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鈞 盧宥伊 張翅

無人機撒藥、在線技術課堂、大數據管農田、農資農產品線上交易……疫情籠罩下的“春耕圖”里,加速普及的智慧農業,正在為許多地方的農戶排憂解難,讓農業生產順利渡過“疫情難關”。
智慧農業現在發展到了什么程度?讓智慧農業加速普及,還需要補齊哪些短板?
四川省中江縣,3500畝小麥地里幾乎不見一個人影。然而在麥地上空,10架植保無人機組成的農藥噴灑隊正忙著,進行小麥條銹病、白粉病、蚜蟲病蟲害統防統治。
“不到6小時的時間,3500畝小麥就完成了農藥噴灑任務。當前小麥已到抽穗期,人不能進去;有了無人機,解決了大問題。”回龍鎮黨委書記張小江說。
今年春季,在四川農村,田間農民少了,但“黑科技”越來越多:遙感衛星監測、無人機植保、多光譜照相機……信息技術的不斷加持,讓農業生產越來越“智慧”。
往年春耕時節,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教授和學生會來到田間地頭,為農民進行技術指導。今年由于疫情,農技人員無法下地,急壞了四川省汶川縣200余名果農。
就在這時,一堂堂春耕技術培訓會及時在“云端”開播。通過視頻連線,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教授又與他們“見面”了,對小葉病該打什么藥、生長過程中果子為何變小變黃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效果特別好,跟手把手教沒啥差別,還不用出門。”一名果農感慨。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求,必須利用信息技術改變生產方式,提高效率。”農業產業專家、四川川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會長卿成說。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到2.25億,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的比例均超過98%,互聯網成為農民們解決農業難題和市場信息需求的最主要方式。
數字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的產業形態。幾年前,四川省大邑縣農民黃海流轉了當地1000余畝土地,成為一名種糧大戶。過去,小春種油菜和小麥,大春種水稻,黃海要雇好幾十人幫著澆灌、打藥、收割。“現在只要在手機App上下單,就會有無人機、插秧機等機械代替人工完成所有耕種作業。至于購買農資、銷售糧食,也都是在手機上完成,等著人上門,什么都不用操心。”黃海說。
在山東壽光,今年的“菜博會”“種博會”首次在網上舉辦,動動手指就能完成蔬菜線上線下交易,“云種菜”項目還能讓人們通過24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觀察蔬菜生長。
在江蘇泗洪,養豬場推行“豬臉識別”“紅外測溫”,大數據記錄每一頭豬的個體特征、生長經歷、防疫檔案,實現“數字化”養豬。


在前不久召開的2020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當前應對疫情、災情和市場波動疊加的風險挑戰,迫切需要運用好現代信息手段,從更高層次、更全維度掌握農情變化,加快完善中國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以信息化引領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業內專家認為,雖然近幾年我國智慧農業發展迅速,但大都處于嘗試階段;智慧農業的大范圍普及,還須補齊短板、加快升級。
與城市相比,目前,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農民使用信息終端水平相對較弱;與制造業、服務業等產業相比,農業的數字化應用范圍不廣、水平不高。
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到2025年,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要提升至70%,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比重要提升至15%,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總交易額比重要達到15%。
推進智慧農業發展,農業人口素質的提升是重中之重。
“村上一直在宣傳引導大家用電商賣農產品,但我也沒上過幾天學,不會操作,特別希望能有相關的培訓。”中江縣龍臺鎮稻花村村民賴孝瓊說,村里大都是像他這樣的老年人在務農,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在新技術的學習上存在一定困難。
“要讓人才留在農村。現在專門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學校和機構十分缺乏,教育資源應該繼續向農村傾斜,相關部門要制訂中長期的人才培養規劃,短期要加強接地氣、實用的農技培訓。”長期關注中國農業發展的聯合國資本開發基金組織數字經濟專家丁宇說。
專家認為,我國農業產業集中度偏低,機械化程度不高,難以實現集約化生產。發展智慧農業,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加快農業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培育一批數字農業工廠、數字牧場、數字漁場。
“推動智慧農業發展,還要加強智慧農業的體系建設,強化政府的組織引導和協調作用,形成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協同創新機制,推動數字農業形成‘一盤棋’‘一張網’‘一張表’。”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周倫理說。
參謀在線
專家談智慧農業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仁露泉:
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全面推進全程機械化是關鍵,而這需要深化模式創新、智能創新、仿生創新。仿生學有望助力加快農業全程機械化的步伐,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將會為農機事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新活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
智慧農業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農村全方位全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將有利于促進生產節約、要素優化配置、供求對接、治理精準高效,有利于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質量變革,更好服務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業的痛點是減少作業人員,提高作業質量,提升作業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
智能農機舉足輕重,自動駕駛農機將成為智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總體發展處于初級階段,要苦練基本功,研究行業具有類人智能的核心機器,推進AI農業領域產業應用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
創新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認真研究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問題,要突出強化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的創新驅動發展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
人工智能農業“五步走”思路:一是智能農業關鍵技術研究,突破智能農業應用的理論、方法和共性關鍵技術;二是產品研發,創制一批農業智能感知、智能控制、自主作業、智慧服務等智能農業重大技術產品;三是集成示范應用,開展農業智能生產和農業知識服務應用示范;四是引領農業,變革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升現代農業水平;五是培育產業,提供農業軟硬件、系統集成、農產品追溯和智能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