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芬
“您今天怎么樣?有沒有什么不良反應?”
“沒有,我感覺很好,謝謝魏醫生。”
魏嘉每次查房都會面帶微笑,聲音輕柔,被患者們稱作“貼心人”。“80后”魏嘉出生于南京市的一個醫生之家,從小耳濡目染,16歲便考進了南京大學醫學院。
讀大學二年級的一天,魏嘉隨導師去南京大學附屬醫院查房,剛走到門口就聽到一陣陣呻吟聲。她的心不由得一緊,默默地跟在導師身后。進入病房后,她循聲望去,一個和她年紀相仿的姑娘蜷縮在病床上。
胃癌!這么年輕就患上了癌癥?良久,魏嘉都沒能從震驚中緩過來,她沒有想到“腫瘤君”這么可惡。
回到學校,魏嘉迫不及待地翻看資料,當得知全世界近一半的新發胃癌患者和死亡病例都在中國,往往一發現就是胃癌晚期,而且年輕女性病例越來越常見時,她驚得瞪圓了眼睛。
后來,魏嘉從導師那里得知,隨著一代代抗腫瘤藥物的應用,抗腫瘤的療效已有所提高,然而晚期胃癌治療的有效率還是偏低。長期以來,化療在晚期胃癌治療中的地位不可撼動,但是由于胃癌患者異質性強,標準方案化療有效率均低于40%。通過分子標志篩選化療優勢人群是提高現有藥物治療有效率的唯一途徑。魏嘉不想再讓“腫瘤君”威脅人類,尤其是那么年輕的生命。于是,在讀研究生時,她縮小了研究的范圍,把胃癌定為以后的研究方向。
幾年過去,魏嘉對胃癌常用化療藥物進行了深入研究,也更加堅定了她要用科技讓“腫瘤君”滾蛋的想法。然而,還未進行更深層次的臨床研究,現實就給了她重重的一擊。
那是魏嘉研究生畢業成為醫生后的第一次查房。在病房里,魏嘉看到一位患者因為承受不了化療的折磨,對主治醫生說自己生不如死,乞求醫生結束她的生命。魏嘉心如刀絞,暗暗地告訴自己,不能等了,一分鐘也不能等了,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治療的有效性,為患者解除病痛。
于是,魏嘉率先在國內外開展胃癌常用化療藥物療效相關基因與患者預后的臨床研究。
首先,魏嘉選出了10名患者,在征求患者的意見后,她開始采用分子標志篩選化療。每個患者都有求生的欲望,他們積極地配合按時服藥接受治療。魏嘉每天一到辦公室,就會先查看這10名患者的用藥情況,核對清楚數據后再造冊登記、留存檔案。查房時,魏嘉還會仔細詢問患者的生活日常。有些患者在服藥后對某種藥物出現嘔吐、頭暈等排斥現象,魏嘉就會不斷調整治療方案,加班加點地排查這一種藥物與其他藥物是否不相合。而有些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由于藥物療效緩慢,心情會變得焦躁不堪。于是,魏嘉和她的隊員們會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重新制訂治療方案。有時,魏嘉回到家已是深夜,可忽然想到一個新的問題,她會馬上打車趕回醫院做實驗,等一個實驗結束,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研究之路既漫長又辛苦,十多年過去了,魏嘉和她的團隊創立的新型個體化選藥模式已經應用于臨床。基于前瞻性的臨床實驗數據,這種治療模式能將晚期胃癌治療的有效率提高14%,部分患者平均生存時間由國際上的9個月至11個月提高到2年以上。
2020年4月28日,因為魏嘉創立的新型個體化選藥模式,為千千萬萬患者帶來希望,她獲得了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