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迎春 常飛飛 鄧麗
[摘要]目的探討DSA術后尿潴留發生率及不同殘余尿量組對患者首次排尿時間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8年12月-2019年12月202例住院DSA術后神經源膀胱患者,根據B超膀胱掃描儀結果將患者分為尿潴留組(殘余尿>50ml)、殘佘尿量正常組(殘佘尿<15ml)少量殘余尿組(15<殘余尿<50)三組,分析DSA術后尿潴留發生率及不同組之間首次排尿時間的差異結果腦卒中神經源性膀胱患者DSA術后尿潴留發生率為70.29%,不同殘余尿量組術后回房首次排尿時間具有統計學意義,尿潴留組首次排尿所需時間最久,其次為殘余尿量正常組,最后為少量殘余尿組結論腦卒中神經源性膀胱患者DSA術后尿潴留發生率較高,應該及早進行相關干預如膀胱功能訓練等降低DSA術后尿潴留發生率。
[關鍵詞]神經源性膀胱;DSA;殘余尿;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4-172-01
經皮股動脈穿刺腦血管造影(DSA)術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手術方式,該方式具有較多優勢,如精準度高、創傷小等,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腦卒中后可能導致患者肢體功能障礙、認知理解能力障礙、言語吞咽障礙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等各種功能障礙,尤其腦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導致的膀胱功能障礙給病人及家庭、社會帶來嚴重影響,因此,對膀胱的管理也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神經源性膀胱(NeurogenicBladder,NB)指由于神經系統(中樞、周圍)病變弓起的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礙(儲尿和/或排尿的功能障礙),從而產生一系列下尿路癥狀和并發癥的疾病總稱。殘余尿是指當患者排尿動作結束后膀胱內殘留的尿液容量,通常將殘余尿量>50-100ml視為異常標準。46.7%的腦血管意外患者存在膀胱儲尿功能障礙,23.3%的患者存在膀胱排尿功能障礙。本文闡述了利用便攜式B超膀胱日描儀行殘余尿量的測定及腦卒中DSA術后的護理要點,分析了DSA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
1臨床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DSA術后神經源膀胱患者202例,其中男性127例,女性75例,年齡范圍為18-86歲,平均年齡(63.11±11.91)歲;診斷為急性腦梗塞112例,短暫性腦缺血26例,右側大腦中動脈閉塞25例,左側大腦中動脈閉塞32例,基底動脈狹窄7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臨床資料均完整,且具有較高的配合度③經皮股動脈穿刺腦血管造影DSA術后④無嚴重精神疾病、內分泌疾病者。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臟器疾病、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者
2B超膀胱掃描儀測定DSA術后殘余尿
①操作前:首先檢查儀器是否可以正常工作,電源電量是否充足;囑患者自主排尿,排空膀胱后立即平臥于床上,護:±協助患者充分暴露下腹膀胱區域;與患者詳細說明操作過程,消除患者緊張情緒;使用屏風遮擋,保護患者隱私②操作方法:手法定位確定膀胱位置,根據患者體型情況涂抹適量的耦合劑均勻涂抹于探頭,耦合劑的量可根據患者體型瘦弱決定,一般在恥骨聯合上4橫指,結合屏幕上箭頭確定膀胱位置,測量時探頭與皮膚緊密接觸,向下用力要規范,力度均衡,操作過程中要緊握主機手柄,不能晃動、隨意改變測量角度、移動探頭測量點,直至掃描完畢,并如實記錄測量值③操作后護理:幫助患者清潔皮膚,協助患者穿衣并取舒適臥位,告知患者監測結果,并做進一步的健康指導與宣教,儀器表面擦凈消毒備用。
3DSA術后護理
3.1患者術后返回病房,制動穿刺下肢持續24h,使用沙袋持續加壓6h,密切觀察患者穿刺點敷料是否干燥,有無滲血及皮下血腫等;患者在接受住院期間,需協助患者進行體位更換,并進行適當按摩護理,避免患者出現壓瘡的情況;密切監測患者雙側足背動脈搏動及皮膚溫度,1次/1h,連續6h,如搏動消失或減弱,皮膚變白或皮溫下降,提示術側供血障礙,應及時檢查是否包扎過緊;監測患者神志、瞳孔、生命體征變化;同時,據患者自身感受,適當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確保患者處于舒適的狀態下;指導患者多飲水,盡快排出造影劑;其欺,還需要加強心理護理,對于全腦造影術患者而言,護士需要詳細介紹術后可能出現的各種并發癥,確保患者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還需在檢查期間,加強局麻護理。對于檢查后的患者而言,易出現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及時告知患者的檢查結果,并且介紹有關這一技術的優勢,進而消除患者的擔心和焦慮。同時,還可告知患者有關腦血管全腦造影術的成功案例,增強患者治療信心,使得患者更加主動接受治療和護理;最后,術后檢查4h,護士可以指導患者適當食用低脂肪、低鹽以及易于消化的食物,告知患者切勿食用較為刺激的事物。對于進食后出現惡心嘔吐癥狀的患者而言,則需要及時告知住院醫師,并且給予對癥的處理和干預。除此之外,對于穿刺點滲液或者滲血的患者而言,則需要及時重新包扎,并且告知滲血的出現原因以及有關的護理方法。
3.2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
穿刺部位血腫是DSA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術后24h觀察重點應為術側肢體末梢血運情況,有無水腫,穿刺點局部皮下有無血腫等;腦血管痙攣,表現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失語等情況,多于術中或術后12-24h發生,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可以避免因腦缺血弓|起的神經功能不可逆性損傷。
4數據處理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結果
膀胱掃描儀測量結果
經膀胱掃描儀測定殘余尿,并根據測量結果將202例患者分為尿潴留組(殘余尿>50ml)、殘余尿量正常組(殘余尿<15ml)、少量殘余尿組(15<殘余尿<50)。經測量本研究檢出殘余尿量正常組21例,少量殘余尿組35例,尿潴留組146例。
6討論
DSA術后患者病情變化較快,因此可根據膀胱尿液殘余量判斷患者少尿及無尿的原因,以及時為患者治療提供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神經源膀胱患者DSA術后尿潴留發生率較高,由此更容易導致患者尿路感染,引起一系列膀胱功能障礙。另本研究結果顯示尿潴留發生率為70.29%,這可能是因為一方面神經源膀胱患者本身功能障礙原因,另一方面可能因為術后患者需臥床制動,不適應床上大小便。這提示我們應該于術前及早對患者進行適當的膀胱功能訓練幫助患者恢復膀胱功能,可采取如下方法:①如在病人有正常排尿感時進行排尿,避免過度憋尿,可采取聽流水聲,會陰區熱敷以及收縮會陰及肛]區域肌肉,尋找扳機點等方法幫助病人徹底排空膀胱。②囑患者于排尿后20~30min,飲水200~300mL,患者在不收縮下肢、腹部、臀部肌肉的前提下自主收縮盆底肌肉(會陰及肛門擴約肌),每次收縮5~10s,每次重復10~20組,初次練習時2次/d,隨后逐漸增加至4次d。③按壓法:將手掌心置于膀胱處向順時針方向按摩3~4min,力度首先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
參考文獻:
[1]高紅,鐘代曲.護理干預對經皮股動脈穿刺腦血管造影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現代醫藥衛生,2015,4(2);275-277.
[2]吳智勇,陳瑋,黃瑛.尿路感染產超廣譜p-內酰胺酶;大腸埃希菌的檢測,及耐藥性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9):1774-1776[3]金錫御,宋波臨床尿動力學U].2002.
[4]YumKS,NaSJ,LeeKY,etal.PatternofVoidingDysfunctionafterAcuteBrainstemInfarction[J].EuropeanNeurology,2013,70(5-6);291-296.
作者簡介:曹迎春(1972-),女,漢,廣東省廣州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本科,主管護師,神經內科
作者簡介:常飛飛(1993-),女,漢,廣東省廣州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碩士,護士,神經內科
作者簡介:鄧麗(1992-)女,漢,廣東省廣~州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碩士,護師,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