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通過馬克思主義課程對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方法。大學生群體作為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的只要群體,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來。需要從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精髓,為發揚中國共產黨員精神最好思想準備。因此,必須培養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感和敬畏感,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學職責所在。本文就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引導為主要論述對象,闡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維途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高校思政;教育途徑
引言:隨著改革開放工作的深入,我國教育事業改革也在進行中。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改革中心,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掌握高校思想活動趨勢,有利于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為社會的和諧做貢獻。然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馬克思主義課堂為主,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從而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感。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擔任社會崗位做思想準備。同時,也為學生入黨工作提供思想準備基礎。
一、高校進行思政教育的必然性
(一)社會教育職責所在
高校在思想文化教育事業中,擔負著培養新時代新型人才的重要社會責任。高校是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其通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教授理論之外,培養學生的真實能力,以便于將來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和民族復興工作中。這是國家和教育部賦予高校的榮譽,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社會職責所在。通過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為大學生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做先期思想基礎準備,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形成。
(二)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社會的發展,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等幾方面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中,既有對個人道路的解答,又有對國家發展方向的指明。其中,量變與質變就可以很好地闡述個人發展道路上的各種問題。學習的過程就是量變的積累,而在某時,發揮個人價值時就體現了質變,量變是質變的基礎和前提,只有認真對待過程,積累學習的量,才能在一瞬間達到質變的飛躍。另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問題,可以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方向指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通過解法生產力,建立先進的生產關系才能有效地促進生產,發展經濟。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良好,才能進一步促進上層建筑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辨證思想貫穿整個經濟社會,合理運用,能有效地推動社會的發展。
(三)有利于學生價值觀培養
大學生是先進群體,需要學習先進的理論思想,進而為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奠定基礎。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中的精髓為主要內容。其中,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其理論知識體現辨證關系原理,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判斷標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物質與世界的辨證關系充分告訴學生,運動是永恒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啟示學生在成長途中認識到自身的發展是動態變化的,任何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歇的運動中,因此對學習是一生的偉大事業,進而隨時學習提升自我能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問題
(一)學生重視度不高
大學生正處于熱血方剛的青年時期,思想活躍,同時具備一定的自我選擇能力,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嚴謹、嚴肅的特點,從而與學生產生一定的距離感。導致學生在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伊始,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失去學習興趣。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多采取開卷考試方式,缺乏學生對此課程的重視,因此學生上課多以出勤為目的,從來不聽課程內容。因此,從馬克思主義角度開展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無法實現的。
(二)思政內容枯燥
思政課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其內容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但是理論知識中蘊含哲學思想,大學生雖然建立一定的辨證思維,但理解起來仍顯得較為抽象、淺顯,其暴露出來的問題為:課程的授課內容過于單一,缺乏事實理論依據。授課內容主要以個人思想、政治理念為主,無法避免授課過程中,使學生產生厭煩、枯燥的情緒。因此,嚴重挫傷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使學生失去興趣,無法吸引學生聽課,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敷衍對待課程,違背課程傳授的本質目的。
(三)傳統授課形式
就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反饋的問題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授課形式非常單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授課形式多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參與度低。這種教學形勢是由學生本身重視程度和課程考核標準決定的,由于學生不重視課程,不愿參與師生互動中,導致課堂活躍性差,無法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另外,學校對教師考核標準過低,導致教師缺乏對課程的責任感。
三、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重視馬克思主義課程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要重視本課程的發展,提供多元化資源供學生學習。在思想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教育。幫助擺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其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明白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和偉大之處。另外,馬克思主義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質量考核工作應該嚴格進行,制定嚴密的考核標準體系,增強師生對馬克思主義學習的重視。
(二)開展課程衍生活動
通過校園宣傳部門,對馬克思主義知識進行宣傳,從而營造學習馬克思主義文化知識的良好氛圍,為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做基礎服務,為大學生青年群體成為黨員,發揮黨員良好品質打基礎,從而形成校園獨特的文化特色。舉辦各類馬克思主義知識競賽、運用馬克思主義知識進行辯論賽,從實際運用的角度幫助學生內化知識,從而達到增強學生思想道德修養,進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三)強化高校內部馬克思主義組織建設
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可以從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入手。要求高校在內部建設一支優秀有內涵的馬克思主義組織,從而吸引學生的參加。建設黨、團組織是強化校內文化思想的主要工作重心,需要與校內各組織積極配合,健全統一的教育工作機制,形成多位一體的思想教育觀。
結束語:高校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宣傳我國基本思想內容,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通過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風氣,有利于推動教育改革機制的健康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輸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寶鑫.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2]寧楠.“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孫永利(1963.9-)男,漢,遼寧省阜新市人,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