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汛以來,南方部分省份持續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險情。從7月4日開始,新一輪持續性強降雨從西南地區東部一直影響到長江中下游等地,使得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更為嚴峻。
為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自然資源部建立專家汛期駐守工作制度,向各省派出專家組。按照自然資源部統一部署,中國地質調查局多名地質專家奔赴汛期地質災害防治一線,研判重大災害風險,提出地質災害防治和避險措施建議,協助和指導地方防災減災。
按照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6月30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緊急組織云南、貴州、四川等重點地區的相關單位人員,針對新一輪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風險進行遠程會商。
環境監測院通報了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結果和四川東南部局部、貴州西部和北部、云南東北部局部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建議加強防范。云南、貴州和四川等省份人員分別介紹了區域降雨預報、風險預警和防御準備情況,表示針對面臨的地質災害風險形式,三省已進一步加強應急值守工作和技術力量配備,做好地質災害風險處置準備工作。
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技術指導中心首席科學家殷躍平、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巨能攀等專家,依據雨情水情災情實時監測信息,分析了三省災害地質條件及災害機理機制,建議技術支撐力量應提前下沉至一線,加強隱患巡查排查,特別注意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高位遠程重大滑坡風險,全面做好監測預警和群測群防工作,充分利用“人防+技防”的手段,保障受威脅群眾臨災避險撤離至安全地帶。
依據會商研判結果,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要求云南、貴州和四川等地,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地質災害防御工作,針對近期面臨的強降雨疊加效應,繼續加強巡查排查、監測預警、群測群防和應急值守等工作,高風險地區要強化應急避險轉移,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落到實處。
7月8日,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甘龍鎮石板村梨子樹組因強降雨發生山體滑坡,造成4個村民組共113戶、507人不同程度受災,19戶房屋被淹埋,60戶房屋受損。
接到險情報告后,自然資源部派出的汛期駐守貴州省專家組與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查看滑坡周邊現狀,分析風險隱患,研究搶險救援方案。專家組從地質角度對滑坡區二次滑動的可能性、現場救援隊伍安全保障等進行指導,提出了暫不進行滑坡前緣機械開挖,加強滑坡分區監測,加密上游河流水文監測、改道河流段流線變遷與侵蝕監測等應急處置建議。截至發稿時止,自然資源部汛期駐守專家葛華受任為本次滑坡應急處置專家組技術顧問,繼續指導后續搶險救援工作科學有序開展。
據悉,貴州專家組于6月21日趕赴貴陽,與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省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取得聯系后,根據當地雨情氣象預報實際,確定了地災巡查督導的方案。其后,專家組深入遵義市鳳岡縣、黔南州惠水縣等地,實地指導惠水縣濛江街道后村米開組滑坡災情應急處置,以及鳳崗縣石徑鄉兩河口村黃泥堡崩塌專業監測點預警后核查。
7月2日,貴州畢節市赫章縣發生4.5級地震。為嚴防次生災害發生,震后貴州省自然資源廳安排部署了畢節、六盤水、安順等既是地震影響區又是地災高發區的震后地災隱患排查工作,共發現新增隱患點3處,已知隱患點變化3處,均已逐一落實防范措施。專家組強調,要緊緊依靠駐守技術保障單位和當地群眾,繼續深入開展地災隱患排查,尤其是對地震影響區、本次暴雨落區、地災高發區重疊區域的排查。
7月8日凌晨,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大河鎮袁山村3組突發山體滑坡,導致5戶9名群眾被埋。8時40分,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按照自然資源部指示,緊急派出專家組趕往滑坡現場指導救災。
專家組到達滑坡現場后,與湖北省自然資源廳工作組組成聯合監測預警組,立即展開現場踏勘調查和研討,查明本次滑坡為發生在花崗巖強風化層中的高位遠程滑坡,啟動位置與坡腳堆積區相對高差約200米,固體物質運移距離350米,總體滑移方量約4萬立方米。頂部滑坡啟動后,部分滑坡體(風化砂夾塊石)在地表水作用下沿沖溝向下快速運移,泥沙裹挾花崗巖塊石、大塊石、樹木,沖出溝口,在沖溝口形成扇形堆積,半徑80米,擴散角60度,堆積厚度2米~5米。若再遇強降雨,山體上部殘存滑體中有近8000立方米可能再次發生滑移,將對救援工作產生巨大威脅。
針對可能再次發生滑移的區域,專家組決定加強巡查,安裝兩處便攜式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系統(GNSS)地表移位計進行實時監測,為救援工作的安全開展提供技術保障。為最大程度爭取救援工作最佳時間并防止造成次生災害,專家組晝夜輪班值守,冒雨進行巡查,并提出了救援過程中加強瞭望、強降雨時暫停救援等專業建議。
對于與教材配套的課堂作業,我們總是很習慣地“全盤照搬”,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我覺得教師在保證作業有利于學生理解鞏固新知,有利于學生學習技能提高的前提下,也可以對教材配套的課堂作業進行適當的增刪調補。
取救援工作最佳時間并防止造成次生災害,專家組晝夜輪班值守,冒雨進行巡查,并提出了救援過程中加強瞭望、強降雨時暫停救援等專業建議。
經過近30個小時奮戰,救援工作于7月9日14時25分結束。隨后,專家組根據野外工作情況,結合近期天氣狀況,向黃梅縣政府提出如下建議:一是雨季影響區群眾暫不宜回遷,待雨季過后經專業技術人員對滑坡體進行危險評估后,依據評估結果再確定回遷方案;二是對滑坡造成的危房進行拆除,避免二次傷害;三是后期要對滑坡開展精細化勘查工作,制定可靠有效的防治措施。
據悉,這是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按照自然資源部統一工作部署,組建5個專家工作組指導中南五省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后,組建的又一個應急處置專家組。
7月1日,自然資源部派出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的地質專家,赴重慶指導協助當地開展汛期地災防治相關工作。
7月2日,專家組與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人員,對重慶市萬盛經濟開發區一處滑坡開展應急調查和處置。經研判,專家組認為目前滑坡變形強烈,危險性高,強調該地區已撤離人員暫時不能返居,并提出了在滑坡后緣修建應急排水溝、坡頂挖土減載、坡腳反壓及擋墻排水孔疏通等4條應急處置意見。專家組還對綦江工業園區一處新發滑坡進行應急調查,初步判定為滑坡初期微變形階段,建議加強群測群防,做好巡查和監測工作,并對綦江區境內影響渝黔鐵路安全的滑坡進行了現場調研與指導。
7月3號,南川區三泉鎮三泉居委會發生滑坡險情,專家組與重慶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及地方地勘單位技術人員前往開展應急調查。專家組認為,滑坡處于臨滑階段,危險性極高,當即提出臨時撤離受滑坡影響區內的居民,挖斷通往滑坡體上的村道并拉警戒線等應急處置措施。7月4日上午11時許,該滑坡體下滑,導致農田、通村公路損毀和2處房屋受損,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經現場調查,滑坡仍有殘留體約2000立方米,處于欠穩定狀態。在專家組建議下,南川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會同駐守地質隊再次進行排查,進一步明確了危險區范圍。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派出專家組趕赴浙江,聯合浙江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對多地地質災害監測數據進行了分析,對地質災害形勢進行了研判。
7月8日~9日,浙江省衢州、麗水及杭州西北部區域大部分地區短時降雨量超過30毫米/小時,麗水市慶元縣、龍泉市等部分地區發布了地質災害橙色預警。浙江專家組與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保持聯系,密切關注雨情,研判目前地質災害形勢,做好隨時派出調查技術指導的準備。
此外,中國地質調查局還派出地質專家奔赴江西、安徽、江蘇、湖南等地,開展強降雨過程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與避險巡查指導工作。(i自然全媒體)