專業知識并不復雜,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感悟、思考、獲得,所學的知識才會變成智慧。美術教師應該注重保護學生的個性發展,給學生留出空間,使他們自由發揮想象力,更要利用美術課堂,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現他們的創新才能。
(二)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
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學生受益一輩子的事情。美術課堂氛圍的渲染,教師的有效引導,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抒發,激活他們對美的感悟,提升他們美術學習的效果。對于高中生來說,在高中階段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對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都有著極大的好處,也更有利于他們對其他藝術形式內涵的理解和表達。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李劍鋒教授認為:學生通過批判性思維獲得的知識為創新提供平臺,批判性思維是提出有價值問題的前提,批判性思維是突破思維定式的關鍵,批判性思維為甄選評估創新結果提供技術手段"。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明確了美術課有著人文學科特性,美術的課堂除了對于作品技能性的學習,更應該對作品有深層、多維的理解。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沒有固定的答案,就像“一百人的心中,可能有著一百個哈姆雷特。”美術作品內在的這種沒有答案的理解,給了學生很好的自我判斷和探究的機會。這樣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去看問題,看世界,會更具有客觀性,對將來走人社會,成為有獨立人格的社會公民,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凸顯美術本質的教育教學策略
朱青生先生說:“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所有人生來都有成為藝術家的潛質。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由于對課程認識的偏差和科學訓練方法的缺夫,大部分學生的思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僵化。新時代的高中美術教師要善用教育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審美能力、自己的文化底蘊。那到底該如何實施呢?
(一)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
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需要學校創設一個合適的環境。美術教育想要獲得學校重視,美術教師首先要讓美術作品發出自己的聲音,亮出自己的魅力,比如開展校內外各類美術大賽、攝影大賽,在井蓋上作畫,在文化墻上創作……用美術作品裝點校園,讓學校發現并重視美術課程的存在,感受校園生活中所蘊含的美。
美術教師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與學生共同感受、探討和創作,與時俱進,努力使美術課堂成為學生與教師共同感受美、領悟美的殿堂。前幾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頒布,給了廣大教師新的教育教學目標。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教學需要從“知識、技能取向”轉向“解決問題取向”。作為新時代的美術教師,如果跟不上新時代的教學思想,并將之融合在自己的教學中,勢必會遭到淘汰。而就教學來說,美術教育富含文化、歷史等多種元素,不可僅當成一門副課。美術教育過程可以也應該以培養個人獨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創造創新的能力為要義。美術教育是以美啟真、以美儲善的一種方式,它喚醒、培育學生的自覺審美意識,塑造、美化他們的心靈。它指向的是人的精神領地,而不只是停留于技能與技巧之上。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更有利于踐行國家頒布的教育政策,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
美術是一個]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藝術,它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我們可以開展多樣化的生活實踐活動,爭取將家長和社會資源整合到美術教學之中,比如戶外寫生活動、攝影活動、實地參觀活動、人物訪談活動等。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登山中認真觀察沿途風景,引領他們獨立繪制景點分布圖和線路圖;帶領學生觀察美麗的校園,開展校園景點繪畫大賽,引導他們將自己獨特的想法融進美術作品中;讓學生通過制作一些手工藝品來裝點教室,開展校園攝影大賽等表達學生對生活的感受。這些教學方式突破了美術教學固有的知識框架和傳統的課堂模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參與其中。
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并不契合他們的學習需求,所以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控間及豐富的學習內容。每一位學生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術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鑒賞美術作品,更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感悟近在身邊的藝術元素。教師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其在課堂上敢想敢說,敢于實踐,敢于創新。教師應秉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理念,帶領學生拓展思路,在美術創新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
美術教師還應該主觀篩選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教學過程中還要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感知不同工具與材料,拓展學生的思路,提升學生美術學習興趣。教師是教學的設計者、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從知識被授者轉變為自主學習者,自主地、互動地的進行學習和交流,在教師的指導下,漸漸步人美術的殿堂。
(三)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作為高中美術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除了教學,也要勤于創作自己的作品。領畫、帶畫、示范等顯露的業務功底和獨特的創作精神,不僅能獲得學生敬佩,也將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熱情,拓展他們的創新思維。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不僅能幫助我們快速有效地獲取知識,而且幫助我們轉變了原有的教育思想觀念。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化教學資源,通過各種創造性的、新穎的圖像形式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現代教育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教材上的圖片受教材尺寸和印刷質量的影響,篇幅、色彩的還原度與原作相去甚遠,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美術學習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美術教師運用現代媒體,將動態的影像與圖畫結合展示,更好地讓學生對美術作品有清楚的感知和更深層次的理解。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創造力的誘發,生命感、價值感的喚醒。新時代的美術教師要改變當前高中美術教育的部分不良現狀,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與學生共同感受、探討和創作,使美術課程成為學生與教師共同感受美、領悟美的殿堂。
參考文獻:
[1]李劍鋒,張明霞.批判性思維與創新素質[].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0-33.
[2]朱青生.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2.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