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定宏
摘 要:生態畜牧業是現代生態文明的產物,代表著未來畜牧業發展的方向。盤河鎮是邊遠貧困山區,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貫徹落實“六個精準、五個一批” 中的產業扶貧,發展生態畜牧業,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培育“內生動力”,激發“產業活力”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也是貧困山區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產業支撐。
關鍵詞:
前言:
2014年精準扶貧實施以來,盤河鎮以鎮、村、組、戶“四位一體”的畜牧業發展思路,因地制宜,以駐村工作隊為核心,以幫扶干部為基礎,以貧困戶為主體,以優勢資源為依托,以畜禽生態養殖為載體,大力發展畜牧業,充分發動貧困戶開展生態養殖,為精準扶貧添磚加瓦。
一、盤河鎮畜牧業發展現狀
盤河鎮轄9個行政村148個村民小組7253戶28676人。畜殖業是盤河鎮的一項傳統產業。近年來,在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政策的引導、市場的拉動和科技的推動下,我鎮畜牧業持續穩定增長,在精準脫貧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19年全鎮存欄生豬 12385頭,出欄10651頭,出欄率85%以上,生豬產值1.2億元,占畜牧業總產值的90%以上。全鎮50頭以上生豬養殖場達4個。牛存欄3250頭,出欄2960頭,出欄率90%以上,產值2000萬元以上。畜牧業在盤河鎮脫貧攻堅中占有較大比重,是我鎮精準脫貧的支柱產業,關系到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實施精準脫貧工作中,僅2016年以駐村工作隊為項目責任主體,將15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明確到9支駐村工作隊,由駐村工作隊確定享受補助貧困戶,幫助貧困戶確定養殖品種、采購種苗、聯絡技術服務、解決銷售難題等。精準扶貧項目實施后,貧困戶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高漲,235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養雞117850只。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說明了生態畜牧業在精準扶貧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生態畜牧業的特點
一是養殖規模較小,布局分散。養殖廢棄物如糞、尿等污染總量不大,且處理方便,對環境影響小;
二是農牧結合,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生態循環。以養殖業為主體,種植業為補充,緊密結合,相互關聯。一方面種植業的產品如玉米、馬鈴薯、紅署、蕎子等糧食和農作物秸稈為養殖業提供了飼料來源;另一方面養殖業產生的糞尿為種植業提供了有機肥源,實現了種、養殖業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是飼料資源豐富。充分利用草山場、林地、閑散土地等自然資源和農業副產品如糠麩、秸稈、青綠飼料、剩余飯菜等,糧食消耗相對較少,飼料成本較低;
四是勞動力成本低。利用家庭成員閑散時間辛勤勞作,不計較勞動報酬而增加收入。
五是畜產品質量優良。生產環境遠離城市和居民區,空氣新鮮,自然生態狀況好,畜禽生長周期長,生長過程中較少受到疫病威脅和污染。
三、發展優勢
(一)、政策優勢
隨著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的不斷深入推進,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總體要求。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大民生保障的投入力度。近幾年來,各級政府從產業扶持、金融幫扶、就醫就學、就業培訓、技術服務等扶貧資源的整合,多方政策支持,為生態畜牧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資源優勢
盤河鎮是典型的山區,地形地貌復雜,夏秋冷涼,冬春寒冷,多山間小壩子,形成了許多適宜的小環境、小氣候,非常適合生態畜牧業發展。相對于其他產業而言,生態畜牧業更具有“短、平、快”的特點,當年投資、當年受益,是貧困山區群眾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
(三)、勞動力優勢
目前農村的主要勞動力以中老年人和少數留守婦女為主,青壯年勞動力多數外出務工。受投資能力、飼養管理條件、科技水平、時間投入的限制,大多數群眾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發展生態畜牧業。
(四)、技術服務優勢
在多年的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畜牧獸醫系統為主的生產技術服務體系完備,人員素質、技術服務水平、生產實踐經驗等大幅提高,為生態畜牧業發展提供完善的技術服務支撐。
(五)、資金優勢
生態畜牧業規模小,資金需求量相對較小,一般農戶具有投資能力;精準扶貧小額信貸為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四、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科學種植飼草。選擇種植適應性強、營養價值高、產草量多,且經過人工培養后的優質牧草品種。如黑麥草,多年生草本,根系發達,具有很強的保墑固土作用。可在貧瘠土壤、缺水的盤河鎮種植。同時,要精耕細作,強化管理,適時釆割,有效利用。
二、推廣“循環飼養”新模式。在國家退耕還草、石漠化治理等政策指導下,實行種草養畜。利用人工優質牧草經過風干、青貯、氨化或直接青飼等方式飼喂,以達到肉牛(羊)好的生產效果。通過沼氣池將牛(羊)糞尿等廢物發酵為沼氣,解決農民生活用能。沼液、沼渣可用作優質有機肥料,人工種植牧草,綜合開發利用,既節約能源,又保護環境,達到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目的。
三、改變傳統觀念,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改變傳統思想觀念,培育“種草養畜”、“科學興畜”新思想,消除片面認為種植業就是重視糧食生產,草到處都是不需要種植,而應認識到草是環境的保護神,是農牧結合的紐帶,是家畜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走種草養畜產業化發展道路,形成“種草——養畜——加工——銷售”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格局。
四、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成立專業合作組織,以合作社或協會的模式發展畜禽養殖,畜產品加工和養畜大戶(場),實現畜牧業“專業化發展、集約化經營”的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大收益的運作機制。依托畜牧專業合作社(協會)的人才、科技、信息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推進“市場帶基地,基地帶農戶,農戶高收益”的產業化進程,促進畜牧業產業升級和可持續健康發展,為扶貧攻堅精準脫貧做出畜牧業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