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濤
[摘? ?要]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校體育以及課外體育鍛煉過程中所習得的適應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品格,主要由體育健康知識與行為、體育情感與品德、運動技能與習慣三維度構成。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動態發展、長期培育、三維度協同發展的過程。要以學校體育課堂為主要陣地,同時充分發揮課余體育鍛煉、家庭教育等在落實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學校體育
核心素養于20世紀90年代就已開始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關注,西方部分發達國家在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也將核心素養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支撐。當前,核心素養也正在我國各學段、各學科的課程教學中逐步得到落實,然而在體育學科課程的建構方面,針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相關研究還較少。基于此,筆者從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入手,探討分析了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及重要路徑,以期對體育教學與課程的改革做出一定的理論和實踐貢獻。
一、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1.概念界定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體育學科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其中涵蓋了健康行為、運動能力與體育品德等方面[1]。于素梅認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體育學科的學習,形成其全面發展所必需的能力和素養,包括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體育情感與品格[2]。從宏觀角度來看,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涵蓋了健康、運動、社會適應與發展三個方面[3]。筆者認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校體育以及課外體育鍛煉過程中,所習得的適應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品格。
2.構成維度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學校體育以及課外體育鍛煉所習得的素養,其基本的構成要素主要體現在“體育”“核心”兩個方面,即體育學科自身具備的最能反映體育學科價值的素養[4]。結合體育學科特點及學校體育教學目標,并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導向,初步提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由運動技能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體育情感與品德三個方面構成。
一是運動技能與習慣。學生在小學、中學、大學不同學段進行體育學習,應結合自身興趣熟練掌握2至3項運動技能,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與規律,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二是健康知識與行為。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僅單純地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因此,學校體育的使命不僅僅是教會學生運動技能,也要傳授科學鍛煉與科學健身、運動損傷與預防、平衡飲食等健康和保健知識,而這些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三是體育情感與品德。在核心素養理念的統領下,學校體育除了傳授學生健康知識與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外,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樹立團隊意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體育態度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基本特征
1.發展性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發展性主要體現在人的動態發展方面。人存在于社會當中,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共同作用于體育學科的發展,因此,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5]。
2.長期性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可以簡單理解為體育健康素養,而這一素養往往影響個體的一生。體育健康課程在不同學段都有對應的體育課程內容,這些課程內容都是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所以不同學段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在高等教育階段,運動技能、健康知識與行為的學習仍在繼續,而它們對個體的影響也將持續存在。因此,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長期性是客觀存在并應引起高度重視的。
3.差異性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差異性主要基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一是不同學段的學生在身體素質發展、認知水平上存在差異,所適應的體育活動也就存在一定的差異;二是學生性別不同,其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也有著一定的差異;三是不同的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四是學生的體能與技能是因人而異的;五是不同地域學生所處的學習與生活環境條件不同,適合開展的體育活動也存在差異。這些因素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效果。只有兼顧各個方面的差異性,才能更好地實現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效果。
4.完整性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由健康知識與行為、體育情感與品德、運動技能與習慣三個維度構成,三個維度應均衡發展,只是單純側重于某一維度而忽視其他維度的發展,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6]。例如,只注重運動技能的培養,而忽視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所掌握的體育專業運動技能和儲備的基本運動能力就不能長期持久的為自身的健康成長發揮作用。同樣,不具備堅定的體育鍛煉精神,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就難以長久的維持下去,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以及增強體質的目的同樣難以實現。因此,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完成性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的完整性上。
三、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多元途徑
1.充分發揮體育課堂對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促進作用
學校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的重要場所。而體育課程作為學校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教授了學生體育和健康知識、運動技能和體育鍛煉的方法,還培養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在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體育課程是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這就要求一線體育教師在設計課程方案時,不僅要考慮運動技能、健康知識與行為的傳授,更應該重視對學生體育情感與品德的培養。例如,針對體育課堂中出現的學生矛盾問題,要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合作,承擔個人和團體的責任;針對學生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問題,要引導學生制定合理的健康行為習慣養成方案,并在每節體育課上進行滲透;針對體育活動參與程度低的問題,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組織管理,分組教學,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2.確保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充分落實
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充分落實是實現學校體育育人目的的重要保障。課余體育鍛煉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多樣化的組織形式,也為學生從事體育健身活動提供了較為便利的組織形式,例如早操、課間操、班級體育活動、各種體育比賽、體育節等。課余體育鍛煉的活動內容廣泛、活動空間廣闊,而且組織形式多樣、活動方法靈活,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自由自在的盡情游戲、娛樂的領域和一個多邊的社會交往的機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特長,激發了學生活潑的個性。此外,課余體育鍛煉還是對有限體育課堂的延伸,彌補了學生體育課運動不足的問題,同時還能對體育課所學內容進行反饋,使教師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完善體育課堂教學。因此,課余體育鍛煉在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貢獻。
3.注重與家庭教育的聯動
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并不能單純依靠學校體育來實現,需要學校體育與家庭教育的聯動。在以往的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教育者往往更多重視學校內部的改革,而學科核心素養背景下,對學生的培養更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而這就離不開家庭教育的介入。如學生平衡飲食的習慣、每天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掌握常見運動損傷的處理方式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建立家校聯系,構建學生日常體育鍛煉習慣檔案,使家長參與到學生體育鍛煉的評價過程中,實現對學生日常體育活動、健康行為和習慣的監督,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培育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良好環境。
四、結語
文章從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出發,分析了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性、長期性、差異性和完整性四個基本特征,并從體育課堂、課余體育鍛煉以及家庭教育三個方面提出了培育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未來,教師需要根據體育學科的特點,針對某一體育運動進行項目化的深度教學,并從體育教學目標、體育教學內容、體育單元設計、體育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度研究,豐富體育學科項目化學習的研究內容,在培育并提高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促進體育學科以及學校體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于素梅.中國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框架體系建構[J].體育學刊,2017,24(4):5-9.
[3]于素梅.核心素養培育背景下“樂動會”體育課堂教學方式[J].體育學刊,2018,25(3):74-78.
[4]沈曄,張瑛秋.核心素養目標下體育慕課教學問題析因及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8(12):109-113.
[5]岑藝璇,張守偉.國外核心素養框架下體育教育改革的探索[J].體育學刊,2018,25(1):104-109.
[6]尚力沛,程傳銀.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目標、過程與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8(2):109-114.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