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科
胃癌是指原發于胃的上皮源性惡性腫瘤。在我國胃癌發病率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發胃癌病例約120萬,中國約占其中的40%,且我國早期胃癌占比很低,僅約20%,大多數發現時已是進展期,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50%。可見,早診早治多重要。
早期胃癌患者常無特異的癥狀,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出現類似胃炎、潰瘍病的癥狀,主要有:①上腹飽脹不適或隱痛,以飯后為重;②食欲減退、噯氣、反酸、惡心、嘔吐、黑便等。
進展期胃癌除了上述癥狀,還常出現:①體重減輕、貧血、乏力。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續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則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經叢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現劇烈腹痛的胃穿孔癥狀。③惡心、嘔吐,常為腫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亂所致。賁門部癌可出現進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難及反流癥狀,胃竇部癌引起幽門梗阻時可嘔吐宿食。④出血和黑便,腫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時僅有大便潛血陽性,當出血量較大時可表現為嘔血及黑便。⑤其他癥狀如腹瀉(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轉移灶的癥狀等。晚期患者可出現嚴重消瘦、貧血、水腫、發熱、黃疸和惡病質。
出現上述癥狀時,要警惕胃部病變,及時到醫院接受腫瘤標志物、超聲、內鏡、X線氣鋇雙重對比造影、CT等檢查。其中內鏡及內鏡下活檢是目前診斷胃癌的金標準,CT檢查為首選臨床分期手段。
目前胃癌的分期,主要是依據胃癌細胞在體內的位置和范圍劃分為0~Ⅳ期,分期越高,則說明病期越晚,相應的生存期也就越短——
0期:腫瘤浸潤至黏膜層,但未累及黏膜固有層,無局部淋巴結轉移。
IA期:凡腫瘤浸潤至黏膜或黏膜下層者,無局部淋巴結轉移。5年生存率近90%。
IB期:腫瘤浸潤至黏膜或黏膜下層,伴有距原發灶3厘米以內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已浸潤至肌層或漿膜下,但尚無局部淋巴結轉移者。5年生存率達82.2%。
II期:腫瘤浸潤至黏膜或黏膜下層,但已有距原發灶3厘米以外局部淋巴結轉移者;腫瘤已浸潤肌層、漿膜下層,但僅有距原發灶3厘米以內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已穿透漿膜層,但尚無淋巴結轉移。5年生存率為61.2%。
IIIA期:腫瘤浸潤肌層或漿膜下,并有距原發灶3厘米以外淋巴結轉移;腫瘤已穿透漿膜外,但僅有3厘米以內淋巴結轉移;甚或腫瘤已侵及鄰近組織、器官,但尚無淋巴結轉移。5年生存率為38.3%。
IIIB期:腫瘤已穿透漿膜層并有3厘米以外的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已累及鄰近組織器官,但有3厘米以內淋巴結轉移。5年生存率為21.4%。
IV期:腫瘤已累及鄰近組織、器官,并有距原發灶3厘米以外淋巴結轉移;或已有遠處轉移的任何T(原發腫瘤)、N(淋巴結)。5年生存率僅11.4%。
胃癌根治性切除術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將胃癌治愈的治療方法,因此胃癌的診斷一旦確立,如患者條件許可,應力爭早日施行根治性切除手術。進展期胃癌即使施行根治性切除,但由于亞臨床轉移灶的存在,仍有較高的腫瘤復發及轉移率,因此必須積極地輔以放射、免疫及化學治療等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各種治療方案應根據胃癌的病期、腫瘤的生物學特性以及患者的全身情況等綜合考慮,選擇應用,并不是治療手段使用越多效果越好。
如果是胃癌高危人群,建議盡早進行胃癌篩查。年齡40歲以上(男女不限),且符合下列任一條者,均是胃癌高危人群:胃癌高發地區人群;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胃癌患者一級親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