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榮昌畜牧歷史悠久,在探索現代畜牧業發展方面成績斐然,畜牧比較優勢顯著。同時也面臨一些“急短難”問題。需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營商環境、畜牧科技、畜牧經濟、綠色發展、畜牧人才等方面著力,以打造國家畜牧科技城為載體,高質量推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畜牧產業 ;比較優勢 ;經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局出發為成渝地區發展把脈定向,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發展目標。榮昌區處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下簡稱“雙城經濟圈”)腹心地帶上,如何唱好“雙城記”,推動經濟發展?本文以榮昌建設國家畜牧科技城為例進行探討。
一、榮昌畜牧:“雙城經濟圈”上璀璨明珠
榮昌區位于成渝主軸線上,素有“畜牧之都”美譽,發展畜牧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在探索現代畜牧業發展方面成績斐然,畜牧比較優勢顯著。
(一)資源優勢:榮昌畜牧聞名遐邇
榮昌畜牧有“三寶”:豬、鵝、蜂。榮昌豬以“皮薄肉嫩、品質優良”著稱,深受消費者喜愛,成功入選中國優質農產品50強。在我國,榮昌豬是推廣面最大的地方豬種,覆蓋全國除臺灣以外的31省市區。榮昌白鵝,每年向外提供種鵝和商品鵝苗50多萬只,“榮昌鹵鵝”更是遠近聞名。蜂蜜則以“香甜甘美、營養豐富”著稱。正因如此,畜產品在俄羅斯、越南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很有市場。
(二)科技優勢:畜牧科技獨領風騷
一是科技成果豐碩。近幾年來,榮獲4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取得52項知識產權、151個專有產品證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率先構建無菌豬繁育技術體系,國際首次培育出轉入免疫球蛋白輕鏈超大基因轉基因豬。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率高、價值大。轉化科技成果100余項,“渝榮I號豬配套系”以1500萬元價值創造國內畜牧科技成果轉讓費新高。三是科技人才密集。榮昌區是我國畜牧科技人才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聘用15名院士組成專家團隊,擁有科技部“萬人計劃”2名,國家級人選和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64人,高級職稱260人,畜牧科技和創新創業人才達2萬余人。
(三)產業優勢:畜牧產業體系完整
一是完整的產業鏈。榮昌區依托一流的畜牧教學、科研機構,致力于育種、防控、市場“三大體系”建設和生產、加工、科教“三大基地”建設,形成完整產業鏈。二是國內領先的重慶畜牧科技城。它是以榮昌豬為主導產業,集科教、養殖、深加工、銷售、防控、環保于一體的畜牧科技城,是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核心區的有形載體和示范基地。三是發達的畜牧經濟。全區規上畜牧企業超過150家,標準化養殖場400余家,畜牧集群規模超過100億元。
(四)平臺優勢:畜牧發展平臺高端
一是產業平臺——“四區一城”。即國家現代畜牧業示范核心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國農產品優勢區、全國唯一以農牧為特色的國家高新區,以及建設中的國家畜牧科技城(重慶畜牧科技城的“升級版”),多個國家級平臺,鑄就優越的發展條件。二是電商平臺——國家生豬大數據中心。該中心引進九次方大數據等行業領軍企業,建立一套覆蓋全國的生豬全產業鏈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數據服務體系;該中心年生豬在售量1億頭以上,占全國生豬年流通量10%,生豬價格指數每周一更新,成為我國生豬產業發展的“風向標”。三是實體交易平臺——國家生豬交易市場。該市場經原國家農業部批準建設的,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功能最全、信息最靈的專業交易市場。
(五)文化優勢:畜牧文化厚重
一是文化載體。主要有三:建立國際上第一部榮昌豬BAC文庫,助推畜牧科學研究、技術轉化與推廣;兩年一次的“中國畜牧科技論壇”定點舉辦地,已成功舉辦八屆,成為我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化畜牧交流平臺;年豬文化節,榮昌特有旅游文化節。二是文化產品。以“榮昌豬”為元素創作大量文化精品,如動漫片《大偵探-熊貓豬》(央視首播)、榮昌豬吉祥物“榮榮、圓圓”(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文化創意金獎)等。三是文化價值。榮昌豬有1800多年歷史,榮昌白鵝也有數百年,悠久歷史孕育豐富畜牧文化,顯示極高的品牌價值。如“榮昌豬”成為我國品牌價值最高的地方豬種,其品牌價值達到27億元。
二、問題梳理:畜牧發展面臨的“急短難”問題
榮昌區畜牧優勢明顯,在畜牧發展中還存在短板和瓶頸,特別是受非洲豬瘟影響有些問題更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急”問題:觀念、政策、人才
一是思想觀念滯后。有些企業、人員思想比較封閉,“小富即安”思想較重;受非洲豬瘟影響,有人對發展畜牧業產生畏難情緒。二是政策制度跟進滯后。相關政策研究還不夠深入,相關制度沒有及時調整和修改;投資“負面清單”急需盡快出臺;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三是畜牧人才流動頻繁,畜牧從業人員有下滑跡象。
(二)“短”問題:創新、要素、開放
一是產業結構不優,上下游產業鏈條配套不緊密、不完善,“豬周期”尚未根本破解。二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企業僅有78家(占規上企業比例23.4%),競爭力不強;研發經費投入不足,高新區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不到2.5%。三是生產要素聚集度不高。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工業用水、用電、用氣價格縱比下降橫比仍然偏高。四是開放水平不高。
(三)“難”問題:環境、招商、產業
一是營商環境優化難。審批時間較長、項目推進不快、金融支撐乏力、干部能力素質提升等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二是招商引資難。招商引資存在大項目少、上游項目少、招商引資信息來源渠道少等問題。三是高新產業發展難。比較優勢不突出,鄰近區市縣之間同質化競爭激烈,難以形成發展核聚效應。
三、對策探討:高質量推進國家畜牧科技城建設
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國家畜牧科技城建設,補短板,破瓶頸,做大做強做優“畜牧”文章,為“雙城經濟圈”發展增添新動力。
(一)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打造營商環境標桿
榮昌已連續兩年獲評“中國十佳營商環境示范城市”,還需在三方面著力:一是推進市場化建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實“只跑一次、只找一人”審批服務;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誠邀天下客商到榮昌投資興業。二是推進法治化建設。制定投資發展負面清單,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保護知識產權,完善技術轉讓制度;提升行政效能,全面落實“企業吹哨、部門報道”“營商環境觀察員”等制度。三是推進國際化建設。站在全局全國全球高度,科學謀劃國家畜牧科技城發展。對內強化合作,推動“榮永瀘內”國家高新區成立產業協同發展聯盟,建立國內首個內陸“無水港”——“中國四川港務?榮昌無水港”,辦好2020年第九屆中國畜牧科技論壇等。對外拓展通道,在“2019(榮昌)‘一帶一路國際陶瓷論壇”基礎上繼續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交流,使榮昌從開放末梢成為開放前沿。
(二)以“創新創業創造”打造畜牧科技標桿
一是搭建支持平臺。增加研發投入,力爭3年內研發投入占GDP比例4.5%;政府每年設立2200萬元農牧高新產業專項,籌建15億元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子基金,支持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政府牽頭組建科技擔保公司,促進科技金融產品的開發與運用;農行重慶分行為區政府授信20億元,重點支持畜牧科學研究。二是培育創新主體。力爭3年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積極融入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組建“政產學研用”聯盟,開展畜牧科技聯合攻關;發揮重慶市畜牧科學院(全國唯一省級畜牧科學創新中心)作用,用好旗下40多個研發平臺和試驗示范基地,2個國家級孵化器;支持華森制藥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等等。三是發展規范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積極推行第三方全程代辦制度,促進“政產學研用”合作向縱深開展。四是增強內生發展動力。以時不待我的奮斗精神,激發全區人民的創業熱情,匯聚發展磅礴之力。
(三)以“高新特”打造畜牧經濟標桿
一是實施多元招商。圍繞生物醫藥優勢產業招強,招引研發團隊、高科技企業,大力發展預防類、保健類、功能類產品,積極發展功能食品、植物食品、休閑食品;圍繞農牧高新特色產業招優,壯大農牧智能制造、獸藥、農用生物制劑等動物保健品、動物營養產業,積極發展智能化農牧裝備制造業;圍繞畜牧文旅產業招大,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圍繞國家貨運機場建設招新,打造多式聯運國際物流港。二是發展畜牧數字經濟。推動國家生豬大數據公司上市,建好四川內江、河南汝州等生豬交易分中心,促進區塊鏈技術與畜牧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三是建立畜牧產業發展基金。推動設立15億元產業投資基金,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此外,打破行政藩籬,優化協同創新機制,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四)以“低碳循環綠色”打造綠色發展標桿
一是低碳發展。推進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工程,建立畜禽糞污收儲處理體系;推進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綠化美化環境,厚植畜牧發展后勁。二是循環發展。創新和推行標準化養殖模式、農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社會化服務模式,以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三是綠色發展。推進畜牧生態化、智能化建設工程,推動溫氏、天兆公司萬頭樓宇式優質種豬繁殖場建設,培育一批綠色高效養殖示范企業,促進農牧業生態高效、可持續發展,打造生態畜牧全產業鏈。
(五)以“開放引進培養”打造畜牧人才標桿
一是建立國際化的畜牧人才庫。建立開放畜牧人才市場,儲備人才;組織參加國內外大型人才交流活動,引進人才;實施“雙招雙引”“人才歸巢”“碩博獎勵”等工程,匯集人才。二是探索柔性引才機制,聘請尖端人才到榮昌施展才華。三是培養多層次畜牧人才。依托西南大學(榮昌校區)、重慶農牧科技學院等科教機構,培養以畜牧、獸醫、水產為主,農、管、工多學科、多層次、多類型的畜牧人才。同時,選派各類優秀人才到國內外知名科研院所學習深造,提升推動發展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 曹清堯:《全力打造國家畜牧科學城》,人民網-產經頻道2019年12月18日18:02。
[2] 莫遠明:《加強頂層設計 唱好成渝“雙城記”》,經濟日報2020-03-16 。
[3] 曹清堯:《打造西部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要指示的幾點心得》,《經濟》雜志,2020年第3期。
[4] 周雨、劉玉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的榮昌探索——拆除“門檻” 打造“支點”》,08:34 重慶日報2020-03-02。
[5] 裴澤慶、唐青陽等主編:《樹立新理念,推進新發展》,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版,第242—247頁。
作者簡介:
肖富義(1966—),男,四川隆昌人,碩士學位,中共重慶市榮昌區委黨校教務科長;研究方向:“三農”問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