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艾青

一輛輛公交車穿梭在柏油路上,連接城鄉;一方方魚塘碧波蕩漾,水歡魚躍;一座座整齊小洋房依山傍水,相映成景……走進瀘州市龍馬潭區,一幅幅美麗畫卷次第展開。
近年來,瀘州市龍馬潭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舉全區之力、集全區之智,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2017年,龍馬潭區1818戶493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3個省定貧困村全面退出貧困序列,全區實現整體脫貧。
如今的龍馬大地上,貧困漸行漸遠,生態越來越美,產業越來越興旺,日子越過越紅火。
以責問效 壓實最嚴責任
2017年6月28日,瀘州市扶貧領域侵害群眾利益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龍馬潭組第一小組組長羅倫勇一大早就和組員驅車趕到安寧街道柏楊村村委會,解決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周長珍夫婦反映的住房修建面積不達標問題,經過現場查看,做出正面解釋。
幾年時間里,羅倫勇和同伴走遍全區,用火眼金睛查探問題,馳而不息查辦案件,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到脫貧攻堅最需要的地方,堅決防止雁過拔毛、優親厚友、中飽私囊等行為,給扶貧干部戴上了“緊箍”,真正讓國家政策落地落實,逐步實現“扶真貧、真扶貧、不返貧”的愿景。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龍馬潭區就建立了“黨政一把手負總責、三級書記一起抓”的責任體系,列出任務、責任、問題清單,掛圖作戰、以責問效。完善督查巡查機制,實行“一對一、網格化、全覆蓋”督查,建立脫貧攻堅“3+3”臺賬,將問題和訴求統一建賬編號,限時辦理、逐一查核、解決銷號,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幾年來,全區共收集扶貧領域問題線索72條,立案19件,黨紀政務處分6人,運用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處理24人。
精準施策 強化最實舉措
6月10日一大早,雙加鎮大沖頭村貧困戶王幫祿就為自家魚塘里養的魚送上了新鮮的青草。因加入了村里的養殖專合社,技術、銷路都不用愁。活水生態養魚,讓一家人早早脫了貧。
找準“窮根”,精準施策。2017年,龍馬潭區積極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統籌發展思路,整合各類項目資金1.7億元,打造集水產養殖、垂釣競技、果蔬采摘、生態種植、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畫里鄉村”,大沖頭村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像這樣的脫貧產業園,龍馬潭區還有13個,覆蓋14個村組,帶動貧困戶565戶1569人。
交通扶貧,既是龍馬潭區的一大抓手,也是區上集中財力建強各類基礎設施的舉措。投入資金6億元,打通斷頭路、硬化入村路,龍馬潭區在全市率先實現89個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目標。23條公交線路連接城鄉,全力推進全區城鄉融合,20余萬名群眾受益。
以“四好村”建設為標準,龍馬潭區還投入8億元民生工程資金,對貧困戶住房進行風貌改造,改廚、改廁、改圈等工程同步進行。垃圾分類全域推進,智能垃圾分類還在大沖頭村等村試點,垃圾箱、地埋式垃圾站等一應俱全,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聞得到花香、記得住鄉愁”的龍馬潭區更加宜居宜業。
上下聯動 配備最強干部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脫貧攻堅的火車頭就是黨支部。”火車頭要發揮好帶頭作用,第一書記要真扶貧,撲下身子加油干。各級干部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常態干。
為此,龍馬潭區緊緊抓住“關鍵少數”,建立“六位一體”幫扶體系,確保每個街鎮、村組有區領導、幫扶單位、農技員、工作組、第一書記、督查組等幫扶力量。
呂煌斌是省定貧困村曹壩村的第一書記,在四年多的幫扶中,他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建立起了660余畝的水果基地,帶動200余戶農戶共計600余人致富增收。目前,曹壩村已改造危房55戶,風貌塑造97戶,完成全村10條公路硬化,新建光伏發電站,曹壩村成功摘掉了“集體經濟空殼村”的帽子。
在龍馬潭區,還有42位第一書記、10個農技巡回服務小組、3個巡查組在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常態化工作。同時,27名區級領導、1000余名機關干部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脫貧攻堅,形成強大合力,全力啃下“硬骨頭”。
4月以來,第一書記直播帶貨等各類直播活動相繼上線,成為龍馬潭區消費扶貧的新方向。期間,區內各社會團體、民營企業等積極購買扶貧產品。通過消費扶貧、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扶貧對象奮斗奮進、向上向好,推動龍馬潭區形成大扶貧格局。(作者單位/瀘州市龍馬潭區融媒體中心) (責編/馮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