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蘭 松林
[摘要]:因“禹糧土”和“禹余糧”兩種藥物的名稱中有相同字而容易引起混要,本文采取文獻整理和歸納對比研究方法,從歷代中蒙醫藥文獻記載中收集整理和歸納對比了禹糧土和禹余糧的功效、化學成分等內容,找出兩者區別。兩者在因胃粘膜引起的胃病上發揮著相同的作用,同樣兩者在止血功效上也起著相同的作用。使用兩種藥物時應注意區分,不能混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禹糧土;禹余糧;區別
[中圖分類號]R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4-267-01
中醫學、蒙醫學是傳統民族醫學,同屬中華醫學重要組成部分,都具有悠久歷史文化,而且在發展過程中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對廣大人民健康和診療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有不少交叉應用的藥材品種,其中文名稱中有相同字而容易引起混要,影響著臨床上安全用藥和教學、科研準確選用藥材,比如因“禹糧土”和“禹余糧”,該兩種藥物的名稱中有相同字而容易引起混要。本文采取文獻整理和歸納對比研究方法,從歷代中蒙醫藥文獻記載中收集整理和歸納對比了禹糧土和禹余糧的功效、化學成分等內容,找出禹糧土和禹余糧的區別。
一、文獻考證
禹糧土為蒙醫臨床常用的藥物之一,主產于內蒙古、西藏、甘肅、青海等地。蒙藥名為森都拉,也叫混森一梢繞。味甘、性寒,具有愈傷、燥膿、止血、清熱之功效。主要治燒傷、偏癱、脈熱、
“薩病”、“白脈病”等[1,2,3,4]。本品始載于《智慧之源》,源于梵語,其意為海血,本品因產自海邊,呈血紅色,故因此得名[5]。其藥用首載于《百方篇》。為由高嶺石、氧化鐵、石英、絹云母等組成的紅棕色黏±物質禹糧土。本品載于《認藥白晶鑒》。《認藥白晶鑒》[6]載:“森都拉生于海邊巖洞,色如黃丹,但稍顯褐色或紅棕色。”《無誤蒙藥鑒》[7]稱:“正品森都拉生于海邊巖洞,凝結如血或似黃丹,但色稍顯褐色,味甘,粘牙者佳:”
禹余糧別名為太一余糧、石腦(《神農本草經》),禹哀、太一禹余糧(《吳普本草》),白余糧(《名醫別錄》),禹糧石(《中藥志》)等[8]。味甘、澀,性微寒,具有澀腸止血。治久瀉久痢,婦人崩漏帶下,痔漏的作用[9]。主產于河南、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地。禹余糧始載與《神農本草經》[10],列為上品,歷代本草均有收載,李時珍謂:“石中有細粉入面,故曰余糧。”在《吳普本草》[11]中:“太一禹余糧,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黃,如雞子黃色。九月采,或無時。”《雷公炮炙論》[12]:“凡使禹余糧,勿用石中黃并卵石黃,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糧也。其石中黃向里赤黑黃,味淡微阻;卵石黃味酸,個個如卵,內有子一塊,不堪用也。若誤餌之,令人腸干。
二、功效區別
蒙藥中的禹糧土具有愈傷、燥膿、止血、清熱之功效。主要治燒傷、偏癱、脈熱、“薩病”、“白脈病”等。在《無誤蒙藥鑒》:“清熱脈,斂膿,治燙傷。”《蒙藥學》“味甘,性涼,愈傷,斂瘡瘍,清熱,止血,治顱腦損傷。”除了在文獻中查到的禹糧土的經典功效外在陳哈斯、拜海榮[13]的《民族藥禹糧土抗燒傷燙傷的實驗研究》中發現禹糧土對油燒傷、熱水燙傷及水蒸汽燙傷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尤其油燒傷的效果優于其他兩種的皮膚燒傷。禹糧土還具有控制抗炎滲出的作用以及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中藥中的禹余糧具有澀腸止血。治久瀉久痢,婦人崩漏帶下,痔漏的作用。禹余糧在歷代文獻中記載:①《本經》:“主咳逆,寒熱煩滿,“下利赤白,血閉癥瘕,大熱。”②《雷公炮炙論》:“益脾,安臟氣。”③《別錄》:“療小腹痛結煩疼。”“肢節不利,大飽絕力身重。”④《藥性論》:“主治崩中。”⑤《日華子本草》:“治邪氣及骨節疼,四肢不仁,痔漏等疾。”⑥《綱目》:“催生,固大腸。”⑦《醫林纂要》:“補脾,斂固胃氣,瀉肝,去瘀血,厚大腸。”⑧《現代實用中藥》:“外用為撒布劑,治潰瘍。配合其他強壯藥,作補血劑。”等功效。
三、化學成分區別
禹糧土為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Hematitum的礦石[14],原礦物為赤鐵±Redocher。主要化學成分是含二氧化硅(SiO)約61.96%、三氧化二鋁(Al20)約17.83%、氧化鐵(Fe0)約9.27%,常含有大量的三階鐵離子。但禹余糧為氧化物類礦物褐鐵礦Limonitum的一種礦石[9]。主含堿式氧化鐵[Fe0~(OH)]。主要成分大約相當于(Fe0.3H0),但因夾雜砂石、有機物等之量不同,所含(Fe0)可從20%~78%不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鹽。
四、藥理作用區別
禹糧土在蒙醫臨床中主要還是以治療燒傷、燙傷、偏癱、脈熱、“薩病”、“白脈病”為主。在斯琴特古斯和嘎勒曾[15]的《胃鏡下噴灑蒙藥治療胃潰瘍32例》中禹糧土作為組成藥與麝香、冰片、紅花等一起治療胃潰瘍有著明顯的作用。在其他藥理實驗中還證明[16]:①禹糧土對腸胃出血有止血作用②禹糧土對發炎的胃腸粘膜有保護作用,能吸附炎性滲出物,減少異物的刺激,使炎癥得以緩解。在上述實驗中也得到了此結論。③內服禹糧土,能吸收消化道內的毒物等功效。
禹余糧在中醫理論中主要治療久瀉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帶下等疾病。禹余糧在現代臨床研究中發現有著抗衰老和抗腫瘤的作用[17。在胡魁[18]的《禹余糧的醫藥地質學研究》中發現鐵的稀溶液對腸胃黏膜面有收斂作用,可以止瀉;同時吸附腸道內異常的發酵產物和炎癥滲出物,對發炎的胃腸黏膜有保護作用。這也說明禹糧土和禹余糧在治療胃病上起著相同的作用。
結論:禹糧土與禹余糧在字面上相差不大,但在兩種不同的理論的治療應用方面卻差距甚大。雖說同為礦物類藥物但在主要化學成分上明顯不同。在現代臨床應用中區別對待著兩種藥物不能混淆,使用時應注意區分,使能夠被準確合理地使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羅布桑:蒙藥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8:381
[2]占布拉道爾吉著,柳白乙拉編譯蒙藥正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54
[3]奧.烏力吉、布和巴特爾:傳統蒙藥與方劑[M].赤峰:內蒙古科技技術出版社.2013.12164
[4]圖廣巴特爾、娜荷雅蒙藥釋讀:蒙古文[M]j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5.10:275-276
[5]松林蒙藥學概論[M],呼和浩特:內蒙占教育出版社,2012.5:234[6]伊希巴拉吉爾著;布和巴特爾校注白晶鑒:蒙古文[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8:87
[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著中華本草.蒙藥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9:46
[8]《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366.
[9]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S]一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261.
[10]馬繼興神農本草經輯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61-164[11]魏晉·吳晉.吳晉本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
[12]南北朝.雷牧雷公炮炙論[M].輯佚本.王興法,輯校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8:8
[13]陳哈斯、白海榮民族藥禹糧土抗燒傷燙傷的實驗研究即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3.19(9):44-47
[14]奇玲、羅達尚.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大系[M,赤峰:內蒙古科技技術出版社,2000.3.140
[15]斯琴特古斯、嘎勒曾.胃鏡下噴灑蒙藥治療胃潰瘍32例D].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4.20(9):
[16]策·蘇榮扎布.蒙古學百科全書編委會醫學卷編委會蒙古學百科全書·(醫學卷)[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7:342
[17]侯琦、陳維寧、張薇等禹余糧的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腫瘤雜志.1997.17(5):285-286
[18]胡魁.禹余糧的醫藥地質學研究[J]中國礦業,2004,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