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野裕之
時常有學生來向我咨詢未來的升學方向。有一種現象始終讓我耿耿于懷,就是很多學生會因為數學(理科)不好而選擇文科,或因為語文(文科)不好而選擇理科。而區分文、理科的目的是為了區分出個人有興趣的領域,而不是為了把個人不擅長的特定領域強化為一項既定的事實。
如果你是以將來的夢想或喜歡的科目為基準而選擇文科,那么數學好不好基本上不會左右你的升學方向,又或者數學這個科目根本就難不倒你,至少你不會因為自己學文科,而在數學方面感到自卑。
但是,如果你是因為想逃避數學才選擇文科的話,就另當別論了。
所有對數學感到頭痛的人,求學期間肯定都有過痛不欲生的經歷:“為什么要逼我學數學?”
如果是語文或英語等科目,即使再怎么棘手,也很少有人會去懷疑學習這些科目的目的,但對于數學來說,很多學生無法理解學習它的意義。
在此,我想向各位分享一句我經常引用的愛因斯坦的名言:“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通過這股力量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行動的人,并解決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
大部分人在步入社會以后,應該很少有機會去解一元二次方程、計算向量內積或是微分吧。如果學習數學只是為了熟悉這些計算技術,那么對大多數人來說的確沒什么意義,只需針對那些工作上需要用到這些專業技術的人授課即可。
可是幾乎所有國家都把數學納入義務教育的一環,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學習數學是一種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方式。一元二次方程或向量都只是用來鍛煉邏輯思維的工具而已。
“邏輯思維能力”是一種不分文理,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這一點我想應該不會有人提出異議。在這個早已邁入國際化、信息化社會的時代,想要達到不說話就“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幾乎是一種幻想。當一群成長環境不同、想法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試圖解決各種以往未曾碰到過的問題時,自然必須具備理解他人想法、用自己的想法說服他人,以及任何情況下都能將問題抽絲剝繭、解疑釋結的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就是實現這一切的基礎能力,因此為了鍛煉這種能力,所有人都必須學習數學。
在我的補習班中,所有數學不好卻能在短期內提高成績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具備優異的語文能力,尤其是能夠按照清楚的條理構建文章,或是能夠將別人的話轉換成自己的方式表達的人。由于他們在邏輯思維方面,本身已具備最基礎的能力,因此能夠迅速吸收我所傳授的正確讀書技巧,并且在短時間內提升數學能力。
反之,那些語文能力不佳的學生大多學習效果也不佳。
不用說也知道,人類在思考事情時,使用的工具正是語言。如果缺乏一定程度的語文能力,自然無法建構出強而有力的邏輯思維。
在此稍微岔開一下話題,我個人對于數學的早期教育或提前學習的必要性是充滿懷疑的。就算比別人早一點兒學會微分,又有什么意義呢?如果不知道牛頓或萊布尼茨是在何種動力驅使下推導出微分的概念,以及這個概念又有怎樣無人能及的貢獻,那么學習微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個人強烈建議,與其盲目地讓學齡前兒童提早學習算術或練習數學計算題,倒不如鼓勵孩子多讀書、積累豐富的經驗,借此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并提升整體的“語文能力”。
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完整的思考分析,不但對將來大有幫助,也是培養數學能力的基礎。
如果你將來想讓自己的孩子考上東京大學,我希望你能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能夠清楚向他人解釋“為什么想進東大”“考上東大以后想做什么”的孩子,如此一來,他自然而然會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