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柟


提到重陽節,還要從它獨特的日期——農歷九月初九講起。在古人的理解中,“九”這個數字是陽數。而九月初九是一年中唯一兩個九相逢的一天,因此這天被稱作“重陽”。
在重陽這天舉辦慶祝活動,是從魏晉時期開始的,經過歷代的發展,在這一天逐漸形成了很多節日習俗,那居住在紫禁城中的皇家是怎樣過重陽節的呢?
“遙知兄弟登高處”,其中“登高”就是重陽節重要的習俗之一。從文獻記載來看,這項習俗在魏晉之前就已存在,最早是為了免除災禍。
此后,因為九月秋高氣爽,很自然地便發展出登高賞景游玩的習俗。
在明代,重陽節時皇帝會選擇在宮城外的萬歲山(清代時改名為景山)、兔兒山或旋磨臺登高賞景。此外,在紫禁城的御花園內還有一座名為堆秀山的假山,于明代萬歷十一年(1583)堆建而成,人們在山頂上還專門修建了御景亭,供皇帝和后妃們在此登高賞景。
當然啦,紫禁城再好,住的時間長了也“煩悶”是不是?所以清代的皇帝就有了居住在宮外的習慣,因此,登高賞景的選擇變得更多了,在北京香山、玉泉山等處的皇家園林也都有觀景的高臺。康熙皇帝曾在重陽節登上景山賞景,還寫下了《九日幸景山登高》的詩句。
九日幸景山登高
【清】愛新覺羅·玄燁
秋色凈樓臺,登高紫禁隈(wēi)。
千門鳴雁度,萬井霽煙開。
翠拂鑾輿上,云隨豹尾來。
佳辰欣宴賞,滿泛菊花杯。
堆秀山
在明清時期,重陽節時皇帝會在宮廷舉辦宴會招待群臣,他在宴會上會賞賜群臣美食,還會邀請群臣觀看節目表演。現在的人們春節時一般會吃餃子、端午節時會吃粽子……那重陽節不可或缺的傳統節日美食又是什么呢?

堆秀山
民間和宮廷會制作和食用的美食一般是重陽糕。雖然做法上各地有差異,但是大都以米或面作為原材料,再裝飾上栗子、紅棗等,不但看起來美觀,品嘗起來也很美味。因為重陽糕外觀精美,在明清時期,它也被稱為花糕。
清代 玄青色緞繡九菊紋活計
清代 《九日對菊》詩頁
清代 紅色緞繡菊花紋花盆底夾鞋
清代 明黃色紗繡菊花壽紋單襯衣
在明代,人們從每年的九月初一就開始吃花糕了,到了重陽節當天的宴會上,皇帝把宮廷制作的花糕賞賜給百官。因此,重陽宴也被稱為“花糕宴”。在清代,花糕同樣是宮廷中重要的重陽節美食之一。

清代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九月賞菊》(局部)
賞菊也是歷代皇家過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之一。《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表現的就是雍正皇帝和家人在圓明園共享天倫之樂的場景,十二幅圖表現了十二個月中不同節令的習俗,其中九月表現的習俗就是在重陽節賞菊。
因為菊花是秋天特有的花卉,因此重陽節前后在宮廷中擺放菊花也很常見。康熙皇帝曾寫下《九日對菊》詩:“不與繁花競,含苞晚更香。數莖偏挺秀,嘉爾傲風霜。”以此來表達自己重陽節觀菊花的感受。
慈禧太后同樣十分喜愛菊花。慈禧太后的女官裕德齡在《清宮二年記》中就曾經提到,九月初菊花含苞待放的時候,宮眷們每天都會去修剪枝葉,慈禧太后還會親自修剪、照顧菊花,對菊花的顏色和品種都十分熟悉呢。
在重陽節這一天,如何穿著打扮對皇家來說也十分重要。

清代 《九日對菊》詩頁

清代 玄青色緞繡九菊紋活計

在明代,文武大臣還有宮廷中的宮眷們都需要按照禮節穿特制的吉服。這些衣服上的花紋制作得十分用心,會體現不同季節的特點。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都會出現在不同季節的吉服上。因為重陽節在秋天,所以在重陽節前后,大家會穿有菊花圖案的吉服。
而在清代,按照季節時令選擇花紋的做法被沿用。宮中的妃嬪、宮女等穿著的衣服上的花卉同樣要和季節相配。而皇帝佩戴的荷包、表套、褡褳等也要裝飾四季紋樣。有菊花裝飾的服裝和配飾,大多是在重陽節期間穿戴的。
因為清代皇室的祖先是生長在白山黑水間的滿族,騎射打獵一直都是他們的傳統,所以在重陽節期間,圍獵活動也常常出現在清代皇室的日程中。


清代 《弘歷塞宴四事橫軸》
比如同學們熟悉的乾隆皇帝就十分推崇騎射,他的重陽節多半是在草原上度過的。在此期間,皇帝不僅要帶領身邊的皇子、親信們打獵、騎射,還要在草原上招待前來參拜的草原各部落的首領們。

這幅清代郎世寧所畫的《弘歷塞宴四事橫軸》描繪的就是重陽節圍獵期間的特色賽事和表演。你看,那個端坐正中的就是乾隆皇帝,他正在觀看的是傳統摔跤表演;在表演場地之外,身穿藍色服裝的樂師們正在演奏;而人群之外出現了成群的馬匹,幾個人正在套馬、馴馬;最遠處一群人騎馬而來,似乎正在進行賽馬比賽。

從圖中你可以看到“塞宴四事”——詐馬、什榜、相撲、教駣(táo),其中詐馬指的是賽馬,什榜是樂器演奏,相撲就是蒙古的摔跤比賽,而教則是馴馬活動。皇帝和王公大臣、部落首領們在草原共慶重陽節,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溝通感情。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時把重陽節正式定義為“敬老節”,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今年重陽節全家團聚的時候,你可以把今天收獲的知識分享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喲!
清代 《弘歷塞宴四事橫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