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現森
盛夏的洛陽,綠波蕩漾,林濤低吟。
無論是深山區還是淺山丘陵區,昔日“山頂禿、山腰亂、山腳滾滿石頭蛋”的景象日漸消失,代之以“山頂松槐戴帽,山中板栗纏腰,山腳蘋果梨桃”,處處生機盎然。
已現雛形的“溝域經濟”,一手托起山區貧困群眾的致富夢,一手挽住城鄉居民的綠水青山藍天夢,各級人大代表正帶領勤勞的河洛兒女著就“溝域經濟”這篇大文章。
“春風十里花滿地,多彩呂店歡迎你!”在這里,有山就有綠,無路不成蔭,植被覆蓋率94.6%,微風吹來,空氣中透著沁人心脾的芳香。
站在伊川縣呂店鎮最高的山頭俯瞰周圍,只見山山披綠、嶺嶺掛翠,連綿不斷的峰巒間,牡丹溝水庫似晶瑩的瑪瑙,鑲嵌在溝壑間。盤山路蜿蜒平整,通往每一片林地。從山頂到溝底,水土保持林戴帽、經濟林纏腰、高效水果林住坡腳。
早些年,這里一條河、兩面山,清清冷冷,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皟缮轿鍘X四道溝”,由于自然條件差,土層薄,降雨量少,無雨則旱、雨大成洪。因山而困,同貧困落后結緣,是河南省秦巴山區最大的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
沿溝分布的百余個村子坐擁綠水青山,走的卻是“靠山吃山”的老路?;貞涍^去的光景,呂店鎮原黨委書記任孟超深有感觸:“荒山禿嶺和尚頭,洪水下山遍地流,群眾靠打點麥子,外出打零工賺錢。窮啊!”
而與之毗鄰的孟津,此時已形成萬畝蓮藕、萬畝優質水稻、萬畝黃河鯉魚、萬畝孟津梨等4個“萬字號”特色主導產業基地;嵩縣車村鎮的明白河谷則依托白云山景區,打造特色旅游小鎮,讓山村舊貌換新顏;伊濱倒盞村主打民俗文化,讓市民盡情回味舊時光……經過山水林田路村和產業整體開發,一條條窮山溝,已成了令人稱羨的“金銀川”。
農業如何轉型?鄉村如何振興?群眾的眼淚,是流在黨員干部心尖上的血!為脫貧致富,縣、鎮、村三級黨員干部也不停地尋找著每一條致富路子,但大都“無果”而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按照市級領導分包聯系貧困村的安排,洛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吳中陽來到了呂店鎮。在走遍呂店鎮大小溝壑后,他提出了“脫貧先治荒山荒溝”的發展思路。
一山一勢,一域一情?!耙诟F根,必須精準”,呂店鎮不缺資源,迫切需要的是一把向上的“梯子”。在他看來,通過頂、塬、坡、溝、灘立體開發的“溝域經濟”,無疑是一條集生態治理、旅游觀光、種養加工、新農村建設等為一體的山區農村發展的新路。
貧困是現狀,更是機遇。面對同樣的環境,如果試著換一種眼光和思維,結果是迥然不同。在他的穿針引線下,呂店鎮分4個批次組織了鎮、村上百名黨員干部,先后到西工區櫻桃溝、欒川縣重渡溝等先進村學習。任孟超說,到櫻桃溝、重渡溝等先進村學習后,他們更堅定了信心,以“相融”理念,堅定不移地走溝域經濟發展之路。
周溝村在歷史上曾是牡丹的故鄉。史料記載,“十里花卷,漫山遍野”。迄今,村子里仍有一株上千年樹齡的牡丹王,傲立源頭,笑迎春風。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2016年,鎮黨委與多家企業聯手,在周溝村的牡丹溝栽植50畝油用牡丹苗試種成功后,又動員群眾利用山地、整治河灘地種植牡丹和果樹。
短短幾年,周溝村僅種植牡丹26個品種,涵蓋油用牡丹、觀賞牡丹、牡丹苗圃65萬株,種植面積達300畝……“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贝号ㄩ_,望著絡繹不絕的賞花人,任孟超饒有興致地說,一個集“賞花、深加工、品農家美食、住民宿”的溝域經濟產業鏈條正依次鋪展開來。
巍巍伏牛山,重巒疊嶂,溝壑縱橫。
在中國的版圖上,伏牛山以它的磅礴氣勢,雄踞中原,既是河南省“三山一灘”扶貧的主戰場,也是黃河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之一。
撥云嶺是欒川縣潭頭鎮海拔最高的一個小山村,過路的伊河在這里依山繞了一個圈,便把撥云嶺攬入懷中。山峁相連,溝壑交錯,這個經常被云霧淹沒的“嶺上人家”就像“消失”一樣,貧困趕不走,小康進不來。溝溝里種莊稼,圪梁梁上放羊,與百戶村民廝守的只有來來去去的云和一成不變的窮。
“溝溝坎坎”是農村經濟發展繞不過的陷坑、難補齊的短板。但如何把短板補長?2012年,全國人大代表、撥云嶺村黨支部書記楊來法作出的一個大膽決定,硬生生給世代籠罩在頭頂的“窮云”撥開了一個洞:放棄祖祖輩輩在山坡上種糧食的傳統,開始種核桃和牡丹,然后發展鄉村旅游。
銀鋤飛舞,大地回春,隆隆的開山炮響徹云霄……也正是自從有了這個“洞”,撥云嶺搖身變成“花果山”,讓游客看見了最美的云,村民看見了小康的朝陽。
如今的撥云嶺,坡地齊整、屋舍儼然,疏密錯落在阡陌之中。許多從種地改行農家樂的村民笑著說:“幾百年了,沒想到撥云嶺的‘云’這么值錢?!苯衲?8歲的村民劉讓,丈夫在2006年因工傷脊柱肋骨粉碎性骨折,臥床不起。2017年,作為貧困戶的她借助政府支持,開起了農家賓館。她說:“沒想到自己還有創業致富的這天?!?/p>
撥云嶺村民撥開“窮云”的洞越來越大,村里的電工統計,因為鄉村旅游的興起,這個村2017年新增了3個變壓器之后,用電量比10年前翻了40倍。

山路彎彎,群嶺逶迤。雨后的汝陽,空氣中透著絲絲清新。清晨,洛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吉振華一行早早來到了汝陽縣蔡店鄉山上村。今天,以該村為藍本建設的“石頭部落”開業迎客。順著青石鋪就的石板路入村,石房、石屋、石院、石墻,錯落有致,掩映在綠樹中,給人古樸、幽靜的感覺。
“山川縱橫,制約在山,潛力在山,優勢在山,希望也在山,發展溝域經濟是改變山區農村農業短板的有效手段。”行走在如詩似畫的村子里,吉振華動情地說,溝域經濟就是要堅持一溝一策,一溝一色,一溝一韻,選準產業定位,明確發展特色,明確發展主題。
“就這兩三年時間,村里完全變了個模樣?!鄙缴洗妩h支部書記常海奇介紹,整個村莊改建之前,他們先對村子周圍的荒地荒坡進行了綠化,種植了3000棵銀杏樹。目前已改造的25套石頭屋,僅進行了室內的裝修和固定,屋子的外觀仍然維持原貌,盡量與周邊環境保持和諧。
“靠山吃山”拼資源顯然行不通,“養山富山”發展“溝域經濟”才是好出路。汝陽縣副縣長陳勝展表示,從2011年起,汝陽縣以守好生態紅線為底線,通過大力發展生態林與經濟林等措施,將亂石裸露的山坡改造為綠樹成蔭的公園,以綠帶富,帶動周邊發展農村休閑旅游,讓百姓從綠水青山中受益。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最初的“治山造田,由荒變綠”到“林果當家,由綠變富”,再到“轉型升級,由富變美”,無論是欒川的撥云嶺,抑或汝陽的山上村,一南一北,它們所走的道路是一致的,那就是把林果業、生態農業、旅游觀光業等一切能夠依托生態發展起來的多種經營方式“綁”到一起,讓群眾享受多重疊加的經濟效益。
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溝還是那條溝。不同的是,當特色產業替代了傳統種植,當綠水青山替代了荒山荒灘,當旅游小鎮替代了貧困山村……這些曾經的“溝溝坎坎”,今天已變成洛陽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它正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在河洛鄉村中掀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
讓溝流金、谷淌銀、灣聚財、川招寶……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說:“發展溝域經濟是洛陽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一個主攻方向?!?/p>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洛陽市規劃建設的33個溝域經濟示范區,在廣袤的河洛山鄉,就像33條五顏六色的彩帶,以綠色為基調,一溝多景美環境,一溝多品興產業,一溝多業富農民,正不斷開辟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新境界。
付店鎮西坪村位于深山區,經濟相對落后。2018年,隨著汝陽縣委、縣政府對西坪村境內的龍隱景區進行了深度開發,“炎黃文化谷”、大虎嶺戶外運動基地、雅文虎山溫泉等相繼建成,吸引了大批游客。這里不少村民開起了農家樂。44歲的村民程建偉是其中之一,他在“炎黃文化谷”開辦的“感恩之家”,每年有十幾萬元收入。
小河溝成了景觀帶,土坯房也“變身”小洋樓,程建偉的農家小院生意興隆。迎來送往間,程建偉的言談舉止得體大方。他說:“溝域經濟讓全村美起來,脫貧政策讓全家富起來,‘感恩農家’的名字便由來于此?!?/p>
“一般來講,溝域多為流水地貌,有明顯的地域邊界范圍,發展‘溝域經濟’,可以是一個村子,也可以幾個村相連,不能以行政區劃為界,要以山區自然溝域為單元,以溝域內產業資源、自然景觀為基礎,統一發展規劃,才能成為山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通過多年實踐,汝陽縣人大主任常宏凱得出以上結論。
和常宏凱有相同感觸的,還有洛陽市人大代表、汝陽縣十八盤鄉斜紋村黨支部書記張建敏。
早些年,張建敏在荒山上建起冰墨葡萄種植基地,當時有千畝荒山2道溝。幾年下來,荒山治理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他總感覺“獨木難成林”。引進“溝域經濟”開發理念后,以自然溝域為依托,組織村民把幾道山溝連成一個整體,種植起了品種葡萄、果樹等,既涵養了水土,又增加群眾收入。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不同的特色,同樣的目的,“炎黃文化谷”溝域經濟帶內的香菇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群眾100余戶,種植香菇300萬袋,戶均增加收入5萬元。西泰山景區與牌樓村共建的“風情小鎮”,在高峰期入住率可達100%,一戶戶農家人通過農家賓館致了富;恐龍谷漂流景區更是讓附近靳村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00人達到脫貧標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負青山才能得到金山?!?品山水、采鮮果、憶農耕、賞民俗……現如今,各具特色的鄉村業態,為山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走過發展的彎路,欒川縣陶灣南溝乘勢而上。今天,成片的桃樹林、葡萄架替代了瘠薄的玉米地,荒蕪的河溝上多了旅游慢行步道、漂流設施,老宅舊屋也大都翻修成別致的家庭賓館,溝域面貌煥然一新,還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伊源康養谷溝域經濟示范區。
“溝域經濟的落腳點,在于以人為本、惠及民生。但也要避免見到效益就‘一哄而上’,出現‘羊群效應’的情況?!?2019年12月13日,洛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鋼錘帶領省洛陽市人大代表到汝陽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所到之處,他們欣喜看到,從單純的種植業,到以生態休閑為主的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已然重塑山村的“顏值”和“氣質”,成為當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典范。
在汝陽縣小店鎮龍泉村的洛陽龍須坡農牧有限公司內,4000多只肉羊正在食用飼料。工人們一邊喂草料,一邊抓起一把把暗綠色、圓粒狀的配料撒進食槽?!斑@是杜仲,是一種中藥。”工人們說。
讓羊吃中藥,是羊生病了嗎?答案是:不是。這是該公司與河南農業大學合作研發的杜仲葉生態飼料,能顯著降低羊肉中脂肪含量,提高羊肉嫩度。
在產品展示區,切好的羊肉晶瑩剔透,格外引人注目。除了研發出杜仲葉生態飼料,其生產的每份杜仲羊肉都有獨立的二維碼,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即可了解產品從養殖到屠宰、加工、運輸的全部信息,吃起來更放心。由于品質好,前些年全國羊肉市場低迷時,該公司的羊肉價格卻保持堅挺,甚至還開拓了更大的市場。
“以前種玉米、小麥,刨去種子、化肥等成本,一畝地一年掙不了幾百塊錢,如果再扣掉人工成本,就基本啥也不剩了。”日前,在陶營鎮洛陽中農富源農業觀光園內,員工梁月茹正在打理溫室內無土栽培的蔬菜,她以前是陶營鎮的農民,現在觀光園內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洛陽中農富源農業觀光園建有日光溫室和露天采摘區,溫室內種植時令瓜果、蔬菜、花卉,室外種植桃、杏、葡萄等果樹,游客四季都可在此體驗采摘的樂趣。在今年春節該園舉辦的“農業嘉年華”中,20多萬人次走進日光溫室參觀。
山腳下,綠水環繞的村莊,由水泥、青石板、鵝卵石鋪就的村街小路,將家家戶戶相連。一棟棟二層小樓錯落有致,白墻紅頂掩映在翠綠中,恰似一幅山水畫。
地處豫西深山區的貧困村該如何脫貧?“開發抱犢寨景區、為三川村修路、架橋、保障生活,不讓村民再世代貧困下去?!边@是河南省第十二屆人大代表、欒川縣三川鎮三川村黨支部書記段新寬的回答。
由段新寬投資開發紅色旅游景區抱犢寨,讓140多名村民進寨就業。對于有困難的貧困戶,不但安排到景區免費開店,還資助啟動資金、家具設備。2018年,段新寬投資的抱龍灣水街商業區,有370間店鋪免費給貧困戶使用。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隨著“溝域經濟”發展,三川村圍繞果品深加工和生態旅游做文章,建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紅色旅游景區,開發“紅”“綠”結合特色生態旅游。目前,這里已形成高效林果業為基礎,綠色環保產業為骨干,旅游服務業為橋梁,一二三產協調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經濟格局,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相關鏈接
寒冬過后,鄉村旅游如何轉“危”為“機”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整個旅游業被按下了暫停鍵。疫情對于整體經濟形勢的深遠影響,也預示著在“后疫情”時期,旅游市場的原有格局很有可能將會迎來變化。
1.“宅經濟”擠壓出“體驗經濟”的強大需求。
“宅經濟”加速了線上經濟的高速增長,最顯著的受益行業有線上購物、線上教育和線上辦公。虛擬空間實際上已成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未來可能會對傳統購物中心、線下培訓和寫字樓帶來了強烈沖擊,但對以“體驗經濟”為核心的鄉村旅游來說,長遠卻是積極的。
線上和線下的體驗已經不能完全切割,大量年輕人熱衷于線下活動,但很多時候參加現場活動也為了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而以體驗經濟為核心的鄉村旅游,未來也注定要朝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體驗路徑發展。市場期待著越來越多充滿美好生活想象的“網紅項目”呈現。
2.疫情危機激發出“回歸自然、健康生活”的重視和需求。
疫情災難讓人們悲痛,也讓更多人明白,沒有什么比健康生活更重要。而疫情起源與野生動物的關聯性,也使得社會主流觀點更傾向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些觀點的樹立和鞏固也將貫徹到消費偏好當中。堅持運動、健康膳食、擁抱自然……都已經成為熱點訴求。對于城市人而言,短途城郊鄉村游是親近自然、平衡生活的主要途徑,未來或越來越趨于常態化。
鄉村體驗所呈現出來的生活圖景,將成為更多人的理想。這一切在未來或可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契機與重要賣點。
3.“親子關系”更為緊密,疫情過后親子出游需求突出。

客觀上,疫情給高速度、高效率的現代生活踩下了急剎車。因為這樣一段特別的時期,大多數家庭里,父母隔離了工作、社交、加班出差,孩子們隔離了學校、游樂園、培訓班,全天候高密度地相伴在一起共渡艱難,親子關系更為緊密。
與此同時,錯失了春節、春游機會的“小神獸們”,出游欲望強烈。疫情過后,親子旅行或可迎來爆發性增長。鄉村游因為距離近、消費低、側重自然體驗等特點,是親子游中最重要的選擇。在時間上,除了周末、小長假,暑假是親子游的高峰期。由于暑假檔長度可能面臨壓縮,鄉村旅游及時調整產品和渠道將顯得尤為重要。在產品供給上,鄉村微度假產品、自然營地親子產品、鄉村生活方式體驗產品,都十分契合當下市場心理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