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榮 龐立民
[摘? ?要]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小學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在網絡學習空間的基礎建設、制度保障與應用實踐等方面均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網絡學習空間實踐應用水平的發展與提高做出了貢獻。
[關鍵字]教育現代化;信息技術;網絡學習空間;探索與實踐;
《教育部關于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是實現基于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教育服務的必備條件,是新時代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現實選擇。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小學始建于1912年,是一所百年老校,為唐山市首批名學校之一,多年來一直秉承“閱歷文化教育”的辦學理念,深入推進教育現代化。2014年,學校基于唐山市開平區教育局教育云公共服務平臺,為師生開通了網絡學習空間,并以此為契機,依托信息技術,利用網絡學習空間踐行閱歷文化教育。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在網絡學習空間的基礎建設、制度保障和應用實踐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構建網絡空間,拓寬閱歷文化平臺
1.網絡學習空間的軟件與硬件保障
學校領導團隊要對網絡學習空間有深入的理解與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將其與日常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以網絡學習空間為基礎的工作意識形態,實現基于頂層設計的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架構。而教師是網絡學習空間落地的具體執行人,幫助廣大教師認識網絡空間的可操作性,體會網絡學習空間的優勢,進而對網絡學習空間產生認同感,也是網絡學習空間建構的重要任務。因此,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學校信息化辦公室、教導處、各學科組長和骨干教師為組員的網絡學習空間工作組,同時制定了“一人一空間,人人有特色”的總體目標,以及學校信息化發展計劃、量化考核機制,定時開展會議、研究具體工作,以保障目標的實現。
在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上,學校實現了校園“萬兆骨干、千兆到桌面”的網絡全覆蓋,同時保留原有的“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校園網用作監控系統和IP廣播系統建設的備用網絡,充分利用資源并最大限度地節約了資金。此外,學校每年還將至少30%的教育經費用于信息化建設,將年終量化經費的10%用于信息化的專項量化,并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區教育局空間評比活動,在評比中找不足、促發展。
2.網絡學習空間的功能性需求
開平區與東北師范大學理想信息學院共建教育發展區。2014年,基于理想信息技術學院研發的網絡平臺系統開通了“開平教育網絡學習空間”,并劃分了區域空間、學校空間、班級空間、群組空間、教師空間、學生空間等不同類型,保障了不同層級的學習空間既能相對獨立,又能互相依存。此外,整個平臺以開平區人事學籍系統為基礎,師生入職或入學時即可自動擁有屬于自己的網絡學習空間。隨著智能移動設備的不斷發展,開平區還委托理想信息技術學院研發了“開平人人通”APP,實現了網絡學習空間從單一PC端到各類移動端、手持設備的擴展,推動了智慧課堂的廣泛應用。目前學校已經建成了集資源建設與使用、備授課、教師在線輔導、師生自我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網絡學習空間,使學校可以借助后臺大數據統計系統,對教育教學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和評估,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3.安全網絡環境的營造
學校還通過“技防+人防”的方法打造安全的網絡環境。技防即通過服務器端安全、網絡行為管理系統、網絡防入侵檢測設備等專業設備加強網絡學習空間的安全防范。人防即通過開展全員網絡、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全體人員的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并輔以網管人員定期、定時以及隨機的巡查及時發現并處理問題。“技防+人防”的實施,為網絡學習空間的安全運行提供了保障。
二、構建多彩網絡空間,踐行閱歷文化教育
多年來,學校大力推行閱歷文化教育,即以讀書為主的“閱歷”,以實踐探索為主的“親歷”,以深入自然、尋古探幽為主的“游歷”。“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為學校閱歷文化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經過四年的發展,師生網絡空間開通率達100%,開通班級空間62個,社團群組36個,空間建設日趨完善,內容不斷豐富。
1.資源共享,全面互動
一是在空間建設上倡導應用為先的原則。空間“云資源”模塊中包括與教材配套的教學設計、課件、同步練習、素材、微課等內容,為教師提供參考,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學校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共同構建體系化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在空間發布導學單、微課、作業等,學生則可以通過空間資源進行預習、學習,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二是推動閱歷課程通過網絡走向全國。“視像中國”項目開展以來,學校先后與寧波、香港、廣東等地的師生開展了多主題的文化、教學等交流活動。例如,學校五年級2班的學生參與了寧波市語文教師林敏為兩岸三地師生示范的閱讀推薦課《呼蘭河傳》。課后,學生們還制作了精美的手抄報,并把對《呼蘭河傳》的感悟上傳到自己的空間,供大家欣賞與交流;學校還聯手寧波李惠利小學、上海市華漕小學及佛山市南海區羅村實驗小學等,展示了李惠利小學語文、班隊課與OM課程的整合課例,讓學生體驗到奇思妙想的快樂。學校三年級2班的學生還將自己在課堂上繪制的精美圖畫、創作的小詩傳到個人學習空間,讓沒有機會參加此次活動的學生也能感受OM課程的魅力。
2.線上線下,支撐教學
學校結合閱歷文化教育的辦學理念,充分發揮網絡學習空間的優勢,堅持開展游歷、閱歷、親歷教育教學活動。
一是要求各任課教師將自己的微課放到網絡學習空間的“導學”功能中,引導學生借助網絡空間學習、解惑。結合“微課導學”的研究,教師們進行了大量的課例實踐。結果發現,微課導學、助學能夠有效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難點。例如,數學教師在教授“平均數”一課前,先讓學生通過自學微課,對平均數的概念、計算方法有初步了解。同時,教師根據網絡學習空間后臺數據分析系統所反映出的學情,在課堂上創設情境,以“這樣計算工資公平不公平”為主題,組織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應用微課中學到的內容展開小組討論,深化對平均數意義的感悟。再如,教師在執教“暢游時間王國”主題閱讀活動時,讓學生將自己閱讀過的年獸故事、陰歷與陽歷的區別等數學知識整理到個人空間與大家分享,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閱讀熱情。
二是結合語文、品德與社會等學科的學習,精選適合親近自然、訪古探幽的游歷教育內容,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學校梳理了“行·研·悟”三個遞進層次的游歷活動模式,力求使學生在游歷活動中“行有所樂、研有所獲、悟有所得”。游歷活動之前,學校會確定一個小的研究主題,以增加活動的指向性。游歷活動之后,學校還會組織學生開展主題式、全員性的交流展示活動,鼓勵學生將游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以圖片、視頻和文字的形式記錄在空間群組中與大家進行交流分享。
三是提倡有經歷、有積淀、有發展的閱歷。學校以豐富的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中拓展閱歷。同時,利用網絡學習空間中的群組功能還可記錄學生的精彩閱歷,如信息技術群組靈動的電腦創意作品,藝術創想群組生動的泥浮雕作品,以及茶藝群組、趣味實驗群組的各種活動等。這些群組空間生動地記錄了學生的成長,而且永不消失。
四是利用空間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加強家校合力共育。學校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如各年級都會開展的“我們的節日——春節”實踐活動,一年級開展的“七巧板大比拼”數學活動,四年級開展的“說說《時代廣場的蟋蟀》”讀書活動等。此外,教師還通過網絡學習空間APP共同發起了各類主題活動1000余個,在學生全方位記錄自己生活的同時,家長也通過主題活動深度參與了學生的學習生活,拉近了親子之間的距離。同時,學校嘗試改革學生評價方式,每學期邀請家長作為評委或親自參與語文、數學學科的階段性能力測試,或借助網絡學習空間邀請家長參與其中,滿足每位家長參與孩子成長的愿望。網絡學習空間把對學生的教育由校內延伸到校外,使每個參與者都感受到了學習生活的豐富多彩。
3.電子辦公,互動便捷
網絡空間為教學管理提供了一個便捷的管理平臺,主管教學領導可以通過“慧教學”模塊中的“教學檢查”功能,檢查教師的備課、作業布置情況;利用“主題活動”功能了解教師開展德育、教學、文化活動的情況。平臺還將教師、學生、家長凝聚在了一起。家長可通過平臺了解學生的在校情況,還可以通過留言與教師互動,拉近了三者之間的距離。
4.精準教學,個性化推送
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學習空間“慧教學”模塊向學生推送導學、布置作業、實施測試,并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時對教學進行調整。還可通過數據分析將學生進行分組,布置差異化練習,實現精準教學。學生可以利用“錯題本”功能整理錯題,找到自己的薄弱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
三、網絡學習空間展望
網絡學習空間發展的目標是融資源、服務、數據為一體,形成一個支持共享、交互、創新的網絡學習環境。學校將依托這一空間,在積淀豐富閱歷的目標指引下,潛心教育研究,將空間應用常態化,滿足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在教育教學、管理和交流等多方面的需求,更好地發揮網絡學習空間的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