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準 于文星 安夢琪

摘 要:創新是國家之基,是國防高科技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剖析了硅谷模式的創新機制內涵,在總結國防高科技企業協同創新機制現狀基礎上,提出了軍民融合形勢下,國防高科技企業協同創新機制的發展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機制;硅谷模式
0 引言
國防工業是技術創新發展的橋頭堡,我國國防高科技企業在完成國家各類重大型號工程落地的過程中,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創新成果與創新管理經驗。自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各類軍工企業迎來高速發展的戰略契機,全國人大在《中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明確將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加快軍工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列為法律條文。站在軍工企業尤其高科技企業角度,如何抓住軍民融合戰略機遇,實踐協同創新機制,為企業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動力成為擺在面前的當務之急。
本文在研究硅谷創新機制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國防高科技企業當前協同創新機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出了國防高科技企業協同創新機制的發展思路與建議。
1 硅谷創新機制的內涵
1.1 相關研究概述
硅谷是指坐落在加利福尼亞州從圣何塞到舊金山和伯克利之間的狹長地帶。硅谷的總產值(約300萬人口)一度達到中國國民總產值的1/4[5]。硅谷為何能成為舉世聞名的創新谷?一種觀點認為硅谷就是一所大學、一個科技園區和很多資本加總而成的[1]。但這種觀點被美國的安娜在比較研究硅谷和128號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中予以駁斥[4]。有的觀點從產業集群角度論到,硅谷的成功源自產業集群優勢、高度的專業化分工與風險資本的高效運行[2]。有的觀點強調了硅谷的成功源自其高度市場化目標追求[3]。《硅谷百年史》一書用一句話總結了硅谷:硅谷等于夢想加體制,即通過調動人的積極性,并形成一套機制,能夠引導并將新的技術快速地轉變成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的產品,同時創造了大量的社會財富[5]。
1.2 硅谷創新機制解析
硅谷沒有發明什么,但是卻成為各類重大發明走向世界的管道。硅谷創新機制的奧妙在于如何將人才充分挖掘并轉變成對社會有價值的財富的過程。硅谷的創新機制可以總結為如圖1所示。
(1)以創業公司為核心發展載體。小而靈活的創業型公司能夠快速地響應和創新產品與服務,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2)具有創業精神的大學群(如斯坦福大學等這樣的工程與技術名校吸引和培養的高素質人才,加上諸多社區大學培養的數量工程師或技能型人才)為創業公司提供多層次的知識型人力資源。
(3)具有強大技術實力的引擎類公司(如最開始的聯邦電報公司、后來的IBM,現在的蘋果等)為創業企業提供成熟的技術人才與產業發展渠道。
(4)有利于創業型公司(不盈利)發展的高效資本運作。從最初國防部作為最大的風險資本投入機構到以個人資本、社會基金為代表的風險資本機構,硅谷的資本運作機制為創業型公司提供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資本伴隨著技術創新從Idea到成熟產品的全過程。
(5)完備的第三方服務市場為創業型公司提供知識產權、法律支持、股權、生產協作等諸多服務。
(6)寬松的政策、法律環境,尤其是加利福尼亞州寬松的政策法律環境為創業型公司提供了比較自由和安全的工作環境。
(7)強烈的市場導向驅動新技術、新產品的存亡。當一項新技術經過孵化培育,但又難以為社會提供有用的產品或服務時,宣布死亡來得需要更快一些。
(8)容忍失敗、崇尚冒險的文化意識深入人心。
綜上,硅谷的創新機制是由市場驅動,以創業型公司為主體,具備完備的人力、資本、服務資源供給,受宏觀政策環境支持的冒險型技術創新與人文演進過程。
2 我國國防高科技企業協同創新機制發展現狀
本文從硅谷創新機制視角分析我國國防高科技企業協同創新機制現狀。
2.1 協同創新驅動力不足
受軍民體制分割、路徑依賴、利益分配固化影響,國防軍工集團各自成體系,再加上近年軍品生產裝備速度大大加快,軍工企業面向民用的協同創新動力不足。
2.2 協同創新定位不明晰
不同產品階段下,協同創新的主導力量不同。國防高科技企業往往無法承擔創業型公司在協同創新過程中的加速器作用,同時又無法承擔引擎類公司對產品快速產業化推進,協同創新的著力點不明確。
2.3 人力、資本資源流動性低
國防高科技企業人才流動性低,流入流出壁壘高,難以支撐協同創新的成熟人才需求,且面臨著中青年技術人才流失問題。另一方面,國防高科技企業普遍為純國資企業,主要的技術創新行為都無法脫離政府主導的資源投入渠道而獨立開展,更無暇顧及新技術創新成果的市場化轉化。
2.4 服務、協作資源與創新文化支持力度不夠
這些企業中,技術創新可以依賴的第三方服務較少,技術人員創新的意愿落地不能得到有效的協作資源保障。技術創新項目往往比批生產項目的優先性靠后。此外,對技術創新試錯的態度、技術創新的獨立性與包容性不足,缺乏對優質創新力量的理念引導。
3. 我國國防高科技企業協同創新機制的發展思路
3.1 加大與軍工背景高校的全方位合作
各類高校是大眾創業的主戰場,國防高科技企業通過與相關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技術資源共用、技術成果共享、市場風險共擔的全方位合作模式,通過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賦予高校小微創業團隊市場活力,達到軍民融合產業拓展的目的。
3.2 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產業,擴寬技術依賴路徑
國防高科技企業應在宏觀政策框架下,向區域經濟圈、產業集群靠攏,通過軍用技術降級、降維等手段,重點發展區域產業關聯度高,技術復制性強的技術溢出項目,拓寬技術依賴路徑。
3.3 樹立國防高科技企業引擎公司定位
國防高科技企業應重點建立與同類高校的多層次人力資源交流機制,為高校創業型團隊提供人力資源支持,并構建面向技術團隊的技術創新轉移機制。通過軍工集團內部資本整合、地方民營資本整合為創業團隊成果市場化轉化提供資本支持。
3.4 優化企業內部技術創新資源支持機制
國防高科技企業應在應對當前高負荷的生產交付任務上,下大力氣整合資源建立快速研制中心,為技術創新提供靈活的生產協作與辦公服務業務,縮短技術驗證周期,提升技術人員的專注度。并能向技術協同單位輸出公共資源服務。
3.5 建立型號工程向技術創新轉移的逆向支持機制
在型號工程中遇到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應能通過專門的資源與管理通道逆向回流至技術創新業務,以便更快更充分地支持技術問題的驗證。
4 結束語
硅谷為各個國家、地區都提供了一種不同的產學研的發展模式。如何借鑒硅谷的創新機制為我所用,需要辯證地來看。本文從剖析硅谷創新機制內涵出發,提出了國防高科技企業應明確自身引擎公司定位,通過聯合資本實現技術創新成果的市場化運作,提升內部資源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的發展思路與建議。為軍工企業協同創新機制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參考,也為地方經濟參與軍品市場提供了新的思考視角。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基于硅谷的分析[J]. 江蘇高教, 2019(12): 35-37.
[2] 祝學華等. 硅谷地區創新競爭力面臨的挑戰和啟示[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 2018(8): 27-32.
[3] 鄭建壯等. 高技術產業中的企業衍生、關系網絡與創業行為: 以硅谷為例[J]. 企業經濟, 2018(3):78-83.
[4] 朱利青. 硅谷和128公路地區[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04(12):24-28.
[5] 阿倫·拉奧等.硅谷百年史[M]. 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123-127.
作者簡介:
苗準(1989-),男,工程師,研究方向:項目管理、單元化生產.
安夢琪(1989-),女,助工,研究方向:項目管理,采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