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子
第一件事當然是設計和規劃啦。
紫禁城由蒯(kuǎi)祥主持建造,設計理念遵循了以下16字原則:中軸對稱、左祖右社、前朝后寢、文東武西。意思是說——
中軸對稱: 紫禁城中的重要建筑都放在最中間,位于重要建筑左右兩側的建筑是對稱的。
左祖右社: 紫禁城的東側是太廟——祭祀皇室祖先的地方,西側是社稷壇——祭祀江山社稷的地方。
前朝后寢、文東武西: 在紫禁城里面,南側是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核心的國家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北側是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核心的皇家生活起居的地方;東側是文華殿;西側是武英殿。
這樣的設計理念,是不是使得紫禁城這座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的皇城整體看上去十分井然有序呢?

“樣式雷”的圖檔

“樣式雷”
有了設計理念,接下來就要畫圖紙了。
每座建筑的設計圖要包含平面圖、立體圖、側視圖、剖面圖和彩繪圖等。除此之外,為了方便給皇帝展示,設計師們還要把大大小小的建筑都做成“建筑模型”——“燙樣”。后來,一個雷姓家族在燙樣界聲名鵲起,雷家8代都專門為皇室服務,我們熟悉的頤和園、圓明園等皇家建筑的燙樣都出自他們家,后人將這些模型稱為“樣式雷”。
設計完成后,就可以開工建造了。但是你一定想不到,建造偌大的紫禁城其實只花了4年時間,在前10年,工匠們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備料。備好料之后的工作就簡單了許多,工匠們像搭積木一樣,很快就建造完成了紫禁城。

建造紫禁城用到的最多的材料就是木材,皇家建筑肯定用的是最貴最好的木材,例如楠木、杉木、檜(guì)木等。
這里面被使用最多的當數楠木。楠木有很多優點,因為生長緩慢,所以木材內部質地緊密,外觀上下通直,易于加工,出材率高,且楠木不易開裂、不易變形、極為耐腐,還有經久不消的淡淡香味,所以楠木成了建筑用材的上佳之選。
工匠們選擇的木材普遍十分巨大,即使使用現代的運輸工具,要把它們從全國各地運到紫禁城,也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那在600年前,在沒有現代運輸工具的明代,巨大而沉重的木材是怎樣被運到紫禁城的呢?

據說,人們受到了山洪暴發,大樹倒下并順流而下的啟發,想到了以水運木的辦法,依靠天然的河流和運河,才將木材從崇山峻嶺中運到了北京。
那些輾轉來京的木材在匠人們的精心處理和巧手雕琢下,又以各自不同的形態重新團聚在大殿里。它們有的是立柱,有的是房梁,有的是椽(chuán)子,有的是斗拱……
紫禁城里最大最著名的石雕位于保和殿北面的御路上。據專家推測,這座石雕的原料來自北京房山區大石窩鎮,在沒有雕刻前至少有300噸重。古代沒有起重機,也沒有大卡車,人們是怎樣把這么一個大家伙從距離紫禁城70多千米的房山運到了北京城的中心呢?


使用圓木拉動巨石
清代的工匠很聰明,他們把運送石頭的工作安排在寒冷的冬天進行,先在從房山到紫禁城的路上每隔一里(約570米)鑿一口水井,取水潑到地上。天氣寒冷,水在路上很快結冰,光滑的冰面摩擦力較小,再運石頭就方便多啦!此外,工匠們還會在巨石下面放上圓木,前面有人拉動,后面有人推動,使巨石運動。
其實,房山畢竟就在北京,運輸起來還算是方便的,位于紫禁城御花園里的太湖石的運輸就更是難上加難啦!下圖中這座堆秀山,就是用江蘇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堆砌而成的。

你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能夠實現的大型工程項目,古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再加上頑強的精神與毅力,也同樣實現了!
如果把古建筑分為上中下三層,即屋頂、屋身、臺基三部分,那么最變化多端、建造時最復雜的就是屋頂了。屋頂的基礎元素是瓦,你知道紫禁城里的琉璃瓦都是在哪兒燒制的嗎?
這可難不倒我,它們是在琉璃渠村(今北京門頭溝區內)燒制的,那里有元、明、清三代皇家指定的燒制各色琉璃的官窯。這些琉璃瓦不僅顏色鮮艷明亮,還有很多其他優點呢!
細心的你是否發現了紫禁城建筑上的瓦片和尋常百姓家用的不同呢?紫禁城用的琉璃瓦上面有一層光滑的釉,可別小看這層釉,因為光滑的釉能使瓦片更好地防水,這樣就使建筑變得更加結實耐用且不易風化了。
琉璃瓦的燒制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十分復雜,要經過選料、設計、成型、素燒、施釉、釉燒等工序,如果細分的話,有近百道工序。要想燒制出合格的瓦片,每一道工序都馬虎不得。
你注意到了嗎,雖然紫禁城里飛鳥很多,但是屋頂上并沒有鳥糞。這跟瓦片的形狀和材質有關:瓦片的形狀多為圓形和弧形,鳥的爪子是難以抓牢的;而琉璃瓦上那一層光滑的釉,使鳥站在瓦片上的時候只能“滑滑梯”,無法長久站立,所以它們很難站在屋頂上排便。即便飛鳥的鳥糞不小心落在了屋頂上也沒關系,由于屋頂本身的坡度很大,且琉璃瓦光滑、防水,每逢下雨,雨水都能將屋頂洗刷一遍,所以紫禁城的屋頂是自帶清潔功能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