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 唐可欣
摘 要:作為對藝術品提供解釋的重要心理學流派之一,格式塔美學對藝術品尤其是視覺藝術的創作與賞析有重要意義。格式塔心理學強調觀看的整體性,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提出了兩個重要觀點:異質同構與心物平衡。安德烈·柯特茲是攝影史上的先鋒人物,其作品簡潔經典,具有啟發性。本文應用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美學思想,從力與平衡、整體與部分、異質同構等三個方面對柯特茲作品進行解析。
關鍵詞:格式塔美學;攝影解讀;安德烈·柯特茲
引言
格式塔心理學派興起于二十世紀初,其主張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格式塔心理學家們提出,人的知覺傾向于通過事物的整體來認識現實,在觀看的世界里,人眼對如何將一個視覺式樣看成整體有著普遍的組織規律,可概括為:圖形與背景原則、相似性原則、閉合性原則、連續性原則和接近性原則。格式塔美學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發揚繼承了格式塔原理,并將其系統地應用于藝術研究中。阿恩海姆提出了兩個重要思想:一是異質同構論,又被稱為同型論,我們的視覺經驗、視覺式樣的空間構成形式以及情感體驗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當在一個視覺式樣中能體會到這種聯結,就實現了異質同構;另一個就是心理與物理的平衡,在一副畫中,可通過色彩、位置、方向等力的要素來達到視覺經驗的平衡。
格式塔心理學派興起的同一時期,在另一領域,達蓋爾攝影法的發明也使攝影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攝影史上有一位在20世紀幾乎被人遺忘卻又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人—安德烈·柯特茲。安德烈·柯特茲對現實有著敏銳的感受力,他的攝影視角獨特,構圖簡潔,畫面干凈有力。本文通對安德烈·柯特茲的幾幅經典作品賞析,以探討格式塔美學運用于作為視覺藝術典型載體的攝影作品解析的適用性。
力與平衡
在每一個視覺式樣中,都存在一個無形的力場,各個維度的力的影響通過相互支持與相互抵消以達到視知覺的平衡?!赌瑬|》(Meudon 1928)是柯特茲的代表作品。位于攝影作品中最前端的人抱著一個體量較大的紙板,低著頭神色匆匆地向右前方行進,人物頭部和身體的傾斜方向可以判斷他向右前方運動,畫面底部只涵蓋了人物半個身影,造成的視覺感受就是人物因行走太快即將走出畫面。中心人物的背后有許多背景人物,同樣是在行走,其中最突出的背景人物是同樣穿黑色西服的三個并排男子,位于畫面遠景的較小的形象與前景達到了平衡,再往畫面的更遠端是擺放混亂的鋼架和木材,顯然這是一個施工現場。畫面的最上端以及空間的最遠處是一列在高架上向左疾馳的列車,煙囪里冒出的濃煙充斥著工業革命的味道,煙霧的飄散方向增強了畫面的動感,中心人物與列車,一上一下,一左一右的不同空間位置的對抗,使畫面富有張力,觀者從中可以知覺到匆忙和緊張感。
整體與部分
人眼對事物的知覺不是從紛繁復雜的細節入手,而是對事物的明顯特征的把握,觀者通過事物的主要特征來判斷事物的整體性。整體是由各部分構成的,阿恩海姆提出了“真正的部分”與“非真正的部分”。[1]“真正的部分”是指那些在一個整體內與整體其他部分分離的小整體,“非真正的部分”意為僅僅與某一局部區域分離,但與整體沒有分離的段落,格式塔討論的部分即是“真正的部分”。部分包含了其本身的結構性,每個部分在整體結構的清晰與穩定上都發揮著作用。
柯特茲于1926年在巴黎拍攝的《諷刺的舞者》(Satyric dancer ),這張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來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和時裝攝影。首先吸引人目光的是一個橫躺在沙發上姿態夸張扭曲的女人,也許僅憑她的連衣短裙和閃亮的高跟鞋并不能判斷她是一名舞女,但從她的姿勢即可領會:沒有絲毫的僵硬費力,展示出輕松張揚的美感。舞女的身體軀干呈現平衡狀態,從上揚的頭部出發,以臀部為頂點分別向兩側下凹的腰部與大腿,最后末端上翹的小腿,身體以臀部上翹的部位構成了穩定的W型。雖然躺在沙發上,舞女的身體姿態仍透露出動感,但這動感被她身處的狹小的沙發所抑制了,沙發的長度顯然不能擱置舞女的身體完全橫向伸展,沙發后面的背景是墻角,整幅畫面因狹小的墻角與沙發呈現出飽滿擁擠的狀態。離開畫面中心,左邊立著一個身體扭曲的裸替半身石膏像,與其對應的右半邊墻上掛著同樣是石膏像的照片,左大右小抵消了右邊本身較重的因素,構成了畫面的另一對平衡。除此之外,石膏像、照片、舞女裸露的四肢是畫面中相似的元素,通過相似性又將這三者知覺為一個整體。舞女自信的神態,扭曲的身體,清涼的衣著,兩側裸露的石膏像,無不向我們傳達出開放的信號,但這開放又與沙發和墻角的封閉構成了一對矛盾。
異質同構
《憂郁的郁金香》 (Melancholic Tulip ),柯特茲攝于1939年。整幅畫面由兩部分構成:玻璃花瓶與垂落在花瓶外的花和莖葉。在畫面的右半部,細細的花莖下吊著花朵,由花向下產生的重力給人一種莖部不能承受之重要被花朵墜斷的感覺,花呈現向下降落的趨勢,物體呈上升趨勢時會產生征服感,而下落會營造被動、無奈與順從感?;m垂落,但它的花瓣不似凋零的那樣枯萎,仍然形態飽滿;玻璃瓶內的根莖由于光的折射作用而顯得粗壯,瓶內翻騰的氣泡和向上生長的健碩的葉子象征著生機。畫面的背景由純色組成,背景上半部分呈現黑色,形成向下的壓迫感,不免聯想郁金香是被上方的黑幕壓彎的。整個攝影構圖傳達出一種獨特的力的式樣:讓人感受到壓抑與凝重,但似乎又能捕捉到一些潛藏的生機。其實,初次看到這支郁金香會產生一些疑惑,為何在玻璃瓶中的根莖是如此強壯但生長出的花朵卻向下低垂?這幅攝影作品恰巧反映了攝影師當時的心境與處遇。事實上,柯特茲的攝影生涯自1936年去美國后就從高峰走向低谷,他曾說道:“那朵垂頭喪氣的郁金香就象征了那個時代的我?!?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格式塔美學異質同構思想在這副作品中的呈現。
結語
格式塔的思想最初在藝術領域涉獵的便是繪畫,同樣作為二度的空間藝術,攝影與繪畫在肩負著不同的藝術使命的同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曾在其《論攝影》一書中提到,攝影通過接管迄今被繪畫所壟斷的描繪現實的任務,把繪畫解放出來,使繪畫轉向偉大的現代主義—抽象。[2]在通常的攝影作品的賞析中,評論者往往從曝光、影調、沖洗或后期處理等技法層面進行解析;或是從人文歷史角度去解釋照片于某個特定時代的重要性;或是用華麗的詞句對照片所展示的內容進行再描述,從語言層面帶領讀者領略畫面的美感。上述對攝影作品賞析的角度是豐富且必要的,但會使觀者缺乏對好照片背后的共通原理的知覺。格式塔美學則提供了在欣賞作品時的共通原則,一幅照片之所以能引起人的審美體驗,是因為它符合我們的視覺感知力,在作品與觀看對象之間建立了完整的聯結。一幅好的藝術作品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其存在的目的,并非隨意出現。格式塔理論很好地從作品本身給創造和欣賞藝術品提供了著力點和方向,格式塔美學將對藝術的解讀拉回到藝術本體上,關注作品具有的形式結構所傳達的內容,無論是對觀者的鑒賞還是攝影的創作,都提供了明確的理論指導和視覺審美的具象化意義。因此格式塔美學于攝影作品的解析有著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省,2019:78.
[2]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20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