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全國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要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各族人民不斷增強做好民族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和國家繁榮富強努力奮斗。
關鍵詞:民族工作;民族理論;統一多民族國家
立足新時代、把握基本國情、滿足人民新期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在全國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始終牢記民族工作是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民族工作事關人民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的統一。
2019年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習總書記強調:“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在相互交流交往交融中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
秦漢時期奠定了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規模,形成了“混而為一”的大一統先河,自從秦漢開創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以來,統一始終是主流,各民族人民為國家的統一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我國在憲法中莊嚴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新時代要做好民族工作必須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統一多民族國家。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馬克思民族理論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探討民族和民族問題發展的理論,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理論來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理論來源和指導思想。改革開放初期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21世紀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又得到了重大創新與發展。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須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為理論依據。
不同國家在解決民族問題上所選擇的道路是有所不同的,這需要考慮到本國的基本國情、歷史發展、民族特點、文化傳統和國際環境等多種因素。我國黨和政府始終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上,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根據習總書記2019年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新時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須要求在政治方向上,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在制度設計上,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精神紐帶上,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工作主題上,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一)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政治方向
建國初期,通過民族識別、消除民族歧視,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不斷推進民族區域自治等方式,開創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格局。改革開放后,通過正本清源、破亂反正,不斷推進民族工作向縱深發展。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在民族理論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觀點、重大論斷,特別是習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五個認同”等,不斷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可以看出,黨和國家始終從戰略和全局高度謀劃民族工作,推動民族工作不斷取得歷史性成就。
70年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族大團的政治保障。習總書記曾在講話中反復強調,“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必須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二)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制度設計
習總書記指出:“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法令行則國治,法令馳則國亂。只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牢固。” 要想解決好民族問題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不斷推進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
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務。堅持人人平等享受義務和承擔責任,任何事任何人做到一視同仁,不搞特殊化。
要做到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把只要涉及少數民族群眾的矛盾糾紛和刑事問題都歸結為民族問題,也不能因為當事人身份證上寫著‘某某民族就心存疑慮、不敢大膽對待,處理起來進退失據,對涉及民族因素的問題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堅持依法處理。而對于暴力恐怖犯罪分子、惡意挑撥民族關系和搞民族分裂分子要做到堅決依法打擊,處理好兩類矛盾。
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制度保障,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初期倡導聯邦制,在探索民族區域自治過程中,最終選擇了民族區域自治。民族區域自治是在蘇聯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結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是“飛來峰”,而是中華政治文明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堅持兩個結合。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在維護國家政令統一和暢通的前提下,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處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統一和自治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辯證關系;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要求不僅要保障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的權益,而且還要維護好區域自治地方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強調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是自治地方各種人民共有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也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是全國人民共有的地方。
(三)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精神紐帶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精神力量之魂。只有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實現民族團結、實現祖國統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這遵循了歷史發展規律,也符合了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特點。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大包容性和創造性的民族。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要人為消除民族特點和特色,而是要更好的團結和凝聚各族人民,不斷加強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實現各民族和諧相處、和諧發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新時代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共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要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
(四)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工作主題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價值理念,確保了各族人民平等享受權利和義務。在政治參與上,我國通過三個層面實現少數民族的政治參與,確保了各族人民全面、無遺漏的參與政治(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實現少數民族在國家層面的參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直接參與地方事務治理,實現少數民族在民族自治地方層面的參與和通過散居少數民族權利保護的補充立法等相關政策設計實現少數民族在所在地區事務的參與)。在經濟社會發展路徑上,通過一系列政策、法律和行政手段,幫助少數民族發展。在憲法層面確定幫助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是國家的義務。習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確保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突出強調“沒有民族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要緊緊圍繞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突出強調“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各族群眾過上好日子”。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奮斗目標,突出強調要“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奮斗目標,突出強調“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奮斗目標,突出強調“繼續在民族地區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工程”。要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強調“民族地區與全國一樣都要搞好和周邊地區的互聯互通”。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新世紀提出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總鑰匙。要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發達省市支援、各民族地區自力更生共同努力,幫助民族地區早日告別貧困,與全國一起實現小康社會。
新時代,各族人民要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識,始終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增強“四個意思”、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增強做好民族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努力為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和國家繁榮富強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9-09-28(01).
作者簡介:
杜金梅(1979——)女,漢族,安徽省宿州市人,本科學歷,職稱:講師,中共阿克蘇地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和民族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